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雙叉臂還是麥弗遜,你真開得出來嗎?

2024-09-26推薦

人紅是非多,李斌又一次被「噴了」。

至於故事的起因,還要從台北時間9月20日樂道L60釋出後的高管專訪聊起。當場,有媒體直接問道:「有一種說法,樂道L60的前懸架之所以采用麥弗遜的形式,而不是更高級的雙叉臂,主要還是從成本方面考慮?」

對此,李斌直接給出反饋:「我就舉一個例子,雙叉臂與樂道L60用的雙球節麥弗遜,成本其實相差不大的,最多一兩百塊錢,我們再去省成本,也不會想這一兩百塊錢的事情。」

隨後,他繼續解釋:「這裏面就涉及一個取舍的問題,我們更多還是從艙內空間、前方視野、舒適性等等方面去做綜合考慮。樂道L60是一款家庭用車,我肯定不會開著它下賽道玩漂移,我不是做一個超高效能的產品。」

而李斌解釋的同時,坐在一旁的艾鐵成,則分十分精準的補充道:「保時捷911、保時捷718都用的是麥弗遜。」

很快,【汽車公社】的官方影片號,跟進了相應的短影片。瞬間,諸多網友在評論區掀起了愈發激烈的討論。

摘選點贊數最高的三條,直指:「100塊錢我出了,給我換雙叉臂行不?」

「賣蔚來的時候:雙叉臂成本非常高,所以我們是豪華車;賣樂道的時候:雙叉臂跟雙球節麥弗遜的成本差不多。」

「BOM單車成本省下來100塊錢還是很可觀的。」

反正,匯總下來,「鍋」全部一股腦的甩給了樂道L60。

而最近一周,開啟大定鎖單之後,無論網絡上,還是銷售端,拿「前懸麥弗遜」大做特做文章,甚至形成攻擊話術的案例頻繁出現。

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想試圖為樂道L60辯解什麽,單純只是掰開揉碎了聊聊我心中的一些觀點。

啥是麥弗遜?啥是雙叉臂?

開啟某搜尋引擎,在檢索欄輸入「雙叉臂和麥弗遜哪個好」,馬上會跳轉出以下十分微妙的答案:

叉臂式獨立懸掛和麥弗遜各有優缺點,選擇哪個更好取決於您的需求和偏好。如果您追求更高的操控效能和舒適性,那麽雙叉臂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如果成本和經濟性是您考慮的主要因素,那麽麥弗遜可能更適合您。

顯然,指向性非常明顯。

順勢,懸架小課堂開課了。首先第一個問題,到底啥是雙叉臂?

它,也稱為雙A臂懸架,由上下兩個叉臂組成,中間用一個相對穩固的連桿連線。

這種懸架類別能夠為車輛提供較好的側向支撐和轉向穩定性,因此在高速行駛和過彎時具有較好的操控效能。另外,由於雙叉臂的上下叉臂可以同時吸收來自不同方向的沖擊,所以它也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能力。

不過,隨之而來的代,價便是雙叉臂的結構較為復雜,制造成本較高,並且對安裝精度要求也較為嚴苛。

那麽,究竟啥是麥弗遜?

它,主要由下橫臂、減震器和轉向節組成,結構更加簡單。

麥弗遜的抗側傾能力同樣不弱,在連續彎道路段的操控效能與雙叉臂相差不大。另外,由於麥弗遜的下橫臂可以吸收來自路面和減震器的振動,所以它也具有較強的濾振效能。

但與雙叉臂相比,麥弗遜的抗沖擊能力較弱,尤其是在應對較大沖擊的情況下,非常容易發生變形。更直白來講,受限於某些無法克服的物理結構原因,後者的「上限」一定程度上要低於前者。

看到這裏,肯定會有讀者好奇,李斌口中的「雙球節麥弗遜」又是什麽?

它,是普通麥弗遜的一種前進演化形式,特點在於將原本的L型控制臂,替換為兩個連桿,使得懸架與轉向節形成兩個連線點,進而增強了車輛的操控性。

當然,成本也會隨之提升。

而在闡述了這些內容過後,懸架小課堂暫且告一段落。

相比之下,更想說的是:「站在主機廠的角度,無論選擇雙叉臂也好,還是麥弗遜也罷,只要符合自己的產品定位,並且不要偷工減料,做到問心無愧就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真的沒必要形成一個所謂的鄙視鏈,聽到麥弗遜就嗤之以鼻,聽到雙叉臂就直誇良心。」

畢竟,車好不好,試過才知道,而不是雲體驗。但完全能夠預見的是,如此一番輸出肯定又會遭到巨大的質疑。

麥弗遜在部份人眼中,就是「原罪」。

不劇透,你真能開出來嗎?

台北時間9月23日,第一期【樂道問必答】正式上線。

其中,又著重提及了關於「麥弗遜懸架很拉胯」的傳言。整體看下來,與之前專訪時李斌的回應大差不差。一上來就表明雙球節麥弗遜是一種高級的懸架形式。幫助樂道L60在舒適性、座艙空間、轉彎半徑上,都表現得較為出色。

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則為,「硬件決定底線,調教決定上限。判斷一套懸架的好壞不能只看硬件。」

因為,作為一名入行將近6年的小編,深度試駕過的各類車型超百款,確確實實見證過太多一味的堆砌配置,動態質感一言難盡的選手,「你看它好像用了雙叉臂,你看它好像武裝到了牙齒,但只要動起來便瞬間露餡。」

與之對應,也真真切切開到過一些表面平平無奇,動態質感卻帶來意外驚喜的選手,「你看它用了麥弗遜,甚至你看它用了更被唾棄的扭力梁,可卻表現的非常均衡。」

由此聚焦樂道L60,同樣親身體驗了一段時間,理性客觀的評價,「駕乘質感符合我對一款家用純電SUV的預期,相較特斯拉Model Y更軟。當然,在透過一些減速帶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前懸的邊界在哪,但整體無關痛癢。」

還是那句話,「買車,首先得搞清楚自己的訴求在哪。」

即便,再退一萬步,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夠在提前不知曉答案或不被帶節奏的情況下,僅透過日常駕駛十分清晰的分辨出懸架是雙叉臂還是麥弗遜?

估計連許多所謂的「車圈老師」,都不敢打保票。

況且,繼續拿艾鐵成口中的保時捷911、保時捷718舉例,為什麽沒見有人去聲討動輒超百萬元的跑車,懸架還用麥弗遜?難道只因為它們是合資豪華品牌?

有時候,對手之間的良性競爭本沒有錯,但千萬別為黑而黑。判定一款產品的好與壞,試過才有發言權。不然,那麽多買單的使用者不成了「人傻錢多」?

寫到這裏,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最後想強調的是,「在我心中,麥弗遜絕不是什麽原罪,也沒有什麽懸架鄙視鏈,一切的一切拿結果說話。」

畢竟,車是用來開的,不是用來打嘴仗的。最終,明晃晃的成績單,會為產品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