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狀元:八大流派和四大家,清朝經典匯總

2024-01-06養生

今日頭條【言身中醫】之中醫狀元欄目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簾灑在診所的木地板上,一切都顯得寧靜而祥和。謝老師坐在診台後,整潔的白大褂讓他看起來莊重而嚴謹。他正在翻閱著一本古老的醫書,深深陶醉在其中。這時,門外傳來了敲門聲。

"請進,"謝老師微笑著擡頭說道。

門被輕輕推開,一個年輕的面孔出現在門口。這是小王,謝老師的中醫學生。小王戴著一副眼鏡,一頭烏黑的秀發整齊地梳理著,他帶著一臉渴望的神情。

"謝老師,您好。我有一些問題想請教您。"

"當然可以,小王。請坐。" 謝老師示意他坐在椅子上。

小王坐下後,拿出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擺在桌上。他的動作顯得有些緊張,但眼神中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求。

小王坐在一張古樸的木桌前,向謝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是怎樣的過程呢?」

謝老師微微一笑,他坐直了身子,開始講述起中醫學術的源流:「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一個個不同的學派。這是由於名醫巨擘在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理論、積累更豐富的經驗所致。在闡述自己學術理論及臨床經驗的過程中,醫家們展示了他們的學術繼承性,明確了師承關系,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小王聚精會神地聽著,認真地做著筆記。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謝老師對中醫的熱愛和專業精神。謝老師繼續說道:「 所謂學派,是指一門學問中由於學說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學派的形成有兩個內在聯系,一是師門授受,各承其說而光大之;二是學術見解的不一致,各張其立說,相互影響。

在接下來的對話中,小王不斷追問關於中醫學派的問題,謝老師一一詳細解答。謝老師既有著對經典的深厚理解,又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創新,讓小王受益匪淺。

「老師,您覺得中醫學術流派對於現代中醫臨床有何影響?」小王問道。

謝老師思索片刻後,認真回答:「 學術流派的形成和發展,為中醫學的進步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不同的流派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獨到之處,這使得中醫在面對各種疾病時能夠更加靈活、多樣地運用治療方法。而現代中醫臨床正是要繼承和發揚各個學派的優點,形成更加系統和完善的治療體系。

小王又問:「謝老師中醫,裏面是否有主要的流派,我記得是八大流派?」

謝老師說道,「 是的,中醫的八大流派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我們醫界後人應當珍視的寶貴遺產。這些流派各自有著獨特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傷寒學派張仲景

謝老師開始講述傷寒學派,他說:「 傷寒學派起源於東漢時期,漢代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這本書探討了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被尊為經典,張仲景也被尊為醫聖。從晉唐到宋元明清,傷寒學派的研究者如雲,形成了中醫歷史上時間最長、醫家眾多、影響最大、學術最昌盛的流派。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他的筆記本上滿是謝老師的話語。

寒涼學派劉完素

接下來,謝老師繼續介紹:「 寒涼學派,又稱河間派,由金元時期的大家劉完素主導。他主張火熱病機,提出了‘六氣皆從火化’的說法,創立了‘火熱論’,常常使用寒涼藥物治療疾病。 他的研究不僅提高了中醫病機理論,還對後世創立溫病學說產生了影響。因為劉完素家住河間,所以也被稱為河間學派。」

小王聽得入迷,快速記錄下這些資訊。

易水學派張元素

「接下來是易水學派,」 謝老師繼續說道,「 金代醫家張元素在【內經】和【中藏經】的啟示下,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為理論基礎,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總結用藥,創立了‘臟腑病機學說’, 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小王留意到,每個流派都有著獨特的理論基礎,而且都受到歷史背景和地域的影響。

攻邪學派張從正

「攻邪學派,」 謝老師繼續道,「 由金元時期的大家張從正主導,他強調病因是邪氣侵入引起的,治療應以驅邪為主,善用吐汗和下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 這深化了中醫治則理論,豐富了臨床經驗。」

小王點頭表示理解,他對中醫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補土學派李杲

謝老師繼續介紹:「 補土學派,又稱溫補學派,由金元時期的大家李杲主導,他強調‘人以胃氣為本’,特別註重後天脾胃,創立了‘脾胃論’,長於溫補之法。

滋陰學派朱丹溪

然後,他順著話題說:「 滋陰學派,由金元時期的大家朱丹溪主導,受到劉完素的‘火熱論’影響,也接受了李杲的‘內傷論’觀點。朱丹溪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新論,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

溫補學派薛已、張介賓和趙獻可等

最後,謝老師介紹了最後兩個流派:「溫補學派,」 他說,「 在明代興盛起來,薛已、張介賓、趙獻可、孫一奎、李中梓等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探討臟腑病機,側重於虛損病證,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充實發展了命門學說,使中醫理論有所突破。

溫病學派吳又可、葉天士和吳瑭等

最後,他提到了溫病學派:」 明代末年,溫疫流行,用傷寒治法無效,吳又可在明代,清代葉天士、吳瑭為中堅,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探索,提出了溫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備註:現代還有,火神派(又叫扶陽派),是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推崇陽氣,認為「陽氣」在疾病中以及生命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臨床上強調扶助陽氣,以善用附、姜、桂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有人把它稱為第八大醫學流派。代表著作:「火神三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傳承人:近代吳佩衡、祝味菊、盧鑄之等。完整的理論體系:1)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2)註重陽氣,善用姜附;3)詳辯陰證,尤精陰火。4)陰盛陽衰,陽常不足。系列代表方劑:潛陽丹,潛陽封髓丹,補坎益離丹等。

