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想不通:【我的叔叔於勒】裏貴婦「吃牡蠣」醜極了,為啥還誇優雅

2024-08-28推薦

要說語文課本裏的美食,不得不提【我的叔叔於勒】裏 吃牡蠣 的情節。

課文連用了「文雅」、「高貴」這樣的溢美之詞來形容那吃法——

「(太太們)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牡蠣殼扔到海裏。」

咱大平原地區,當時哪知道啥叫「牡蠣」?

幾個小夥伴討論了一下,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估計跟河蚌差不多,可那玩意兒也不能生吃呀!

不過課文裏的「優雅」啊、「汁水」啊縈繞心頭,叫人垂涎不已,都沒興趣聽什麽「中心思想」了。

長大後知道原來牡蠣便是生蠔, 看了莫泊桑沒有刪改的原文描寫更是啞然失笑,這跟「優雅」有一毛錢關系?

小說譯本原文是這麽寫的:

「她們吃起來姿勢非常優雅,用一條細紗手絹托著牡蠣,為了不弄臟連衣裙,把嘴朝前伸過去。接著她們猛地一嗍,把汁水嗍進去,殼隨手扔進海裏。」

你想啊,頭伸老長、撅著嘴巴,滋溜一下把汁水連同灰綠相間的肉從殼子裏面吸出來,然後隨手將殼扔海裏,這畫面,簡直難看極了!

為何「我的父親」菲利普卻把這套醜陋的吃相看出了「優雅」?

【我的叔叔於勒】寫的是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下‬,親情‬的‬淡漠‬和‬人性‬的荒誕‬,以‬孩童的‬視角‬呈現‬,一覽無余‬的同時‬,更‬ 反襯出成人世界的汙濁和現實。

於勒的時代是 1883年 ,「我」的一家並不富有,手頭拮據,勉勉強強能湊合著過日子。

小說從幾個角度展示出這個家庭的困窘:

吃食方面,從不敢去飯局或請客;買食品都是買打折減價的; 天天吃的是肉湯和加各種調味汁的牛肉。 ( 咱也不敢想19世紀‬的法國窮人吃肉湯和牛肉還覺得憋屈 。)

穿衣方面,「我」的兩個姐姐連衣裙都是自己縫的, 為15生丁一米的花邊討價還價爭執不休 ;「我」要是掉了鈕扣,撕破褲子,都得狠狠地挨一頓罵。

收入方面,父親每天要到很晚很晚才能從辦公室回來,薪金卻少得可憐。

兩個姐姐也因為家境欠佳累及姻緣,一個28、一個26歲還沒出嫁。

窮生怨氣 ,「我」的母親常常為這緊巴的日子苦惱不已,想出最尖酸刻薄的話去斥責她的丈夫!

每每這時,可憐的父親便囁嚅著,張開手掌摸摸腦門,好像要揩去其實並不存在的汗水。

平日物質享受和精神娛樂上的稀缺,讓菲利浦一家尤其註重「體面」和儀式感——

每個周日,全家人都打扮得衣冠楚楚,十分隆重地到市區的防波堤上去兜一圈。

父親 唯一的常禮服 散發著揩拭汙漬的汽油味兒,母親穿得活像一艘節日裏掛滿彩旗的海船。

他們神態嚴肅、腰桿筆挺、兩腿僵硬,步履莊重,「就像有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的成敗取決於他們的舉止。」

一家人做作而拙劣地模仿著上流人的言行舉止,小人物的虛榮與可笑躍然於紙上!

菲利普一家的貧窮,催生了他們對財富的渴望、對上層階級享樂的向往。

遠去紐約討生活的叔叔於勒,便成為這貧困家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每個星期日,父親都會望著遠處冒黑煙的黑色大輪船,說出那句一成不變的老話:

「哎!如果於勒在那條船上,那叫人感到多麽驚喜啊!」

於勒來信裏那句「 我一旦發財了就立刻回來 」成為一家人的精神福音,也打動了一位原本猶豫不決的年輕人向二姐求婚,促成了全家人赴澤西島的短途旅行。

在輪船的甲板上,父親看到兩位紳士請兩位打扮得十分漂亮的貴婦吃牡蠣,他被太太們「 吃牡蠣的高雅舉動迷住了 」。

所以他當著新婚女婿的面用很文鄒鄒的話問道:

「你們要不要我 你們吃幾個牡蠣?」

菲利普極力的「優雅」背後,正是一個窮人卑微的愛慕虛榮,同樣的行為舉止使他更接近富人的「有氣派,既優雅又出眾」。

母親雖心疼又怕跌面子,推說自己怕把胃吃壞,又把「我」留在身邊。

4只牡蠣花費了兩個半法郎。

1法郎等於100生丁,可以買6米多的花邊。

在莫泊桑的另一個短篇小說【一個女雇工的故事】裏,女雇工每年只掙240個法郎。

在度假旅行的郵輪上,姿態優美地吃上幾只牡蠣,那是屬於富人的腔調。

所以在菲利浦的眼裏, 價格給牡蠣附帶上的「高貴」、「享受」內容,美化了吃相本身,成為身份上的象征。

菲利普殷勤地教女兒們應該怎麽吃才不會讓汁水灑出來,他嘗試模仿那兩位太太,不料卻把汁水全部倒翻在身。

故作高雅的困窘,讀來既諷刺又心酸,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打腫臉充胖子, 小市民卑俗的人性困境,就像照進現實的一面鏡子!

想來那些拼衣服、拼鞋拼包甚至拼絲襪的「偽名媛」們,租小時豪宅、租豪車裝點朋友圈的「偽富豪」們,為所謂的奢侈品東挪西湊的「精英」們,他們散發的 虛榮、攀比‬、做作、醜陋‬, 比‬飛利浦夫婦‬有過之‬而無不及

工業革命定義了19世紀的法國。

商品經濟的騰飛也伴隨著階層的分化,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財政寡頭對普羅大眾進一步的盤剝加速了小資產階級的破產,底層人民的生活受困於溫飽。

上流人士極盡奢靡享樂,風光無限。 爭名逐利滲透進各個階層的角角落落,在金錢的主宰下,整個社會為物欲所裹挾。

從當時的文學作品中也可窺一斑,譬如我們熟知的文學形象:

包法利夫人、【項鏈】中的瑪蒂爾德、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

這種貪婪自私的金錢意識,導致人們忽視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

於勒個人品質的褒貶,取決於他身份的改變,身價成為衡量他價值的唯一標準。

年少時胡亂揮霍,他是「人品很壞、家裏的禍害」,是「一個壞人,一個無賴,一個怪物」。

去美洲闖蕩,聽聞有了一家不小的鋪子,於勒變成「一個正人君子,一 個有良心的、正直的孩子」。

寫信承諾發財回家後,於勒一舉成為菲利普全家的英雄,是「什麽困難都難不倒的人!」

最後發現於勒竟是輪船上撬牡蠣殼的窮苦水手,他是避之不及的「賊坯子、無賴、累贅」……

親情在世俗現實的凝視下蕩然無存,財富衡定了一切 ,人性被金錢所侵蝕,成為一具具自私冷漠的軀殼。

好在孩童總孕生著社會的希望。

「我」看著叔叔於勒那張飽經滄桑、愁容滿面、又老又淒慘的臉,給他留下了半個法郎做小費,並在心裏說:

「這是我的叔叔,爸爸的弟弟,我的叔叔!」

很多年以後,成年的「我」看到流浪漢,會好心地掏出五法郎施舍,他用善意去彌補童年無能為力的自己。

回歸純粹,不摻雜任何利益的人倫關系,也是當代社會缺失並向往的。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註@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