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經常上火,還脾胃虛寒?一個方子,可清上溫下,專治上熱下寒

2024-05-30養生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體會過「上火」的體驗,尤其是在夏熱秋燥之際,亦或是學習、工作忙壓力較大、長期熬夜、攝入辛辣刺激性食品後,上火的感覺往往會格外明顯,不過,雖然我們都能明白這種感覺,但若是要說清楚它的醫學原理,或就有些「困難」了。其實,「上火」是中醫體系中的一個專用名詞。「火」主要是指身體出現的一些熱性癥狀,而上火則意味著體內陰陽失去平衡後,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內熱癥。中醫認為,上火就如同感冒病癥一般,有著虛實之分,可具體究竟該如何辨別呢?一般情況下,人體內陰液若是處於正常狀態,但陽氣卻表現得過於亢盛,那麽此時所引發的上火癥狀就是實火,反之,則為虛火。


實火的癥狀通常會起病較急,但病程較短,來得快走得也快,而虛火則是起病較為緩慢,但病程很長,常常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得到緩解。在針對實火進行治療時,一般是以清熱瀉火為主,而對於虛火,則是以滋陰降火為主,由於這兩者的治療方式並不相同,因此,在治療前往往還需要提前辨別自身病癥。而現如今,人們出現上火癥狀的誘因往往比較復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寒熱錯雜,即主要表現為上熱下寒,上熱的癥狀主要為潰瘍、牙痛、失眠、口臭等,而下寒則重點突出於腿腳的寒冷,甚至會有便溏、白帶清稀等表現,對於這類病癥,很多人常常會自行選用一些清熱藥來緩解上焦,但降火藥大多偏於寒涼,很容易對自身脾胃造成一定損傷,而溫熱藥的使用,又有可能會加重自身的熱邪。


那麽,「上寒下熱」表現的誘因究竟是什麽呢?其實主要就是因為人們的上半身活動太多,而下半身活動太少,比如眼睛會經常看手機、看電視,大腦要不斷進行思考,就連嘴巴也要不停地吃東西,而下半身卻總是保持著同一姿勢,幾乎很少運動,如此一來,就會導致下焦的寒邪加重,陽氣難以升發;另外,人們長期養成的不良飲食習慣,比如貪涼喜冷,就很容易損傷脾胃,進而引起濕熱,導致中焦擁堵。因此,在針對此病癥進行治療時,既需要清泄熱火,同時也需要溫裏散寒,而在【傷寒論】裏就有一個藥方,能很好地實作這一功效,它就是「梔子乾薑湯」,此方的組成很簡單,僅含兩味藥材,分別是梔子、乾薑,具有清熱瀉火、溫裏散寒的作用。方中的梔子,主要歸入心經、肺經以及三焦經,是中醫裏少有的歸入三焦的藥材,梔子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效果,而心肺屬於上焦,上焦熱邪過重,主要就會體現於心火以及肺火的旺盛,心火過重,就很容易引起失眠煩躁、牙齦腫痛以及口腔潰瘍,而肺火過旺則表現為咳嗽、咽喉腫痛,以咳吐黃濃痰為主,同時,肺和大腸互為表裏,肺裏的熱邪若是較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便秘的發病機率。而利用梔子,就可以將三焦裏的熱邪,透過小便從體內排出,而此時,小便顏色也會明顯有些偏黃。


另外,乾薑這味藥材,則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關於乾薑,不少人可能會將其與生姜劃等號,但實際上它們是不一樣的,乾薑屬於幹燥根莖,生姜卻是姜的新鮮根,除此之外,兩者在功效上也會存在差異,乾薑的溫裏散寒效果會更好,而生姜則以解表散寒為主。加上姜味辛性熱,因此,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脈助陽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無論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內寒,幾乎都能用這味藥材來加以緩解,而且還有利於助長脾胃的陽氣,讓脾胃「幹起活來」更有勁。總得來說,此方劑雖然只有兩味藥材,但卻功效奇特,治病思路清晰,梔子與乾薑的搭配,一個清熱瀉火,一個溫裏散寒,寒熱並用,上下同治,非常適用於寒熱錯雜的患者,但大家要註意的是,若只是單純地陽氣不足,那麽則不建議使用此方劑,另外,在感冒期間有惡寒發熱現象的患者,也更應謹慎使用。【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