「老師,剛剛您說道溫病學派,我記得有四位醫家特別厲害,分別是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他們被後人稱為溫病四大家。您能給我詳細講解一下他們各自的貢獻嗎?」小王開門見山,目不轉睛地看著謝老師。

溫病四大家:葉桂

謝老師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葉桂,字天士,號香巖。江蘇吳縣人,出自醫學世家。他孜孜好學,十年間拜師求教17人。葉桂擅長治療時疫與痧痘,著作有【溫熱論】等。他在溫病學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醫家的理論與經驗,為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溫病四大家:薛雪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每一個細節,滿臉的期待。他繼續問道:「那薛雪呢?」

謝老師微微頷首:「 薛雪,字生白,號一瓢。江蘇長洲(吳縣)人。他青年時曾練過武術,擅於詩畫。薛雪對濕熱病進行了專篇論述,著有【濕熱條辨】一卷。他在書中對發病機理、癥候演變、審證要點及有關疾病的鑒別等進行了較全面和深刻的闡述。薛雪不僅繼承了張仲景傷寒理論,還以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對溫病學說作出了重要貢獻。

溫病四大家:吳瑭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心中對中醫學的深厚底蘊充滿了敬畏。他接著問:「吳瑭是怎麽貢獻的呢?」

謝老師深吸一口氣:「 吳瑭,字鞠通,江蘇淮陰人。他在19歲因父親病逝而立誌學醫。受到吳又可【瘟疫論】和葉桂的啟發,吳瑭繼承了葉天士的溫病研究,於四十歲寫成【溫病條辨】。他首次提出了九種溫病,創立了三焦辨證,並總結了溫病治療原則、有效方劑以及危險階段的藥物使用。他的貢獻使溫病學說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溫病四大家:王士雄

小王點點頭,激動地說:「原來吳瑭老師對溫病學有著如此深刻的研究,真是令人敬佩。接下來,王士雄呢?」

謝老師微笑著:「 王士雄,字孟英,晚字夢隱,號半癡山人。浙江錢塘人。他著有【霍亂論】【溫熱經緯】等。其中【溫熱經緯】一書將溫病分為新感和伏氣兩大類,並對其病源、癥候、診治等進行闡述。這本書不僅是溫病學的組譯,也是溫病診治的參考書,流傳頗廣。

謝老師喝了口水,停頓了一下,又說:「 其實,中醫學術流派以醫經、經方兩家之說始肇其端。醫經註重理論體系的構建,經方則更註重實踐套用。在中醫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圍繞【內經】的研究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透過深入解讀【內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從而指導臨床實踐。與此同時,編輯經驗方及善用仲景成方者推動了方劑學的研究,使中醫理論更具實用性。直至宋金河間,易水學派的相繼崛起,為中醫理論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局面。

謝老師的話語清晰而有條理,小王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個關鍵點。他時而點頭表示理解,時而舉手發問,展現出對中醫學術的極大興趣。

在研讀【傷寒論】的行程中,我們不斷從臨證中推衍【素問•熱論】所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一思想貫穿中醫發展的整個歷史,漸漸形成了研究外感熱病學說的寒溫學派。」 謝老師繼續解答小王的問題,引導他深入理解中醫理論的深奧之處。

時間在交流中悄然流逝,小王的思維逐漸被謝老師的言辭牽引,他對中醫學術的理解愈發深刻。

在清代,隨著西洋醫學的傳入,中醫界的有識之士開始接受西方的醫學理論,形成了中西醫匯通的思潮。這一時期,雖然成就不顯著,但勇於接受新知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敬佩。 」 謝老師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那個時期醫學者的敬意。

小王不禁感嘆,他從謝老師口中得知了中醫發展的曲折歷程,更明白了為什麽中醫理論如此豐富而深奧。

「謝老師,感謝您的解答。我會認真消化這些知識,並繼續努力學習。」 小王站起身,對謝老師深深鞠躬表示感激。

「不客氣,小王。學術的道路上需要不斷地鉆研和探討,有問題隨時可以來找我。」 謝老師微笑著送別了小王,看著他的背影,心中充滿了對年輕一代的希望。

附【清代的主要中醫古籍】

【傷寒來蘇集】

柯琴

【傷寒附翼】

柯琴

【金匱要略論註】

徐彬

【古今名醫方論】

羅美

【 溫熱暑疫全書】

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註】

周揚俊

【醫方集解】

汪昴

【傅青主女科】

傅山

【證治匯補】

李用粹

【石室秘錄】

陳士鐸

【張氏醫通】

張璐

【本經逢原】

張璐

【千金方行義】

張璐

【傷寒湖源集】

錢潢

【金匱要略心典】

尤怡

【傷寒貫珠集】

尤怡

【醫學心悟】

程國彭

【醫略六書】

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徐大椿

【醫宗金鑒】

吳謙

【重樓玉鑰】

鄭梅澗

【類證治裁】

林佩琴

【醫方歌括】

王旭高

【醫方論】

費伯雄

【血證論】

唐容川

【成方便讀】

張秉成

【中風科鬥詮】

張山雷

【醫林改錯】

王清任

【絳雪園古方選註】

王子接

【醫門法律】

喻昌

【重訂通俗傷寒論】

俞根初

【溫病條辨】

吳鞠通

【吳鞠通醫案】

吳瑭

【溫熱經緯】

王士雄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王孟英

【醫原】

石帶南

【成方切用】

吳儀洛

【古今醫案按】

余震

【丁甘仁醫案】

丁甘仁

【續名醫類案】

魏之琇

【疫疹一得】

余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