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探訪大涼山一位中醫,堅持上山采藥,擅用經方調理糖尿病、高血壓

2024-07-02養生

冬季,羅國耘在山上采藥

文/成昭榮 圖/朱紫萱

很難想象,在今天還有鄉村醫生願意自采中藥材並運用到診療中,在我或者說大多數人看來,這應該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如果治療得當,那是你的工作職責,如果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出現問題,那這名鄉村醫生在當下這個社會環境絕對會「攤上大事」。然而,我們這次有幸尋訪到的這位醫生,就是這樣一位自采中藥材並加以運用的醫者。

在深入了解了這名醫生的背景和經歷後,我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在日常的診療中,中藥材的用量如此之大,他一個人真的能采集到足夠的藥材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迅速前往醫生所在的德昌縣德州街道果園村二衛生室,見到了這位名叫羅國耘的醫生,當我向他提出疑問後,羅醫生賣了個關子說「我怎麽說你可能都不太相信,不如和我一起去采一次藥,自己親眼看一看。」

跟隨羅國耘上山

當天診療結束後,羅醫生迅速整理好采藥的背簍和鋤頭帶著妻子和我們一同上了山,一邊走他一邊介紹「今天我們上山把適合用的藥材采一部份,這個季節最好采半夏、田基黃、淡竹葉。」步行上山後,羅醫生的動作極為嫻熟,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植被中,往往我們什麽都沒有看到,他已經幾步之間,或是用鋤頭輕輕一挖,或是用手輕輕一摘,就精準地采集到了所需的中藥材。

「大山養育著我們,也療愈著我們。」

每采一株藥材,羅醫生便會不厭其煩地向我們講解:「這是紅土茯苓,具有很好的抗炎、抗過敏效果,能治療關節腫痛、痛風;這叫翻白草,可以止血、消腫;這個半夏不大不小,剛好合適;像這種田基黃,在我們這裏主要拿來治療口腔潰瘍。」短短一會兒,我們便見識到了不下十余種藥材,眼花繚亂的同時,羅醫生的專業與經驗更讓我們嘆為觀止。

「這一片山大概有百余種藥材是經常用的上的,我目前認識五六百種藥材,但我在德昌拜的老師傅更加厲害,他是一名赤腳醫生,能夠精準辨識大山中的兩三千種藥材。」盡管羅醫生說他還遠遠不及師傅,但我相信這五六百種藥材如果要用於臨床肯定已經綽綽有余。

羅國耘向我們展示找到的「寶貝」

當我稱贊羅醫生時,他卻擺擺手向我開玩笑說「你別看我進山采藥像是在收購藥材一樣,但要特別註意,尤其是經驗較少的人不要隨便采藥材來用,沒有分辨清楚是會出事的,我們以前都是師傅手把手帶著上山采藥,積累了很多經驗。而且我們采藥也講究一個適度,往往都是采大留小,確保中藥材的可持續性。」

就這樣一邊聊天一邊采藥,沒到一個小時,羅醫生的背簍裏已經裝了滿滿的一筐中藥材,我們便準備下山,我再次向羅醫生提出我的疑問,他解釋說,雖然中藥材種類繁多,且每種藥材的采集都有其特定的季節和地點要求,但他並非單打獨鬥。往常他們采藥都是三五個人一起上山,一個月至少兩三次,最長在山上待過一周,足以滿足日常診療的需求。

看著手中的「寶貝」,羅國耘笑開了花

「采下的藥材我們進行炮製晾曬後,老百姓是非常認可的,第一個它的質素非常好,第二個價廉物美,真的體現了老祖宗的智慧,當然,自采中藥材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日常診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是對中醫藥文化的一種傳承。」羅醫生的這段話我深感認同,古有名醫上山采藥,下山濟世,今人又為何不可采藥炮製,濟世惠民。

能夠純熟地辨識藥材無疑是一種寶貴的醫學技能,不過這並不直接等同於擁有高超的醫術。但第二天,羅醫生又再次給我們上了一課。還未開門前,羅醫生首先把之前采的藥材進行整理,與其他地方不同,這有一個房間的藥櫃,「我們有九百種藥材,目前自采的大概有五十余種,都是診療中能用得上的。」

羅國耘在藥櫃前

農村的患者往往都來得較早,剛開門,患者就湧了進來,不少患者表示:「羅醫生看得比較好,在這看了很多年。」一名剛接受完治療的患者迫不及待向我講述他的情況:「我的膝蓋之前走路都惱火,在這看了三次,現在挑一百斤的糞上坡都沒有問題。」

我註意到,羅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特別註重內調外治,作為經方火神派的傳承人,他在內治中十分具有特點,他擅用附子、乾薑等藥材,運用上極為精準,不僅廣泛運用,而且敢於重用(從幾十克到幾百克),甚至在病情初期就及時采用,展現出他對藥材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此外,對於許多慢性病如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羅醫生總是能夠洞察其背後的病機,並采用扶陽法進行施治。

比如一患者因反復高燒一月余,經多地治療無果後求診於羅醫生。羅醫生仔細詢問病史並詳細診查後,判斷患者邪氣入體,病型為半表半裏。遂采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加減,再配合一些傳統的中醫療法,當天患者就精神好轉並有胃口進食,一周後患者未再發燒,完全康復。

那些上山采藥的日子

此外,羅醫生在中醫微創技術治療頸肩疼痛方面也頗具造詣,比如一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大學生曾找上羅醫生,「當時這名患者是腰痛,腿痛,腿麻,嚴重到對於鞋子沒有感知,她的突出是1415,有外科手術指征,去各大醫院都說要做開放手術。」但這名患者因為害怕手術創傷大而拒絕,便輾轉找到羅醫生,在羅醫生采用針刀、撥針等中醫微創技術進行治療後,僅十天左右的時間,患者的情況就得到了好轉,至今已有九年未再發。

談及這一身精湛醫術的來源,羅醫生動情地說,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醫生,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我來說,醫生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像是一種情懷或者使命使然。」為此,羅醫生始終保持著對醫學的熱愛和不懈追求。他曾在華西進修,深入學習中醫理論和臨床技能。同時,他還師從於國醫大師唐祖宣、寧夏針刀第一人焦克儉教授等中醫名家,在這些大師們的言傳身教下,他虛心學習,不斷汲取他們的經驗和智慧,使自己的醫術日臻完善。

羅國耘在大山裏的收獲

采訪結束後,我向羅醫生道別,他熱情地贈予我一些照片。這些照片都是他上山采藥時拍攝的中草藥圖片,每一張都精心標註了草藥的名字和效用。他說,他希望透過這些照片,向更多人普及中藥的知識,讓大家了解中藥的獨特價值。「中藥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應該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和套用。」羅醫生說。

- END -

關註我,帶你尋找更多好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