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入門:六經辨證之厥陰病證,解析六經傳變不同類別

2024-06-06養生

六經辨證把八綱辨證的內容落實到臟腑經絡之上,以經絡、臟腑病變為病理基礎,使八綱辨證與臟腑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 以陰陽為綱,用三陽、三陰的陰陽兩綱總統六經。而且六者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著密切的有機聯系,並能互相傳變。其三陰三陽分證,客觀地反映了外感熱病由表入裏、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實轉虛的發展規律。

太陽病證

太陽病證是外感傷寒病初期所表現的證候。太陽主一身之表,為人體的藩籬,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沖,奮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現出太陽病證。 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外應皮毛,主一身之表;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風寒之邪侵襲人體,正邪抗爭於肌表所出現的證候,即為太陽經證, 經證有中風證和傷寒證之分; 若太陽經證不愈,病邪循經內入而出現太陽腑證。

陽明病證

陽明病證是指傷寒病發展過程中,陽熱亢盛,胃腸燥熱所表現的證候。其特點是陽熱熾盛,性質屬裏實熱證,為正邪劇爭,邪從熱化的極期階段。陽明病證的發病,多因太陽病或少陽病失治內傳入裏,或因素體陽盛,外邪入裏化熱而致。 主要病機為「胃家實」。「胃家」指胃與大腸,「實」指邪盛,即邪氣亢盛,正盛邪實。 由於其證候及病機的不同,又分為經證和腑證兩大類。

陽明病之陽明經證

陽明經證多由邪在太陽、少陽不解,內傳陽明,無形熱邪亢盛,充斥內外所致。邪入陽明,正邪交爭,燥熱亢盛,充斥陽明經脈,故周身大熱。熱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熱灼津傷,汗出津更耗,故口大渴而喜冷飲。熱勢上騰,擾動心神,故見面赤心煩。熱盛津虧,故舌苔黃燥。熱壅陽明之經,氣血充溢脈道,故脈洪大。

陽明病之陽明腑證

陽明腑證往往因陽明經證大熱汗多,或誤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熱邪與腸中燥屎互結,腑氣不通而形成。陽明氣旺於日晡,實熱彌漫,故身熱日晡尤甚。四肢為陽明所主,熱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熱與糟粕互結腸中,腑氣閉阻不通,故臍腹脹滿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結。邪熱蒸散,擾動心神,則見譫語、狂亂、不得眠。邪熱內結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黃厚幹燥,邊尖起刺,甚則焦黑燥裂。燥熱內結於腸,脈道壅滯,則見脈沈遲而實;若邪熱迫急,亦可見滑數。

少陽病證

少陽病證是指邪犯少陽膽腑,正邪交爭,樞機不利所表現的證候,也就是半表半裏證 少陽病證就是指邪犯少陽膽腑,正邪交爭的一種中醫病證。它通常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幹,目眩,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等癥狀。因病邪至半表半裏,正邪相爭,正勝則發熱,邪勝則惡寒,故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發無定時;半表半裏居足少陽膽經,行於兩脅,手少陽三焦經絡心包,風邪侵犯此地,心氣不能穿暢,故煩滿;有時侵犯胸脅,所以又胸脅痛;病邪在表能吃飯,入裏不能吃飯,在表裏間,故只是不想吃,卻沒至於不能吃。

太陰病證

太陰病證多由三陽病失治、誤治,損傷脾陽,邪傳太陰,或脾陽素虛,風寒之邪直中太陰所致。脾屬太陰,為三陰之屏障,病邪內入三陰,太陰首當其沖,故太陰病為三陰病證之初期階段,以脾虛寒濕為病變特點。太陰脾土主濕,中焦虛寒則脾失健運,寒濕內生,氣機郁滯,故腹部脹滿。脾虛寒濕阻滯,則腹痛陣發。寒濕中阻,升降失司,故時欲吐,食不下。寒濕下註,水走腸間,則自利。脾陽失於溫煦運化,寒濕內停,故口不渴,舌淡苔白滑。中陽不振,寒濕內阻脈道,故脈沈緩而弱。

少陰寒化證和少陰熱化證

少陰寒化證,是指指病邪深入少陰,從陰化寒,心腎陽氣虛衰,陰寒獨盛所表現的虛寒證候。少陰寒化證的臨床表現包括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脈微欲絕,甚則身熱反不惡寒,面赤。

少陰熱化證,是指病邪深入少陰,從陽化熱,心腎陰虛陽亢所表現的虛熱證候。它的臨床表現包括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幹、舌尖紅少津,以及細數的脈象。

