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總在鬧獨立!俾路支獨立運動,為何成伊朗與巴基斯坦的心頭大患?

2024-02-05推薦

2024年伊始,伊朗與巴基斯坦交界的俾路支山區中發出隆隆爆炸聲。伊朗對臨近的巴基斯坦的 俾路支省 發動襲擊,意圖打擊藏身於此的伊朗反政府武裝正義軍(俾路支人組成)。

巴基斯坦迅速回擊,空襲了伊朗的 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 。伊巴兩國都指責對方侵犯本國主權並撤回大使。

可事情很快就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沖突發生3天後伊巴兩國就全面恢復了外交關系,國際社會甚至認為這是兩國為解決俾路支問題而上演的一場雙簧。

▲互相越境襲擊

細細看來,伊巴兩國襲擊的地區是兩國境內的俾路支人聚居區。部份激進的俾路支人一直希望脫離伊朗與巴基斯坦的控制,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

他們成立反政府武裝,如伊朗的真主旅頻繁襲擊伊朗軍隊和基礎設施,巴基斯坦的俾路支解放軍近年來接連制造針對中國駐巴領事館、卡拉奇孔子學院、瓜達爾快速路專案的恐怖襲擊,每年都會造成數百人傷亡,其中包括中國等外國人員,日益猖獗的分裂勢力讓伊巴兩國頭痛不已。

特殊的地緣局勢如何讓俾路支獨立運動愈發復雜?伊朗、巴基斯坦兩國如何應對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分裂的俾路支地區

一、「部落制帝國」

俾路支人生活的區域位於今伊朗東南部、巴基斯坦西部、阿富汗西南部,這裏被稱為俾路支斯坦(俾路支人的土地)。

這裏山區面積廣大、自然環境較差。在古代,這裏是介於伊朗高原-南亞政權之間的過渡地帶。

▲俾路支斯坦

俾路支族人口約2000萬,其中60%居住在巴基斯坦,25%居住在伊朗,10%生活在阿富汗。在三國境內都有涉及俾路支人的一級行政區劃。

如巴基斯坦面積最大的省份 俾路支省 ,占巴國面積的43.7%;伊朗的 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 ,占伊朗面積的11%。阿富汗的尼姆魯茲省是俾路支人聚居區,該省省長常年由俾路支人出任。

▲俾路支人分布

俾路支人是一支發源自西亞的古老民族,伊朗人認為俾路支人和自己一樣,是雅利安人後裔;阿拉伯經典歌謠【達普塔·沙伊爾】則認為俾路支人是先知穆罕默德叔叔哈姆紮的後裔。俾路支人認為自己是獨立發展而來的民族。

古代的俾路支人生活在今敘利亞境內,他們沒能像伊朗人、阿拉伯人那樣建立大型帝國,而是以部落為社會組成單位,先後臣服於西亞的地區強權。

7世紀後,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並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快速傳播到西亞、北非地區,俾路支人被阿拉伯人征服並皈依了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

8至10世紀,因為人口膨脹和阿拉伯人對土地的壟斷,俾路支人在阿拉伯帝國境內向東遷徙。

土地肥沃之處已被其他強族占據,俾路支人只能在西亞大地上選擇一些「邊角之地」。

他們從敘利亞進入今伊朗東南部、巴基斯坦西部,更遠的抵達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

11世紀後阿拉伯帝國陷入分裂,俾路支人成為一些新獨立國家的臣民。俾路支人的聚居區大致確定,即俾路支斯坦。這裏山地眾多,發展滯後。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封建王朝無力將統治力延伸至此,俾路支斯坦始終保持半獨立半自治狀態。

▲古地圖中的俾路支斯坦

15世紀末, 俾路支首領米爾·查卡爾·汗首次建立俾路支政權,由部落聯盟組成,奠定了今天「大俾路支斯坦」的基本疆域。

1490至1520年,松散的部落聯盟政權因內戰瓦解。各個部落的薩達爾為擴大自己的力量,將其他部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相互兼並。

公元1666年,艾哈邁德部落首領米爾·艾哈邁德·汗再次建立松散的部落聯盟政權,即卡拉特汗國。新生的俾路支政權依然面臨著伊朗高原——南亞兩大地緣勢力的包夾。

▲夾縫中的卡拉特

16世紀後,伊斯蘭化的波斯薩非王朝建立,成為伊朗高原新的霸主。薩非王朝時期,什葉派被確立為伊朗的國教。薩非王朝滲透影響了俾路支地區,信仰遜尼派的俾路支酋長們在絕對實力面前向伊朗臣服。

