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病治法治療氣病的大法分為四類:
①補,氣虛則補。
②疏,氣滯則疏。
③升,氣陷則升。
④降,氣逆則降。
(一) 補氣
中醫治病極重視氣,氣的名目也相當多,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個是生理方面的 ,認為人體內臟活動最重要的是元氣,亦叫「精氣」。
為了區別各部份的氣的作用以便說明問題,
二是病理方面的 ,指內臟發生病變後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病理現象,如肝病呈現脅滿,少腹作脹,稱為肝氣;胃病呈現飽滿,中脘痞悶,稱為「胃氣」等。
三是病邪方面的 ,如六淫中寒邪、濕邪也稱寒氣濕氣等。所說補氣的方法,都用於第一類虧損的證候。 肺主周身之氣,脾主中氣為後天之本,故補氣著重於補肺脾兩經,而補中氣尤為常用。 氣與血有密切關系,補氣藥常與補血相結合。又因氣屬陽,在極度氣虛時常與扶陽藥同用。補氣藥易於壅滯,一般對中焦有痰濕者不用但必要時也能補氣與化痰、理濕同用。又因氣虛不運而脹滿的,用「塞因塞用」法,亦宜稍佐理氣。
1.培補中氣法適應證:
精神疲倦,面色萎黃,懶言音低,四肢無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瀉等。
常用藥: 黃芪 黨參 白朮 炙草 茯苓 山藥 扁豆
中氣屬於脾胃,一般所說中氣虛弱癥,多指脾胃薄弱而引起的功能衰退現象。往往先見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從而營養缺乏,而色萎黃;進一步精神疲倦,行動懶怠,言語低微,脈象濡緩。 所以培補中氣以脾和胃為基礎,常用四君子湯為基本方。
但註意脾胃虛弱不等於中氣虛弱。 中氣虛弱的特征,表現為神疲困倦,懶言聲低,自覺氣短,甚至行動即喘促,這就 必須加入補中益氣的藥物 。黃芪為補中氣的主藥,味甘氣溫,氣厚於味,治療中氣不振,清陽下陷,有溫養生發的功能。常與黨參並用。 它的區別是:黨參培元氣,主要在補中;黃芪補中氣,兼能實表。
同時,黃芪升舉有余偏於陽分,氣虛陽虛宜升提者最為合適。有人用補中益氣湯升提,只註意升麻、柴胡而忽略了它的基本力量,是不夠全面的。
2.補養肺氣法適應證:
肺痿,久咳,聲低音怯,呼吸氣短等。
常用藥: 黃芪 山藥 北沙參 麥冬 五味子 冬蟲夏草。
肺司呼吸而主皮毛,肺氣充盛,則呼吸調暢,皮毛致密。所以肺氣不足的表現,多為呼吸氣怯,咳嗽聲微,皮毛不固,多汗畏風,在補肺益氣的治法中,應照顧到固表收斂。
另一方面,肺能輸布津液,氣弱則津液不行,汗多亦能傷津,所以補養肺氣時常照顧肺陰。又因脾肺為母子之臟,益母能使子實,所以補肺又常結合補脾,稱「培土生金法」 。這種從肺臟本身的氣陰及其與內臟的相互關系來治療,在肺癆病中最為明顯。至於與滋腎藥同用,多屬於兼有陰虛內熱的證候,稱為「金水相生法」 。
3.益衛固表法適應證:
表虛多汗,汗出惡風,及容易感冒等。
常用藥: 黃芪 白朮 浮小麥 麻黃根 煆牡蠣。
肺主衛氣,衛氣出於下焦。所以衛虛皮毛不固,多汗惡風,輕者從上焦治療,
前人對一般益氣固表大多用黃芪:
4.溫補腎氣法適應證:
畏寒,四肢不溫,腰冷酸痛,吸氣困難,小便頻數不禁等。
常用藥: 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萸 山藥 枸杞子 巴戟天。
腎中陽氣即命門之火。 前人認為命門為人生最重要的部份,命火一熄,則全身機能均停止,故:
但腎與命門有密切關系,所謂水火之臟。我還認為命門本身就有陰陽是二氣,故溫補腎陽必須滋補陰,常用的桂附八味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可以明顯看到在補陰基礎上扶陽了。
(二) 疏氣
調氣、舒氣、理氣、利氣、行氣,名稱不同,輕重不一,總的說來都是調暢氣分,【內經】所謂 「疏氣令調」。
