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26歲任副教授,學生比自己還大是什麽體驗?

2024-03-24推薦

15歲考上中科大少年班

24歲博士畢業

26歲成為中山大學副教授

如今28歲的 陳逸倫

正帶著多名與自己同齡

甚至年長的研究生

圍繞「台風」開展研究

看似「開掛」的人生

曾在步入大學後跌入谷底

直到遇見「大氣」

陳逸倫對學術的熱愛才得以重生

目前,陳逸倫已經以第一作者

或通訊作者身份

在知名期刊上發文20余篇

還曾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

廣東氣象科技傑出青年獎等榮譽

陳逸倫給學生上課

因太年輕

他被懷疑能否帶好學生

「 如果你在某一領域特別有想法

(例如氣象元宇宙)

我也可以跟著你做!」

陳逸倫個人主頁上的招生語

盡顯95後導師的開放活潑

「台風圈」是陳逸倫做博士後時的導師、

中山大學教授黎偉標建的微信群

陳逸倫當導師後

建立了自己團隊的微信群

「台風圈分舵」,任「分舵主」

在這支由9名90後、95後

組成的「分舵」裏

陳逸倫和學生像打成一片的夥伴

每周組會,陳逸倫總會請客吃飯

有時還會被學生們拉去唱歌

他們的微信群除了學術探討

還有生活雜談

陳逸倫和學生一起去唱歌

其實,陳逸倫最初招生並不順利

2022年4月

雖然他獲批副教授、碩導資格

但當年的考研復試早已結束

沒趕上面試的陳逸倫

從調劑生裏

「撈」到了自己的第一名研究生

這個女孩沒有大氣科學背景

為了帶她趕上進度

陳逸倫經常在半夜十一二點

認真解答對方發來的問題

經過一年半的手把手教學

這位學生在去年年底

參加了全國大氣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

代表小組匯報成果

對此,陳逸倫顯得很「淡定」

「她自己很努力,所以進步非常大」

陳逸倫在學術會議中作報告

第二年招生時

陳逸倫的工作順利了很多

還可以跟其他導師聯合帶博士

他坦言,曾因年齡小

被質疑能否帶好學生

陳逸倫說,他不看學生的第一學歷

思維和能力最重要

「我會很明確告訴學生

第一,保證手把手帶

第二,不拿學生一作

第三,雜活不讓學生幹」

有博士生這樣評價陳逸倫

「科研上,他很嚴謹、責任心很強

也很尊重每個人的興趣愛好

在生活上,陳老師很隨和

和他怎麽‘玩’都行」

2023年底陳逸倫和學生們聚餐

被「大氣」拉出低谷

陳逸倫的學習生涯

並不是外人想象的一帆風順

1995年,陳逸倫生於陜西西安

15歲時,他考上中國科大少年班

但開學時的英語分班考試

陳逸倫成績排名靠後

後來在期末考試時

甚至有兩門課重修

巨大的落差感包圍了他

陳逸倫的母親曾做過測繪

父親是通訊領域的科研人員

這使他從小就愛仰望天空

長大後更是愛琢磨

如何讓「天地空」相連

第二年選擇專業方向時

大多數同學選了數學和物理

陳逸倫卻挑了相對冷門的

地球和空間科學大方向

並在第三年鉆進更「冷」的大氣科學中

2004年9歲的陳逸倫參觀首飛航天員公寓「問天閣」

中科大的傅雲飛教授

是陳逸倫走進大氣科學的領路人

他早早發現了陳逸倫的編程天賦

研一時,傅雲飛交給了陳逸倫

一個頗具難度的任務

用編程的方法

從海量衛星資料中辨識出「雨團」

沒想到僅過3天

陳逸倫就編完了程式

這讓傅雲飛刮目相看

基於此,他們提出了

幾何形態與物理特性相結合的

衛星遙感雨團辨識技術

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此後還發表了不少重要文章

獲得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獎

一度在網遊裏找存在感的陳逸倫

被「大氣」拉出了低谷

陳逸倫在給學生上公選課【空中浩劫:氣象危機】

「用中國自己的衛星做自己的事」

中科大博士畢業後

陳逸倫進入中山大學做博士後

出站後,陳逸倫留校開展工作

一方面,在考慮

各類別雲和降雨的整體特征基礎上

設計系列衛星遙感反演演算法

另一方面,持續探索

雲降雨精細化特征和物理過程

以解決天氣預報「報不準」的問題

陳逸倫設計的演算法

依托風雲四號光譜儀器

最終實作了

靜止衛星表征雲降雨精細化垂直結構

此外,他帶領團隊研究出

多源衛星彈性融合反演系統

持續服務於氣象部門和科研院所

今年,是陳逸倫成為導師的第3年

教學任務繁重

科研成果數量增長也放緩了一些

不過陳逸倫並不焦慮

「作為老師,教學肯定是最重要的

看到學生進步,是最有價值感的」

展望未來

他說自己心裏一直有個聲音

「用中國自己的衛星做自己的事!」

陳逸倫副教授,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