與此同時,伊斯蘭化、突厥化的蒙古後裔在北印度建立了莫臥兒政權。莫臥兒帝國透過印度河流域對東俾路支施加影響。

總體來說,因為印度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俾路支人更多選擇向伊朗、阿富汗政權效忠。

▲依附強權的俾路支人

18世紀,卡拉特君主透過兼並其他部落建立了統一國家,於1758年正式脫離波斯愷加王朝和阿富汗杜蘭尼王朝的控制。

西俾路支仍被大大小小的酋長分散治理,依然受到伊朗的強勢影響。統治東俾路支的卡拉特國位於阿富汗和印度之間,重要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19世紀英國殖民擴張的目標。

▲英屬印度向西擴張

19世紀後,英俄兩國在近東到遠東數千公裏的地域上展開競爭(大博弈)。英國染指阿拉伯半島與伊朗南部,同時不斷拓展其在印度的殖民範圍,俄國則沖入中亞腹地。

印度憑借龐大的人口和物產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保護此地是英國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

1839年10月, 英軍征服卡拉特,使其成為英屬印度境內的一個土邦。此後英國又控制阿富汗等地,不斷鞏固英屬印度北方防線。

▲南亞成為英國全球殖民體系的一環

在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指導下,1893年劃定的「杜蘭線」將東俾路支劃歸英屬印度和阿富汗。

卡拉特汗國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在英國殖民體系中僅作為英屬印度的西北屏障,卡拉特君主仍保留自治權利。

此外,英國向伊朗南部滲透,1896年劃定的「戈德史密斯線」把西俾路支劃給伊朗。大博弈的戲碼同樣在伊朗上演,至1907年英俄簽訂條約,分別控制伊朗南北部,伊朗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伊朗淪為英俄勢力範圍

1925年,巴列維王朝取代愷加王朝開始統治伊朗。首任君主禮薩汗希望透過改革幫助伊朗實行現代化,包括大規模發展工業、開展大型基建等。

伊朗出現了中產階級,國力和世俗化水平有所提高,開始試圖擺脫殖民影響。

▲禮薩汗

1928年,巴列維王朝的軍事遠征推翻了西俾路支人部落首領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的統治,西俾路支正式並入伊朗版圖,西俾路支半獨立的狀態徹底終結了。

巴列維王朝以統一的波斯民族身份、波斯語、什葉派等為基礎的同化政策促使西俾路支波斯化。

西俾路支主要的部落首領獲得政府的津貼,代替正式官員管理俾路支的一切。

▲伊朗征服西俾路支

為了使俾路支人盡快融入伊朗,伊朗政府取締俾路支人的文化組織;禁止國有媒體、教育和政府機構使用俾路支語,出版俾路支語的書籍、報刊都被視為非法;禁止在學校等公共機構穿戴俾路支人的傳統民族服飾。同時推廣波斯語,用波斯語重新為俾路支村莊和地標命名。

西俾路支的人口僅為俾路支族群的20%-30%,為防止本土俾路支人與英國殖民的東俾路支(卡拉特汗國)聯動,進而形成較大的反抗力量,伊朗嚴格限制國內俾路支人與境外俾路支人聯系。

同時將西俾路支、克爾曼和錫斯坦進行合並,成立錫斯坦-俾路支省。該省面積18.2萬平方公裏,占伊朗總面積的11%。人口僅占伊朗的2%。

▲伊朗邊陲的俾路支

伊朗強制非俾路支人遷入該省,當地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尤其在首府紮黑丹,約40%的居民都是非俾路支人。該省主要職位由什葉派精英擔任,信仰遜尼派的俾路支人淪為被統治民族。

20世紀30年代以後,西俾路支的城市中產階級開始組建民族主義組織,開展地下活動。同時期的卡拉特汗國保留自治權利,英國也懶得管這片不毛之地。

▲卡拉特汗國(紅色)在今巴基斯坦的位置

二、俾路支之殤

二戰後,英國以宗教為標準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卡拉特、海得拉巴等土邦可根據自身的宗教情況自行決定加入印巴或獨立。

巴基斯坦作為一個人工拼接的國家,伊斯蘭教是該國民眾的唯一共同點。其國內民族構成復雜,人口居多、地域開發良好的旁遮普、信德兩族掌控了政權。人口總數最多卻居住在飛地的孟加拉族、人口較少的俾路支族、普什圖人都被邊緣化了。