厥陰病證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之為病,意思是厥陰這個病位的病變。張仲景講的這個厥陰的病位在哪裏?答案是足厥陰肝經的經絡、府俞。劉度舟在講傷寒例的時候,講到傷寒例裏那個「六經受病」的時候也曾說,經絡是中醫的基礎理論,傷寒論是講究經絡府俞的。傷寒例「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明確指出厥陰受病,直指足厥陰肝經的經絡府俞。

"謝老師,我想請教一下厥陰病證," 小王說著,微微低下頭,示意自己的筆記本。

謝老師微笑著點點頭,溫和地說道:"當然可以,小王。 厥陰病證是指傷寒病發展傳變到較後階段,邪入厥陰,表現為陰陽對峙、寒熱交錯、厥熱勝復等的證候。它常常包括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甚至食則吐蛔。 "

小王認真地記下這些關鍵資訊,然後擡頭看著謝老師,問道:"那麽,謝老師,厥陰病證的臨床表現是如何產生的呢?"

謝老師欣然解答:"很好的問題,小王。 厥陰為陰之盡,陽之始,陰中有陽。病至厥陰,已是傷寒病發展傳變的較後階段,常表現為陰陽交爭,寒熱錯雜,其中以上熱下寒為其提綱。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而挾胃,肝氣上逆,陽熱趨上,陽並於上則上熱,故見氣上沖心,心中疼熱;熱甚傷津,故消渴飲水。陰寒趨下,陰並於下則下寒,脾失健運,中焦氣機逆亂,故見饑而不欲食,強食則吐。上寒下熱,蛔蟲不安,則可隨嘔吐而出。 "

小王專註地記錄下這些,然後問:「謝老師,根據您的經驗,厥陰病證的要點是什麽?」

謝老師總結道:「 主要以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等上熱下寒表現為辨證要點。

六經傳變

小王擡頭看向謝老師,謹慎地提出問題:「謝老師, 我一直在研究六經傳變,但仍有些疑惑。您能不能幫我理清一些概念?

謝老師微笑著點頭,鼓勵地說:「當然,小王,六經傳變是中醫非常重要的內容。 六經病證循著一定的趨向發展和變化,謂之傳變。六經病證是否傳變,以及如何傳變,取決於正邪的盛衰、病體的強弱、治療是否得當等因素。 一般情況下,六經病證依據臟腑、經絡的相互聯系,可以相互傳變,表現為傳經、直中、合病、並病等幾種方式。

傳經

小王拿起筆,準備記錄下謝老師的解釋。他清了清嗓子,提出了問題:「首先,我想了解傳經的概念。這種傳變方式是如何發生的?」

謝老師微笑著開始解釋:「 傳經是指病邪從外侵入體內,逐漸向內部發展,由某一經的證候逐漸轉變為另一經的證候。 這種傳變方式有幾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循經傳,即按六經的順序相傳。 太陽病不愈,傳入陽明,陽明不愈,傳入少陽;三陽不愈,傳入三陰,首傳太陰,次傳少陰,終傳厥陰。但亦有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傳變的說法。

謝老師又接著說:「 第二種方式是越經傳,即不按順序,可能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 ,通常由病邪亢盛,正氣不足引起。 最後一種方式是表裏傳,即互為表裏之經相傳。 如太陽傳入少陰,陽明傳入太陰等。從陽經傳入陰經者,多為邪盛正虛,由實轉虛,病情加重之惡兆;從陰經傳出陽經者,則為正能勝邪,病情向愈之佳兆。

合病和並病

小王點頭表示明白,繼續問道:「那麽合病和並病是什麽意思?我在書上看到這兩個詞,但不太理解。」

謝老師耐心解釋:「 合病是指兩個或三個經絡的證候同時出現。比如,【傷寒論】中有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和三陽合病等 。這意味著不同經絡的證候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同時存在。而 並病是指一個經的證候未完全消失,另一個經的證候又出現,兩個經的證候共同存在。 並病證候出現的次序有先後的不同。如太陽陽明並病、太陽少陽並病等,先出現太陽證候,而後出現陽明或少陽證候。

直中

小王略微思考後說:「我還有一個問題,書上提到直中,但並沒有詳細解釋。直中是什麽情況?」

謝老師微笑著回答:「 直中是指傷寒病初起時,病邪不按照正常傳經的方式進入體內,而直接侵襲陰經,導致患者表現出三個陰經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