中醫重視氣的作用,疏氣方法在治療上也就用得相當廣泛,認為氣機調達,其它方面的障礙無疔減輕或消失。所以多數病證的處方,不論補劑、消劑、下劑,包括化痰、利濕、活血等方面,均有疏氣配合,這是一個特點。
氣分郁滯的原因多以七情為多,其次是痰濕等阻滯引起。故一般所說的疏氣,常用於肝胃兩經。因肝氣易被情誌刺激而郁結或橫逆,胃氣亦易受痰濕阻滯而發生胸腹脹滿等現象。疏氣藥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能耗氣、散氣和消耗津液,對血虛、陰虛以及火旺等證,均當慎用。
1.疏肝理氣法適應證:
胸膈痞悶,兩脅、少腹作脹作痛,噯氣,矢氣等。
常用藥: 郁金 香附 柴胡 青皮 橘葉 延胡。
疏肝理氣藥常用於肝氣橫逆,以行氣、散氣為目的,收效比較迅捷。但這些藥的性味大多辛香而燥,且有耗傷正氣的流弊,使用時必須註意兩點:
肝郁證系肝氣郁結,氣郁亦當疏氣。 但肝氣橫逆是氣的作用太過,肝氣郁結是氣的作用不及,根本上有所不同 。雖然肝郁經久也能化為肝氣,但在郁結的時候不能與橫逆同樣治療。很明顯,肝郁癥狀為抑郁寡歡,多疑善慮,胸膈不暢,並影響心脾,悶悶少食,懶於活動,心慌心怯,失眠多夢,不同於肝氣為病,一般治療多用逍遙散 (當歸、白芍、柴胡、白朮、茯苓、甘草、薄荷、煨姜)和血舒氣及健中調理。又有越鞠丸 (香附、蒼朮、山梔、川芎、神麴)為解郁的名方,認為氣郁則濕郁,濕郁則熱郁,熱郁則痰郁,痰郁則血郁,血郁則食郁,相因而病,故用香附理氣,川芎調血,蒼朮去濕,山梔泄火,神麴消食,有痰再加貝母。 這五郁相因的治法,應該理解其用意,不必固執其成方,尤其是 逍遙散治血虛之郁,越鞠丸治氣實之郁 ,必須分別清楚。
2.和胃理氣法適應證:
脘腹脹滿痞痛,噯噫吞酸等證。
常用藥: 半夏 陳皮 茯苓 枳殼 砂仁 蔻仁 木香 烏藥 厚樸 佛手 藿香。
胃氣以和降為貴,逆則消化傳導失職,引起脘腹脹滿作痛,等一系列癥狀,
因此,和胃理氣的藥最多,必須根據具體病情選擇使用。 一般以溫膽湯加減。 溫膽湯即二陳湯加枳實、竹茹,有理氣和中有祛痰化濕作用,濕重者可加厚樸,脹痛劇烈者可加木香、烏藥,此外還有香附、神麴、大腹皮、檳榔、枳殼等。均可隨證采用。 中醫治病,以常從一個臟腑聯系到其它臟腑,特別是治療氣分病,在理氣方面聯系更廣,還考慮到其它原因和發展的後果,因而它的處方有主有次,並不是單純的理氣了。
(三)降氣
降氣,是使上逆之氣得以平順,所以又稱平氣,順氣。多用於肝氣上逆,胸脘脹悶欲絕,胃氣上逆,呃逆不止,及沖氣上逆和痰濁上壅,肺氣不降等證。 降氣,宜於實證,不宜於虛證;宜於暫用,不宜於常用。
1.降氣寬胸法適應證:
氣逆胸膈,窒息欲絕,及氣厥昏倒等。
常用藥: 沈香 枳實 檳榔 烏藥 木香。
這方法用於七情氣逆,病情比較嚴重,如胸膈脹悶,氣塞欲絕,更重的可出現厥逆昏仆,稱為「氣厥」。故用藥較峻利,一般用五磨飲子 (木香、枳殼、烏藥、檳榔、沈香),以下氣救急為目的,體弱的可加入人參,即四磨飲 (檳榔、沈香、烏藥、人參)法。 凡降氣不能離開理氣的基礎, 其它 理氣藥如郁金、香附之類,仍可采用。
氣逆證由於氣機阻滯,極易兼見痰濁結聚,或陽氣郁遏,呈現虛冷心腹絞痛癥狀,因而降氣又和消痰溫中等結合,如七氣湯 (厚樸、半夏、紫蘇、茯苓、姜、棗)、四七湯 (肉桂、人參、半夏、甘草、生姜)用半夏、茯苓、肉桂之類,但目的在於降氣,不同於於痰喘治法。
假如痰壅滿悶,呼吸喘促,不能平臥,主因在於痰,痰不消則氣不降,多用蘇子降氣湯 (蘇子、前胡、半夏、厚樸、橘紅、沈香、當歸、甘草)加減,稱為「降氣化痰法」。
必須補充,降氣寬胸以下行為順,如由腎虛不固,氣逆喘促,伴見頭汗、尿頻,脈象浮數無力,當用七味都氣丸 (熟地、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五味子)、人參蛤蚧散(人參、蛤蚧尾)等,從下元滋補收斂, 稱為「納氣法」,不僅治法完全不同,而且禁用降氣。
2.降氣止呃法適應證:
胃氣上逆,作呃不止。