▲巴基斯坦成立

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和印度為爭奪克什米爾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與此同時,統治東俾路支的卡拉特汗國在軍事威脅下同意加入旁遮普族、信德族主導的巴基斯坦。

1948年4月,巴軍進駐卡拉特並逮捕汗王。汗王的弟弟卡裏姆王子拒絕投降,率領俾路支部落武裝依靠地形優勢抵抗巴軍。

1949年第一次印巴戰爭結束,巴軍集結力量撲向東俾路支,1952年巴軍逮捕卡裏姆王子,第一次俾路支沖突宣告結束。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左)與卡拉特末代君主

卡裏姆起義拉開了俾路支人與旁遮普、信德族人控制的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對抗的大幕,巴軍的殘酷鎮壓讓俾路支人認為只有抵抗才能維護民族權益。

東俾路支局勢引起了伊朗的註意,作為鄰國,伊朗是最早承認巴基斯坦的國家之一。伊朗是全球最大的什葉派國家,在宗教觀點上與信仰遜尼派的巴基斯坦差別較大。

但共同的地緣利益將兩國緊緊繫結,1948年互派大使後,伊巴兩國在1950年確立「親密的朋友關系」。

▲伊巴建交

如果當初卡拉特汗國獨立,勢必會刺激伊朗控制的西俾路支地區民眾的民族意識,將對伊朗的治理帶來極大困擾。因此伊朗對巴基斯坦吞並卡拉特、鎮壓俾路支起義的行動表示支持。

巴基斯坦北部還生活著數百萬普什圖人。這些人本來與阿富汗的普什圖人(阿富汗主體民族)是一個整體,只不過因為近代殖民統治,被一條杜蘭線分隔南北。

▲民族復雜的地區

巴境內的普什圖人同俾路支人一樣,希望脫離巴基斯坦建立民族國家。伊朗境內也生活著近百萬普什圖人,同巴基斯坦加強合作是遏制分裂勢力的重要途徑。

伊朗歷史上遭遇英俄兩國的威脅,二戰後實力強勁的蘇聯依然不放棄南下印度洋的地緣構想,對伊朗構成巨大威脅。

▲北方巨獸

冷戰開始後,伊朗選擇加入美國主導的西方陣營。巴基斯坦的死敵印度從蘇聯獲得軍事援助,巴方自然選擇倒向美國,伊巴同時加入西方陣營,形成準同盟關系。

▲伊朗國王(右二)訪美

50年代中後期,伊巴兩國正式劃定了陸路邊界。巴控俾路支成立俾路支省,當地面積34.7萬平方公裏,占巴國面積的43.6%,是該國面積最大的省,人口卻只占巴國5%。

這片地廣人稀之地經濟落後,民眾對生活水平相當不滿,政府又難以將管控力延伸到龐大的山區之中,俾路支山區逐漸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

當時的襲擊和抵抗都是由俾路支部落組織的,尚未出現派系武裝。俾路支東西分治的狀態進一步固化,俾路支地區動蕩再起。

▲荒涼山區中的伊巴邊界

先是伊朗的西俾路支地區爆發了達德·沙領導的抗議運動,要求伊朗人尊重俾路支人的文化和語言。緊接著巴基斯坦在1958年爆發了第二次俾路支沖突。

當時的巴基斯坦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削減了俾路支地區權利。為了打擊俾路支反抗勢力,時任巴基斯坦總統的阿尤布·汗決定先發制人,他借口巴軍士兵遇襲出兵俾路支省。

▲阿尤布·汗

俾路支部落在山地中對巴軍開展遊擊戰,巴基斯坦被迫同意赦免叛亂份子。俾路支人剛放下武器,巴軍就逮捕了叛亂領導諾羅茲,他的兒子們全被處以絞刑,諾羅茲本人驚懼而死。

巴基斯坦背信棄義的行為讓俾路支人惱怒不已,他們在蟄伏中為下一次反抗積蓄力量。

巴基斯坦的中央集權改革不僅損害了俾路支人的利益,還傷害到境內普什圖人的權益。阿富汗始終認為巴境內普什圖人聚居區應是阿富汗的一部份,巴方的集權改革造成阿巴關系極度緊張。

