患者找中醫看病,經過問診、辨證、開方、摘藥等流程後,要想祛除病患,很關鍵的步驟是「煎藥」,然後把湯汁喝下,才算走完中醫治療「一個過程」。
內服中藥有中成藥、中藥顆粒、方劑三種主要形式:
1、中成藥最便捷 ,但通常適用於「按教科書生病」的病例,以及輕癥患者,而且大部份價格不便宜。
2、中藥顆粒需要沖泡 ,稍微繁瑣一點,有些中藥成分是經過萃取、提純的,不算純正意義上的中藥。
3、中藥方劑需要從固態、粉末狀,經過混合熬煮變為湯汁喝下 ,煎煮時間長,服用規矩多,從煎藥工具、藥材浸泡、煎煮方法、服用時機等都有具體要求,有一個做不到位,都可能影響藥效,最為復雜。
如果從藥效、性價比、針對性等方面考慮,中醫是建議患者服用湯劑治療的 ,但不少患者對自己煎藥沒有底,有的還把藥煎糊了,所以,醫院「代煎中藥」就應運而生。
醫院代煎中藥,是針對服用中藥湯劑的患者開展的延伸和跟進服務,如果遇到較大規模的共性疾病,用中藥湯劑見效較快時,比如前幾年的新冠疫情、流感高峰期等,大量患者需要用同一個方子,醫院代煎中藥的優勢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
想代煎中藥的人群,通常是5類:
1、想喝湯劑治療,但不會煎的。
2、沒有煎藥工具,沒有經驗,怕煎不好的。
3、需要長期喝中藥但又怕麻煩,圖省事的。
4、擔心煎藥的氣味影響到周圍的人的。
5、沒有足夠時間熬煮中藥的。
代煎中藥通常需要額外收費,中藥煎好之後真空小袋包裝,可快遞送貨到家,藥劑放入冰箱裏保存長達1—2周,需要時遵醫囑啟封加熱即可服用。總體上看,便捷性、時效性等方面都好於自己煎藥,受到許多居民的歡迎。
不過,這兩年醫院的「代煎中藥」業務比以前明顯下滑了,大多數患者選擇自己回家煎藥,哪怕麻煩一點也無所謂。為什麽代煎中藥「遇冷」了?在中藥房工作了十二年的資深藥師,說出6個原因。
1、存在短斤缺兩的現象,對藥效有明顯影響。
中醫在開中藥方劑時,一般是三五天到一周的量,患者自己拿回家煎藥的,藥房摘藥時一般不會克扣,因為有的患者回家後還可能覆核,很容易發現短缺的問題。
但代煎克扣的問題就不敢保證了,少一點也無從對證。藥房定期盤庫,出現虧損可能會從代煎的中藥「補回來」。在給代煎中藥配藥時,有的是藥量減少一至兩成,有的甚至5副藥只配3副的量。這樣代煎的中藥,顏色上明顯不如自己代煎的深,味道也淡很多。
2、代煎的湯藥濃度,通常沒有自己煎藥的藥量豐足。
即使藥房抓藥沒有短缺,煎藥的人沒有偷拿,代煎中藥的藥量也比不上自己的煎藥量。原因是,代煎中藥基本上只煎一次,但自己煎藥可以煎2—3次,然後調成一碗喝下。這樣一來,代煎就相當於比自己煎藥少了一半的湯藥量。
3、代煎時包裝藥材的無紡布袋,可能影響藥效。
中藥材大多數是花草根莖葉果,炮製曬幹後形態各異,代煎中藥不是一股腦就直接放進湯鍋裏,而是用白色的無紡布袋裝起來再放進去。無紡布袋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長期泡在滾燙的湯汁裏會出現化學反應,有可能與中藥的有效成分反應,如黃酮、多糖、皂甙、生物堿類等等,使藥效下降。
4、代煎中藥的人,不一定懂中藥的煎煮方法,煎藥可能有漏洞。
中醫看病和藥房摘藥,必須有資質才行,但代煎的人不一定,有可能是一個藥師帶著幾個臨時工,對煎藥不一定在行,憑經驗、看心情辦事。中藥冷水浸泡半小時、煎煮時間一小時、大火文火交替等可能不會落實,或者煎煮藥材時間太長,成分熱解過度,藥效就不夠了。
資深藥師說,有的代煎人員經驗不足,甚至用熱水浸泡藥材,再把藥材撈出來放進湯鍋裏熬煮,這樣的湯劑基本等同於降效一半以上了。
5、代煎中藥過程中,水量把握不好。
煎藥時對水的要求很高,多一點或少一點都有影響,在煎藥時常見的問題:藥少水多,按要求裝滿所需的若幹密封袋後,剩下的就倒掉;藥多水少,就往裏兌水,把藥劑數湊夠,這樣的藥劑有多大效果?
6、代煎過程中,先煎後下的要求往往難以落實。
中醫開出的藥方,有的介類、礦石類藥物要求「先煎」,有的含有揮發油成分的藥物需要「後下」,有的要求單煎、包煎,放早放晚都有明顯影響。但代煎時,煎藥師傅忙起來就可能顧不了那麽多,所有的藥物一下子放進去,這樣熬出的湯藥,效果可想而知。
而且,有的代煎中藥,上一個患者的方劑灌裝完成後,直接再煎下一個患者的湯劑,中間從不刷鍋,如果遇到相畏相反的藥材成分,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
中藥服用有時不見效,除了辨證不準、藥方不對之外,可能是煎藥的問題。尤其是具體的操作過程,有許多難以控制的因素,不容易面面俱到做細致,相比於自己煎藥,有的醫院代煎中藥,確實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成為藥效的「衰減劑」。
總之,有的中醫在開出方子後,建議患者自己拿回家煎煮,這是出於確保藥效的考慮。代煎中藥就像在外面吃飯一樣,遇到品控嚴格的店家,當然沒問題,萬一吃到地溝油、變質菜,也說不準,所以一些患者不信任代煎中藥,也確實有自己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