常用藥: 丁香 柿蒂 刀豆子 生姜 陳皮 厚樸。
呃逆連聲不止,以胃寒為多,一般采用丁香柿蒂湯 ,用丁香溫胃,柿蒂苦澀降氣。此證最易損傷中氣
3.平降沖氣法適應證:
臍下動氣築築,氣沖咽喉不得息,胸膈窒塞,心慌汗出,筋脈拘急等。
常用藥: 熟地 當歸 白芍 菟絲子 枸杞子 紫石英 沈香。
沖氣指沖脈之氣上逆,其見證為臍下跳動,自覺有氣上升,胸膈窒塞,甚則難於出聲,手臂麻木痙攣狀。引起沖氣上逆的原因,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故也能出現心悸、汗出、頭眩、筋惕肉瞤等證,因而前人根據癥狀分類,有沖氣犯心、犯肝、犯腎的說法。 我認為主要由於血虧而下焦虛寒。 因沖脈為血海,上灌諸陽,下滲諸陰,血海空虛,即氣逆上僭。故婦科多見,治療禁忌汗下,宜在溫養血脈的基礎上,稍入沈香降氣 。沈香溫而不燥,能直達腎經,效果最好。 不可因為病見於上,用一般的降氣藥。
與沖氣證類似的有奔豚證,奔豚證有兩種:
正因為奔豚證也由於氣逆,所以【金匱要略】稱為「奔豚氣」,氣字極有意思。
(四)升氣
升氣法常用於中氣下陷,故多在補中的基礎上加入升提藥,很少單獨使用。升氣有時作為升胃中清氣之用,有時也與降氣藥同用,用來升降氣機,實際上是調氣的一法。 升氣既有升提的作用,不宜於虛火和實火上逆證候,用之更助火勢上炎。
1.升提中氣法適應證:
懶怠少氣,大便溏泄不止,及婦科崩漏,白帶不斷。
常用藥: 黃芪 黨參 白朮 炙草 升麻 柴胡 陳皮。
這是補中益氣湯法。 補中益氣湯本來不是用來升提的,據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所說,主要是治飲食勞倦。 因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加上喜怒憂恐,勞役過度,損耗元氣,故以補中和益氣為主。
方內用升麻、柴胡的意義是,二藥苦平味薄,陰中之陽,能引黃芪、甘草甘溫之氣上升,補衛氣散解而實其表,又能緩帶脈的縮急。 所以升提中氣必須以補脾胃為基礎用補中益氣湯而加重升麻用量,可以達到升提目的。 如若只認為升麻、柴胡有升提作用,會失本意。
凡升性的藥多兼散,故又有升散法,如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的升散陽明,因偏重在表證,即偏重在散外邪,治傷寒中風發熱口渴,頭痛身疼及發斑欲出不出等證。
其它如柴葛解肌湯 ( 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黃芩、白芍、桔梗、石膏、甘草)、柴胡升麻湯 (柴胡、黃芩、升麻、前胡、葛根、桑皮、荊芥、赤芍、石膏、豆豉、生姜)等,與此同類。這些多與發散退熱藥同用,不與補中益氣藥同用,所以升氣與升散有根本的區別。也可體會到升提的藥物有柴胡、升麻、葛根、桔梗數種,實際上均是表散解熱藥,因有上升的效能,利用來協助升提,這是配伍的一種方法。
2.升降氣機法適應證:
邪郁上焦,咳痰不利,胸膈痛悶等。
常用藥: 桔梗 枳殼 柴胡 前胡。
桔梗與枳殼,柴胡與前胡,藥性一升一降,杏蘇散 (紫蘇、杏仁、前胡、桔梗、枳殼、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和敗毒散 ( 羌活、獨活、川芎、薄荷、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甘草、姜)等方內均曾同用。凡外感咳嗽多日不已,咳嗽不爽,胸悶隱痛,用這升降法來調暢上焦氣機,勝於一般的順氣止咳。 推而廣之,如金沸草散 (金沸草、麻黃、荊芥、前胡、半夏、赤芍、甘草)治痰多咳嗽之證,麻黃和金沸草宣肺下氣同用,亦有升降意義。此外,瀉利證常用升清降濁法,如以葛根升胃中清氣,又以枳實降腸中濁邪,都屬於升降的範圍,而目的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