▲阿富汗希望吞並所有普什圖人聚居區

伊朗邀請阿巴代表前往德黑蘭談判,緩和了兩國關系,避免巴基斯坦地緣環境進一步惡化。

伊朗並不滿足於當地區協調者,時任伊朗國王的巴列維思維開明,他希望將伊朗建設成一個發達的世俗國家。

當時伊朗農民占人口的70%,教會仍占據大量地產。為打破封建生產關系,削減什葉派教會的影響,巴列維國王在1963年啟動了「白色革命」。

▲巴列維

在石油收入的支撐下,伊朗希望透過土地國有化、男女平權、推廣基礎教育的方式快速實作現代化。

巴列維國王夢想恢復波斯帝國的輝煌,建設中東第一強國。60年代隨著國際油價的上升,坐擁龐大石油資源的伊朗愈發自信。而巴基斯坦則在60年代先後陷入第二次印巴戰爭和第三次俾路支沖突中。

伊朗在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戰爭中繼續支持巴基斯坦,此後伊巴關系隨著伊朗實力的增強而逐漸失去原來的對等地位。

▲巴基斯坦總理會見伊朗王後

1971年,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戰敗,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

伊朗國王公開表示「一旦巴基斯坦進一步分裂,伊朗將接管與伊朗接壤的巴俾路支省」。

巴方需要伊朗在俾路支、普什圖等民族分裂問題上提供支持,只能小心翼翼安撫著伊朗傲嬌的內心。

1973年,巴基斯坦擔心俾路支效仿孟加拉獨立建國,廢除了當地實行數百年的薩達爾(酋長)制度。希望以政府機構代替部落對當地實行管控,這直接引爆了第四次俾路支沖突。

▲俾路支人重視部落傳統

此次沖突烈度超過前三次之和,俾路支人吸取之前的教訓,透過「俾路支人民解放陣線」組織人力物力對抗巴政府。

巴軍出動8萬軍隊,最終俾路支遊擊隊死亡5000人,巴軍陣亡3000人,沖突直到1977年才漸漸平息。

獨立短短30年,巴控俾路支地區就爆發了四次大規模沖突,讓巴政府背上了沈重的包袱。

伊朗統治的西俾路支地區人口較少,當地融入伊朗國家的時間比巴基斯坦早20年,所以伊朗在俾路支問題上的壓力小於巴基斯坦。

▲伊巴軍事交流

三、不成功的治理

70年代末,亞洲西南部發生了一系列權力更叠,給俾路支問題帶來了新的境況。

1977年,巴基斯坦軍方政變,齊亞克將軍上台。齊亞克采用溫和手段,允許俾路支民族主義者參政,暫時安撫了俾路支人的情緒。

此時的伊朗也暗流湧動。推行十余年的白色革命並未取得預想效果,官員腐敗、民眾失業、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伊朗社會矛盾加劇。

▲抗議的伊朗民眾

被剝奪地產的教士階層趁機籠絡民眾,在保證不建立宗教政權的基礎上,希望得到民眾支持推翻君主政體。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頗具聲望的「大阿亞圖拉」(什葉派最高等級教士)霍梅尼返回伊朗領導革命,推翻君主政體後,教士階層打破此前的默契,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

同年,因親蘇領導人被推翻,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以圖恢復親蘇政權,地區局勢為之大變。

▲蘇軍入侵阿富汗

伊朗作為中東唯一的什葉派大國,意圖透過輸出宗教革命來扶持他國什葉派勢力,借此改善地緣環境。

這讓伊朗什葉派與中東遜尼派國家矛盾激化。巴基斯坦也是遜尼派國家,但考慮到實際地緣需求,巴基斯坦決定與伊朗保持良好關系。

▲中東什葉派分布

伊朗輸出革命的行為與鄰國伊拉克爆發了激烈沖突。伊拉克什葉派占多數,政府卻由遜尼派掌握。

當時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埃及已然衰落,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希望取而代之,成為新的阿拉伯世界話事人。

兩伊的沖突最終引發戰爭,這場戰爭嚴重削弱了兩伊實力。特別是領土更廣闊的伊朗,俾路支人信仰遜尼派,伊拉克打著「宗教兄弟」的旗號支持伊朗境內的俾路支人獨立,伊朗對西俾路支等邊疆區域的控制力大幅下降。

