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泄瀉的致病原因、臨床表現和辨證論治,抓緊收藏

2023-12-10養生

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泄瀉的致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飲食不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辣椒、大蒜、海鮮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或者是經常食用生冷的食物,有可能會影響到脾胃的正常運化,導致泄瀉發生。

2. 脾胃虛寒:脾胃虛寒是指脾胃陽氣不足,陰氣亢進所引起的癥狀。由於陽氣無法對陰氣進行約束,也可能會導致泄瀉的癥狀發生。

3. 腎陽虛衰:腎陽虛衰會導致火不暖土,從而影響到人體的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泄瀉癥狀出現,而泄瀉主要以五更發病為主。

4. 濕熱蘊脾:濕熱蘊脾證泄瀉後總覺大便未盡,大便臭穢,或如黃糜,身熱,自覺身體重,頭如被布包裹,腹脹,惡心嘔吐,吃飯不香,口渴,口苦,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5. 肝郁脾虛:肝郁脾虛證胸脅脹悶,打嗝,吃的少,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泄瀉,或腹中雷鳴,發脹作痛,大便不成形,放屁多,舌質淡紅,脈弦。

6. 脾胃氣虛:大便時而不成形時而泄瀉,稍吃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腹脹,吃飯少,胃脘部脹滿,面色萎黃,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弱。

7. 脾腎陽虛: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後立刻泄瀉,瀉後則舒服,怕冷,四肢溫度低,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沈細。

二、泄瀉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痛、腹瀉、腸鳴、惡心、嘔吐、小便不利、發熱、乏力等。同時,根據不同的證型,癥狀的具體表現也有所不同。

  1. 寒濕犯表證,患者的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胃脘部悶堵感,吃得少,自覺冷、加衣蓋被仍覺冷,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浮。
  2. 寒濕困脾證,則表現為大便清稀,腹部疼痛,腹脹,腸鳴,自覺身體重,不願活動,氣短,食不香,無口渴,舌質淡白,苔白膩而滑,脈遲緩。
  3. 腸道濕熱證,則會出現腹痛,有便意需迅速排便,或瀉後總覺大便未盡,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躁,口渴,小便量少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4. 濕熱蘊脾證,癥狀為泄瀉後總覺大便未盡,大便臭穢,或如黃糜,身熱,,身體重,頭如被布包裹,腹脹,惡心嘔吐,吃飯不香,口渴,口苦,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5. 食滯胃腸證,癥狀為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壞雞蛋,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胃脘腹部脹滿,打嗝伴腐臭味,厭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或數。
  6. 肝郁脾虛證,癥狀為胸脅脹悶,打嗝,吃的少,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泄瀉,或腹中雷鳴,發脹作痛,大便不成形,放屁多,舌質淡紅,脈弦。
  7. 脾胃氣虛證,癥狀為大便時而不成形時而泄瀉,稍吃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腹脹,吃飯少,胃脘部脹滿,面色萎黃,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弱。
  8. 脾腎陽虛證,癥狀為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後立刻泄瀉,瀉後則舒服,怕冷,四肢溫度低,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沈細。

三、中醫的辨證論治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以及體質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制定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1. 寒濕泄瀉:溫中散寒、除濕止瀉,可選用藿香正氣散、理中丸等。
  2. 濕熱泄瀉:清熱利濕、止瀉,可選用葛根芩連湯、香連丸等。
  3. 食滯胃腸證:消食導滯、通腑止瀉,可選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
  4. 肝郁脾虛證:疏肝解郁、健脾止瀉,可選用逍遙散、痛瀉要方等。
  5. 脾胃氣虛證:健脾益氣、固澀止瀉,可選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丸等。
  6. 脾腎陽虛證:溫補脾腎、固澀止瀉,可選用四神丸、真人養臟湯等。

需要註意的是,以上方劑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根據患者的癥狀和體質差異進行調整,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同時,對於長期慢性泄瀉患者,建議及時就醫並接受系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