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想遠離肺脹這個病,必須斷掉這些原素

2023-12-11養生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臨床以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滿,胸悶如 塞,或唇甲紫紺,心悸浮腫,甚至出現喘脫、昏迷為主要表現。相當於西醫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當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疾病出現肺脹的臨床表現時,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肺脹的病名首見於【黃帝內經】,如【靈樞·脹論】曰:「肺脹者, 虛滿而喘咳」;【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均指出了本病虛滿的基本性質和典型癥狀。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還觀察到肺脹可出現浮腫、煩躁、目如脫等癥狀,認為本病與痰飲有關,套用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方藥進行辨證論治。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肺脹的發病機理是由於「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於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 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氣也」。可見隋代對本病病機的認識已經較為深刻。

後世醫籍多將本病附載於肺痿、肺癰之後,有時亦散見於痰飲、喘促、咳嗽等門,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有所充實和發展。如金元時期,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咳嗽】雲:「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在病理上充實了痰瘀阻礙肺氣的理論。清·張璐【張氏醫通· 肺痿】雲:「蓋肺脹實證居多。」清·李用粹【證治匯補·咳嗽】認為肺

脹:「氣散而脹者,宜補肺,氣逆而脹者,宜降氣,當參虛實而施 治。」提示肺脹應當分虛實辨證論治,更加完善了肺脹的辨證理論。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多因久病肺虛,痰瘀瀦留,每因復感外邪誘使本病發作加劇。

1. 肺病遷延 肺脹多見於內傷久咳、久喘、久哮、肺癆等肺系慢性疾患,遷延失治,逐步發展所致,是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種歸宿。因此,慢性肺系疾患也就成為肺脹的基本病因。

2. 六淫乘襲 六淫既可導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飲等病證的發生, 又可誘發加重這些病證,反復乘襲,使之遷延難愈,最終導致病機的轉化,逐漸演化成肺脹。

3. 年老體虛 肺脹病雖可見於中青年,但終歸少數,而以高齡者居多。年老體虛,肺腎俱虧,體虛不能衛外是六淫反復乘襲的基礎,感邪後正不勝邪而病益重,反復罹病則正更虛,終致肺脹形成。

本病的病位在肺,涉及脾、腎、心等多個臟腑,肺系痼疾,遷延失治。邪氣壅肺,肺氣宣肅不利,或咳,或喘,或哮,或津液失於輸化而成痰,久則肺虛,氣陰耗傷,導致肺的主氣功能失常,遂使六淫乘襲或他臟之邪幹肺,而成肺脹。日久累及脾腎,肺脾同病,脾為肺母,肺病日久,子耗母氣,則脾運失健,導致肺脾兩虛,脾虛不能散精上歸於 肺,肺病不能輸布水精,則聚為痰濁。若肺病日久,累及於腎,肺腎同病,腎能助肺納氣,精氣耗損,肺不主氣,腎不納氣,可致氣喘日益加重,動則更甚。後期病及於心,肺與心脈相通,同居上焦,肺朝百脈, 肺氣輔助心臟執行血脈。肺病日久,治節失職,心營不暢,而致喘悸不寧。心陽根於命門真火,如腎陽不振,進一步導致心腎陽衰,可以出現喘脫危候。

本病病理因素痰濁、水飲、瘀血互為影響,兼見同病。痰的產生, 初由肺氣郁滯,脾失健運,津液不歸正化而成,漸因肺虛不能布津,脾虛不能轉輸,腎虛不能蒸化,痰濁瀦留益甚,喘咳持續難已。久延陽虛陰盛,氣不化津,痰從陰化為水飲。水飲迫肺、淩心、困脾,可見咳逆上氣、心悸氣短、納減嘔惡。久則影響氣血執行,瘀結脅下。痰濁、水飲、瘀血三者又可相互影響和轉化。

本病病理性質多屬標實本虛,但有偏實、偏虛的不同,且多以標實為急。外感誘發時則偏於邪實,平時偏於本虛。早期由肺及脾、腎,多屬氣虛、氣陰兩虛;晚期以肺、腎、心為主,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 純陰虛者罕見。

病程中由於肺虛衛外不固,尤易感受外邪而誘發或加重病情。若痰濁壅盛,或痰熱內擾,閉阻氣道,蒙蔽神竅,則可發生煩躁、嗜睡、昏迷等變證。若痰熱內郁,熱動肝風,可見肉、震顫,甚則抽搐,或因動血而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