▲兩伊戰爭

同時期的巴基斯坦推行溫和的民族政策,巴控俾路支平穩度過了20世紀的最後20年。但這種讓步換來的平穩不會長久,巴國的俾路支動亂沒能徹底根治。

90年代後,伊朗也在其控制的俾路支地區實行寬松治理措施,借此緩和西俾路支的反抗情緒。

但當地依然貧窮落後,伊朗對當地也缺乏資金投入。截至2000年,西俾路支人口的70%是農民,當地人均收入僅為伊朗全國水平的65%,俾路支語的地方語言地位不被承認。

▲山區中的俾路支村鎮

為保證民族利益,西俾路支地區在2002年成立了真主旅,成員規模約2000人。

俾路支斯坦山區縱橫,伊巴兩國對這裏難以實行有效的邊境管理。這不僅滋生了大量毒品、武器走私,俾路支獨立份子還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躲避本國政府打擊。

例如伊朗的俾路支真主旅就在巴基斯坦境內建立了20多座營地。巴基斯坦境內最大的俾路支分裂勢力「俾路支解放軍」也在伊巴邊境建立大量山地營地,巴軍幾次圍剿都收效甚微。

▲俾路支解放軍

2005年,駐紮在俾路支省的巴軍士兵強奸了一名俾路支族女教師。俾路支人要求嚴懲士兵,遭到巴政府拒絕,巴控俾路支局勢再度緊張。

伊朗的真主旅、巴基斯坦的俾路支解放軍等組織聯合對兩國發動襲擊。如2005年伊朗總統內賈德車隊遇襲,2007年真主旅在錫斯坦-俾路支省會紮黑丹發動恐怖襲擊,17名伊朗軍人死亡。

▲頻頻遭襲的伊朗軍隊

巴基斯坦控制的東俾路支地域更廣、人口更多,面臨的分裂勢力挑戰更為嚴峻。如今巴控俾路支境內有俾路支解放陣線、俾路支共和軍、俾路支虔誠軍等眾多組織,其中實力最強的是2000年成立的俾路支解放軍。

伊巴兩國加強合作,共同打擊俾路支分離勢力。2008年,巴方逮捕了伊朗真主旅創始人裏吉,裏吉被遣返伊朗後,於2012年處以絞刑。

▲裏吉被捕

俾路支分離組織沒有就此罷手,他們甚至成為域外國家幹涉伊巴政局的工具。分離自真主旅的正義軍在2012-2018年發動超過200次襲擊,造成伊朗方面超過200人死亡。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解放軍等組織與印度取得聯系,2017年後,該組織接連對俾路支省內的巴軍車隊、外國援建基建專案,甚至是卡拉奇的中國領事館發動恐怖襲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俾路支解放軍襲擊卡拉奇孔子學院

伊巴兩國紛紛使出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加大對本國俾路支地區的投入,希望透過改善當地落後面貌增強其對國家的認同感。如伊朗建設西俾路支的恰巴哈爾港,使其成為聯通波斯灣-印度洋的重要點位。另一方面,伊巴緊密合作,加大對境內俾路支分離勢力的圍剿。

▲伊朗的開發計劃

2024年伊始,伊朗率先對躲藏在巴基斯坦境內的正義軍(伊朗真主旅分支)發動襲擊,但也造成巴境內平民傷亡。巴基斯坦宣布撤回駐伊大使並空襲了伊朗的錫斯坦-俾路支省,造成當地平民死傷的同時也破壞了該地的俾路支獨立分子營地。

▲巴基斯坦出動殲10C

伊巴兩國都指責對方侵犯本國領土主權,同時又表示尊重對方主權,襲擊只是為了打擊躲藏在對方領土的俾路支武裝分子,借此維護國家利益。

就當國際社會認為伊巴之間沖突必將升級時,伊巴兩國卻在幾天後完全恢復了外交關系,還確定了兩國高層互訪時間,剛剛發生的襲擊事件似乎是一場「計劃已久的雙簧」。不管真相如何,俾路支問題始終是伊巴兩國無法釋懷的問題。

▲巴基斯坦總理(右)會見伊朗外長

伊巴兩國控制的俾路支土地分別占兩國總面積的11%和43.6%,人口分別占2%和5%。當地經濟落後,卻是一塊不能放棄的土地,伊巴兩國為消化吸收俾路支不斷摸索。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省會——奎達

高壓政策激起了俾路支人的反抗,民族對立、教派沖突的基礎上,外部勢力的介入讓俾路支各支武裝力量頻繁發動恐襲,給伊巴兩國開發建設俾路支地區帶來極大挑戰。

俾路支,如同一個不斷開裂的傷口,始終是伊朗和巴基斯坦揮之不去的夢魘。

▲進駐俾路支省的巴基斯坦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