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三不爭」的高慶奎

2024-10-20推薦

——【高慶奎評傳】議(副題)

封傑

「不爭主角配角、不爭戲碼先後、不爭戲份多少」,高慶奎給自己設定的三條規矩,為他在京劇界的定位與生存奠定了先決條件。【高慶奎評傳】自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以來,引起廣泛關註,因為它彌補了老生行當唯缺高派藝術專著的空白。

高慶奎自入行以來,繼承了以張二奎為代表的奎派風格,而學源於賈洪林。他很好地繼承了奎派藝術,上演了多出劇目。在之後的演出中,他參與到譚鑫培的演出班社之中,潛移默化地將譚派表演特色融入自身的表演內。他在上海時期,參加了多部話劇的演出,無形之中又把寫實的表演風格吸納。因此,社會上有聲音稱其為「雜拌」。正是因為這個「雜」才使得高慶奎具有了豐富的養分,具有了充實的根基,為他後來創立高派表演風格奠定了基礎。

高慶奎出道仰仗俞振庭的精心安排,首先讓他與此時正紅,在雙慶社掛頭牌的梅蘭芳搭戲,或在梅蘭芳演出之前墊戲,或在梅蘭芳演出劇目中配演角色。後在梅蘭芳創演的新戲中必有高慶奎的身影,1917年,由於賈洪林的去世,原本梅蘭芳的劇目中由賈洪林飾演的角色全部換成高慶奎頂替。

1919年,高慶奎創演了第一出具有高派風格的【胭粉計】,飾演諸葛亮,周信芳配演司馬懿。後高慶奎又首演了【潯陽樓】,飾演宋江。1920年起高慶奎創演了幾出連台本戲,有【風流天子】【神怪劍俠案】【海瑞參嚴嵩】。雖然這些連台本戲沒能流傳下來,但高慶奎卻受到了上海演出表演、審美趣味、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影響,進一步拓展了他的演出思維,打破了他固守的保守思想。

回到北京後的高慶奎再次被俞振庭約到班社中演出,不過這次是掛頭牌。為他之後的獨立成班,夯實了根基。1921年,高慶奎在管事趙世興的支持下,從各自的名字中取一字成立了「慶興社」,演出地選在了華樂園。全因這家戲園子的老板是高派迷。慶興社成立後,匯集了大批實力派演員,有程硯秋、郝壽臣、周瑞安、諸如香、郭仲衡、張春彥等人。鼓師是律奎官,琴師是高聯奎。首日演出的打炮戲,整班演員全梁上壩,尤其是大軸戲高慶奎與程硯秋的【汾河灣】,將場內的氣氛推向高潮。

高慶奎僅成班半年,在社會上就聲名鵲起,一張稟帖使他的地位更加提升。真光劇院的開幕大典特請高慶奎上演【失街亭】,關鍵是大軸。這對於而立之年事業初成的高慶奎來說,是莫大的榮幸。有了自己的班社,更要有自己的劇目。高慶奎先後創演了【樂毅伐齊】【鼎盛春秋】【七擒孟獲】【信陵君竊符救趙】【蘇秦張儀】【吳越春秋】等戲。高慶奎在成班的十多年間,首創和整理演出的劇目達40多出,其中的【斬黃袍】【逍遙津】【贈綈袍】【哭秦庭】奠定了高派藝術。

此時的高慶奎同時還不忘記提攜新人,如剛剛出道不久的程硯秋在彼此合作多出對兒戲之後,高慶奎主動提出排演以程硯秋為主的【梨花記】,自己飾演張儒臣。演出效果甚佳,旋即又排演了【蘆花河】,高慶奎飾演薛丁山。此後的高慶奎幾經改組相繼成立玉華社、慶盛社,不斷與藝術才俊王幼卿、金碧艷、荀慧生等人合作,並數次赴上海演出。1926年的大新舞台(後為天蟾舞台)開張之日,高慶奎做了慶祝演出【群臣宴】。

在藝術鼎盛時期,高慶奎還被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校長焦菊隱請到學校教授李和曾等人,傳承高派。即使是嗓子出現塌中,他也是把畢生演戲經驗和藝術感悟毫無保留傾囊相授。他的教學口訣是:玉不琢、不成器,技不精、不成藝,教不嚴、師之惰,幼不學、老何為?

高慶奎因嗓疾結束舞台,好在,他培養出了優秀的傳人,才使得高派藝術延綿不絕,傳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