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調查:體重超標、進食障礙……家長如何科學對待孩子的體重?

2024-05-28養生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約19%的6至17歲青少年、約10.4%的6歲以下兒童超重和肥胖。關於孩子的體重,家長們總是格外重視。超重怎麽辦、不愛吃飯怎麽辦、厭食了又怎麽辦?那些快速減肥的方法靠譜嗎?

記者分別采訪了營養和心理方面的專業醫生,請他們聊一聊,如何科學對待青少年的體重。

或胖或瘦都讓家長焦慮

「孩子不愛吃飯,體重連40斤都不到。」「孩子超重,都快100斤了。」在社區、公園走訪時,記者經常聽到家長聚在一起聊體重。有些家長的孩子都同上小學一年級,但體重差異已經很大。孩子體重輕的,家長在研究怎麽改善食譜。孩子體重大的,家長在研究報哪些運動班。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體重問題更是讓家長撓頭。在社交媒體上,經常能看見家長因孩子體重問題,發出的求救。「青春期的小姑娘,是不是都瘦得跟麻稈一樣?」「男孩,176厘米,102斤,太瘦,怎麽辦?」「青春期發胖太恐怖了,10個月長了20斤。」

有對體重的焦慮,就有關於體重的生意。現在離暑假還有一段時間,但各種減肥訓練營已經開始打起了廣告。這種訓練營一般在郊區選取封閉式場所,采用集訓方式,收費數千元,訓練1個月,以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記者在某減肥夏令營的宣傳頁面上看到,很多「明星學員」,實作了「30天減掉20斤、40天減掉29斤」等快速減重目標。

針對偏瘦的孩子,一些機構和診所,推出了生長發育套餐。有的是中醫理療,有的是改善腸道功能、行為能力治療。

更焦急的家長,甚至尋求藥物的幫助。社交媒體上,有銷售將一些減肥代餐,給孩子試用,然後把試用效果展示出來。這類產品,有的是「草本粉」、有的是「固體飲料」,還強調「孩子可以吃」「沒有副作用」。

「小胖墩」需要科學減重

「小胖墩」是肖淩經常需要面對的診療物件。作為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兒童營養研究中心主治醫師,他告訴記者,「小胖墩」的家長,有不少減重誤區。

「比如,來詢問有些熱門減肥藥,能不能給孩子吃。」肖淩說,絕大多數兒童肥胖沒有減肥藥可以用,如果孩子出現並行癥,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肝功能受損或營養素缺乏,可以對癥用藥,但沒有專門的減肥藥物直接讓孩子瘦下來。

單純靠節食也不行。「成人減重中用到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輕斷食等減肥方法,不適用於正在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可能造成能量或營養素攝入不足而影響孩子的生長速率。」

還有些「小胖墩」的家長,說孩子經常運動,但減重效果不好。「每天溜達一小時,汗都沒出,這樣運動強度不夠。也有的孩子打籃球,但是停頓、輪換時間多,這樣運動持續時長不足。」

至於寒暑假短期減重班,肖淩認為,肥胖減重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堅持的過程,短期的集中訓練會有助於幫助孩子提高運動能力,但是為了達到長期的控制體重的目的,仍然需要孩子長期堅持,家長參與共同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還有更普遍的情況,孩子運動後進食不節制,俗稱「動得多、吃得多」。即使不是零食,是正餐,不限制攝入量,也會造成肥胖。

所以,肖淩和同事們會為「小胖墩」提供綜合評估和減重方案。

「首先,需要確定孩子是否屬於肥胖,指標評估包括身高、體重、身體質素指數(BMI)、體脂肪率等。」肖淩說,有的孩子BMI偏高,但只是肌肉量高,體脂肪率不高,很壯,並不屬於肥胖。反之,BMI偏高或正常,但體脂率增高的孩子,是真正的肥胖,需要進行科學減重。

接著,營養師會提供給「小胖墩」個人化的膳食和運動計劃。「每天谷物、蛋、肉、蔬菜、水果奶制品等攝入量,給孩子一個參考。」現在很多孩子在學校吃早餐、午餐,可能回到家就吃一頓晚飯。這頓飯的進食時間,最好在晚上6點鐘左右,睡前不進食。因為胖孩子比較多還是偏好肉食、油炸食品,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所以晚餐增加綠葉菜、十字花科蔬菜的量。

另外,在運動方面,也會根據每個「小胖墩」的情況,開出類別、時長、頻次相應的運動處方。

「總的來說,就是在保證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營養攝入的前提下,限制能量攝入、適量增加運動,制造熱量缺口,來達到減重的目的。」

肖淩說,肥胖的並行癥復雜,除了可能導致血糖、血脂、肝臟功能異常,以及造成兒童提前發育、性早熟等,還會伴隨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肥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等疾病。減肥不當甚至與厭食等心理問題有一定相關性。

「進食障礙」是情緒問題

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病房的任小丹醫生,在日常診療中遇到的「小胖墩」不多,卻時常要面對一些體形消瘦、營養不良的青少年。

社會上普遍崇尚偏瘦體形等文化潮流的外在影響,青少年成長環境中焦慮等情緒問題的內在影響,讓很多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前後,開始對體重及體形過度關註,進而出現進食障礙問題。進食障礙作為一種精神障礙,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癥、貪食癥和暴食癥。

任小丹醫生介紹,進食障礙高發年齡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大多集中於12歲到14歲,女性較男性偏多。

厭食癥患者主要以過度追求低體重,害怕體重增加,並透過主動拒食、節食、催吐或者導瀉等方式實作體重降低。厭食癥的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卻高達5%-15%,厭食癥的危害除了上面介紹的,還有女性閉經、內分泌紊亂及營養不良等問題。

暴食癥患者主要表現為進食量多,體重增加快,體形偏胖。貪食癥患者在體形上比較正常。任小丹接診過一位貪食癥女孩,初次見面,她就感覺患者狀態不好,看起來精神萎靡。「女孩在11、12歲,就有進食問題,主要表現是控制不住地吃東西,吃完東西又會極度自責,擔心體重增加。」由於患者從小練習跳舞,家人和老師對於她的體重非常關註,而且還會非週期性測量體重,所以患者長時間陷入對體重的關註及對食物的控制中。但患者又無法忽視對食物的好奇,所以就漸漸陷入瘋狂吃東西,吃完以後就催吐的模式。因為經常催吐,患者的口腔問題非常嚴重,而且還有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從表面上看,患者是因為一些外部原因,比如擔心體形不好無法跳舞等導致的進食障礙。但是經過社會心理因素等方面的評估,任小丹發現患者除了進食障礙的問題還伴發嚴重的情緒和人際關系問題:焦慮、低自尊、缺乏安全感,以及想要掙脫母親的管束。

「這個孩子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長時間跟媽媽生活在一起。媽媽一直向她抱怨,自己曾經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而婚姻失敗的原因是找了不靠譜的男人。媽媽希望女兒一定不要重走自己的老路,一直對女兒有強烈的控制欲。孩子坦承,除了控制飲食,自己什麽也做不了主。」

類似的病例還有不少。在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本身除了要面對自身成長的變化,還要面對學業壓力等諸多事情,再加上親子溝通不暢、家庭氛圍不和諧等外部環境,就容易誘發情緒問題。進食障礙就是這些問題的表現之一。

話題漸漸從體重、進食,轉到青少年情緒和親子關系維系上來。「以前,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只需要管好你的學習,其余什麽都不用管。現在的孩子,已經很難認同。」

任小丹認為,維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作為家長,需要留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情緒問題,既不要視而不見,也不要小題大做。相信科學,合理應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孫毅

流程編輯:u031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特許,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