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他們,在熟悉的場景中重溫奮鬥青春

2024-07-07推薦

他們,在熟悉的場景中重溫奮鬥青春(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思遠 葉小鐘

閱讀提示

6月3日至23日,廣東東莞向曾經和現在的城市建設者釋出老照片征集活動,並邀請入選照片的拍攝者現場觀看音樂劇【東莞東】。這些投稿照片內容豐富多樣,既記錄著城市建設者們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展示了城市面貌的變遷。

「看完這部音樂劇,尤其是金虎手袋廠的畫面,和財哥、羅招娣、王雪英3人的故事,我看到了這31年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要說的話太多了!」7月1日,羅文龍向記者回憶起看完音樂劇【東莞東】的感受,淚水盈滿眼眶。

該音樂劇是廣東東莞打造的原創作品,以大時代背景下無數在東莞奮鬥紮根的平凡人為群像,講述務工者與城市之間的故事。與此同時,東莞發起「尋找2億分之一——【東莞東】邀您故地重遊」活動,向城市建設者征集到超1000張珍貴老照片。羅文龍就是照片的拍攝者之一,受邀到現場觀看音樂劇,與眾多城市建設者一道在熟悉的場景中重溫奮鬥青春。

眾多務工者南下打拼

一張略顯斑駁的老照片上,一位男士帶著老人和孩子,在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湧口社區海月公園門口玩耍,那是羅文龍和母親、女兒的第一張合影。24年後,羅文龍再次來到這裏,拍下了同角度的照片,懷念在東莞打拼的歲月。羅文龍將這兩張照片投送給此次舉辦的照片征集活動,成功入選。

1993年,羅文龍從老家四川南充踏上南下廣東的列車。「當時交通不發達,火車班次不多,從四川到東莞需要先坐綠皮車到廣州,再換長途大巴。」羅文龍說,踏入南方的第一站就是在厚街溪頭。

31年來,無論是一線員工、業務員、采購員還是生產管理人員,羅文龍一直從事的都是鞋業制造。他所在的厚街鎮位於廣莞深經濟黃金通道中段,憑借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成為東莞西南部的核心重鎮。20世紀末,厚街成為外資鞋企代工生產的集結地,制鞋業的發展吸引了眾多務工者前來。

2000年,鄭小瓊也從四川南充坐著綠皮車搖搖晃晃來到東莞。她跟著幾個同鄉在一家工廠門口等待招工。站在200多人的隊伍裏排了一下午,還沒輪到她,招工就已經結束。失落的鄭小瓊突然來了靈感,寫下這樣幾句文字:「對於一個外地打工者來說,城市是這樣一番風景:熾熱而閃亮的霓虹,充滿誘惑的夢境……外鄉人將悲傷與希望嵌入它的軀體。」

東莞市文明辦副主任鄧珊珊介紹,彼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名頭響亮,東莞工業萌芽發展,無數工廠推動東莞加工制造業迅猛壯大,繁榮程度到了「村村都有工業區」的地步。

「可以說,當年任何一個來到東莞的人,都必然會和這三個關鍵場景產生聯系:乘坐某種交通工具,穿過某條主幹道,來到某個工業區的某個工廠。」鄧珊珊說。

珍貴照片引發情感共鳴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46年裏,全國有超2億人來到東莞,在這裏成長、奮鬥、圓夢。這些人當中,有的已經離開了東莞,有的留在東莞安家,成為新一代東莞人。

6月3日,由東莞市文明辦主辦的「尋找2億分之一——【東莞東】邀您故地重遊」征集活動正式啟動,至6月23日結束。據介紹,活動一經推出便引發熱烈反響。截至活動結束,主辦方透過多種渠道收集到超1000張投稿照片。這些照片的投稿者來自廣東、廣西、陜西、浙江、重慶、內蒙古等18個地區,甚至還有來自海外的網友積極參與。

「1995年6月就嘗試過創業,但非常艱辛,最終出於種種原因還是創業失敗了。」回憶起過去,羅文龍的語氣變得沈重,當時女兒只有6個月大,妻子只能帶著女兒回到老家。為了彌補創業失敗的困惑和愧疚,他選擇留在東莞繼續打拼,直到2000年,母親和女兒輾轉數日,特意從老家前來探望他,父女倆才有機會再次團聚,這才有了海月公園門口那張珍貴的合影。

「很多在莞工作生活過的人都對這裏有著深刻的故事和情感回憶。透過線上線下活動形式組織大家重聚,一方面是以此為契機共同回首青春歲月,感謝來自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者,另一方面也邀請大家見證城市的發展,體驗城市的溫暖和友善,成為新時代東莞的傳播者和建設者。」鄧珊珊向記者講述了此次活動的初衷。

建設者與城市共同成長

東莞東站、流水線上的工友、車間裏的機器、人流如織的街頭……記者在眾多征集照片中看到過去的東莞景象。鄧珊珊說:「投稿的照片內容豐富多樣,有的記錄著城市建設者們在東莞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有的展示出東莞城市面貌變遷。這些照片背後,是一段段關於奮鬥、溫情、城市發展的故事,它們共同繪就了東莞這座城市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24年過去,羅文龍照片中的海月公園已是商業發達業態多樣,廣場也重新進行了升級改造,充滿了藝術氣息。來到故地再次將廣場定格的羅文龍,在兩張照片的變與不變間感慨萬千。他說:「不變的是依舊矗立在這裏的弧形樓房,變了的是嶄新時尚的外墻,多了些店面,那時的小樹也已經長大。」

東莞站、東莞東站、東莞南站、虎門站……現在羅文龍和家人回老家,已經不再需要辛苦乘坐長途汽車和綠皮火車,發達的立體交通網和便捷的交通方式總能聯結起東莞與家鄉,讓他的回鄉之路舒坦不少。

「東莞在我的心裏已經成了第二故鄉,這座包容而美麗的城市,見證了我的努力,而我也見證了它的成長。」如今,羅文龍和家人都能享受到東莞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孩子和老人無須在老家留守。他說:「東莞是一座充滿機會和選擇的城市,我覺得自己已經深深融入其中。」

「寒溪、鳳凰大道、鐵橋、銀湖公園、荔枝林、工業區、眾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工友……他們成為我詩歌創作最重要的部份。」東莞的包容和友善,讓鄭小瓊很快消弭了鄉愁,融入了這座城市。

20年後,曾經在工廠門口徘徊的鄭小瓊感慨:「昔日的年輕人已近中年,依舊在朝著世界的方向奔跑著,如同東莞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