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叫庶長子;
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兒子;
嫡長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舉例來說,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長子。
嫡長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繼位順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變才能上位。
還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標,他是嫡長子。既是嫡子,也是長子,所以在明朝歷史上,朱標的儲君地位最穩固。跟朱標一樣情況的還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個兒子。他是長子、嫡子、嫡長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儲君身份穩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愛新覺羅胤禔,他是康熙長子(其實也不是長子,只不過前面的四個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廢太子胤礽是嫡長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長子。康熙帝其余的兒子,都不是嫡子。所以當胤礽被廢後,儲君之爭就亂套了。大家都覺得有戲,於是便演變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奪嫡」。
又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是劉肥,比劉邦的嫡長子劉盈出生的早。盡管劉邦非常喜歡劉肥這個兒子,然而嫡庶有別,劉邦再喜歡他,劉盈不死,劉肥也沒有資格繼位。
以上舉例,基本上就是長子、嫡子、嫡長子的大致情況。那麽,長子、嫡子、嫡長子具體有什麽區別呢?
籠統來說:嫡子都有繼承權,不管是不是嫡長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繼承順位要低於嫡長子。庶出的兒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沒有繼承權。但也不絕對。若家族當中沒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繼位。
說到這裏,有一個很特殊的情況: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個。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這情況叫「平妻」。
這種「平妻」所生的兒子,也稱為嫡子,所以有時會產生「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嫡長子」。在這種情況下,平妻所生的嫡長子,地位要低於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長子,並不能與原配所生的嫡長子完全對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後,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兒子也應該被視為嫡子。但是小妾在沒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兒子,依然要被視為庶出,不能「子憑母貴」。
比如說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說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為他是嫡長孫。其實並不是,朱允炆並不是朱標的嫡子。因為史料上記載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為太子繼妃;
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呂氏後來被扶正,他也一樣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繼承順位也要低於朱標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這就是禮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與朱允炆是不是嫡長子沒關系。朱元璋考慮的更多的,還是外戚的問題。(朱允熥的母族太強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爺是藍玉)
總的來說,嫡長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於庶子。嫡子中最長者為嫡長子,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爵位和財產的權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長子與其他兒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內)的權力地位有著極大的差別,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具有優先權。
優先權的表現形式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只有嫡長子及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這一系子孫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兒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長子不在了,他的嫡長子,也就是嫡長孫的繼位順位也高於其他兒子。不論是嫡子還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離婚,續娶的正妻叫做繼室或填房。繼室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繼承順位上要優先於繼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兒子,然後被扶正成為正妻,又生了兒子,那麽她成為正妻之後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妾侍的時候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高低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