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龍年說龍|一分鐘告訴你「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

2024-03-17推薦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巴眼兒的功夫,又一個龍年就又來到了。

「龍行龘龘,欣欣家國」,龍年一定是要說一說龍的,這似乎關乎信仰,關乎文脈,亦關乎我等草民的流年大運。

飛龍在天

龍在中國產生的年代已經夠古老的了,早在八千多年前,龍就在華夏大地上翻雲覆雨,上下騰飛了。那個時候,龍是屬於所有人的。只要是有本領、有作為的人,都可以稱之為龍。比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叫「臥龍」,西晉名將王濬叫「水中龍」,東晉名臣卞粹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

到了後來,龍給我們的印象,更多的是繡在皇帝的袞冕上的,是雕刻在帝王的宮殿裏的,是飄揚在大清國的國旗上的。即便如此,在民間,無論是橋梁、建築,還是器物、書畫,鋪天蓋地的到處是龍。我們常說的「龍生九子」,其實就是一條條散落在民間的吉龍靈獸。

「龍生九子」的說法古已有之,到底有多古?誰也說不清。也正是由於「莫知所出」,不見於典籍,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謎。

為了解開這個謎,明代陳耀文在其學術筆記【正楊】中作過一番頗為詳盡的考證。他參照了一則史料,即唐朝張龍公的傳說。

【張龍公碑文】

張龍公之行跡,很多典籍都有記載,如唐朝宋之問【靈隱寺】詩中註釋,宋代蘇軾【潁州昭靈侯廣碑】、米芾【辯名誌】、清代卓爾堪的【遺民詩】等等,但是最著名的,當是唐代布衣趙耕所撰的【張龍公碑】。此碑今已不存,碑文被宋朝歐陽修收錄於【集古錄】卷十中。

張龍公,本名叫張路斯,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唐代進士,曾任宣城(今安徽宣城)縣令。他的夫人是關州(在今安徽潁上西南)石氏,石氏很能幹,一口氣給他生了九個兒子。

張路斯罷官後,每天晚上都要外出,歸來時身體常常又冷又濕,夫人石氏感到奇怪,便問他夜間幹什麽去了。

水墨畫 龍

張路斯說自己是龍,龍是住在水裏的。霍邱(今安徽霍邱)人鄭祥遠也是龍,就把張路斯的龍池給搶占了,還將其改名為「鄭公池」。張路斯很是不服氣,就跟他打架,打了好些日子,兩人旗鼓相當、勝負難分。

張路斯接著又說:「明天晚上,我還要跟他一決高下,你叫九個孩子幫我。頸上系紅綢的是我,系青綢的是鄭祥遠。看見系青綢的,你就叫孩子們放箭。」最後,張路斯在九個兒子幫助下,終於打敗並殺死鄭祥遠。之後,張路斯和九子「俱復為龍」。

這個故事當然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傳說,不必當真。但在歷史上,張路斯確有其人,而且聲名顯赫。千百年來,一直深受當地老百姓的頂禮膜拜,甚至把他神化為龍王。

張路斯死後沒多久,家鄉百姓便在潁河邊給他建了一座張公祠,又叫龍王廟。遇到幹旱,就去燒香求雨,據說有求必應,十分靈驗。

龍的形象

到了宋朝,張公祠歷經修繕增廣,漸成規模。宋熙寧年間(1068~1077),神宗趙頊下詔封張路斯為「昭靈侯」,其夫人石氏為「柔應夫人」。

元祐六年(1091)秋十月二十五日,潁州(今安徽阜陽)大旱。時任知潁州軍州事的蘇軾聽說潁州有張龍公神祠,祈雨很靈驗,便在潁州西湖的行祠前祈雨,並作【祈雨迎張龍公祝文】。祈雨得應後,是年十一月十日,蘇軾又舉行了隆重的「送神」儀式,親撰【送張龍公祝文】並設祭,將張龍公信仰在形式上和文學傳播上推向高潮。

陳耀文之所以要在其學術筆記中論及張龍公,是因為在明代中後期,朝野上下出現了一股論證「龍生九子」來由及具體所指的學術熱潮。而最先掀起這股學術熱潮的,是明孝宗朱祐樘。

李東陽【懷麓堂集·記龍生九子】記載:「昔在弘治間,泰陵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因憶少時往往於雜書中見之,倉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詢之羅編修玘,玘僅疏其五六,雲得於其師左參政贊者止此。又詢於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面備錄此語,亦不知所從出,因據以復命。」

南宋陳容【墨龍圖】

泰陵,即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是個好皇帝,後世史家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比如晚明學者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明史】對孝宗的評價也很高:「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

弘治一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另外,明孝宗在個人品德方面更是值得稱道。他為人寬厚仁慈,溫和善良,不近聲色,不立妃嬪,一生只與皇後張氏一人長相廝守,夫妻二人過著民間恩愛夫妻式的平淡生活。

明孝宗與張皇後畫像

明孝宗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即位後仍然手不釋卷,經常閱讀【孝經】【尚書】【朱熹家禮】【大明律】,稍有疑問立即請教儒臣法吏。

或許正是在讀書的時候,明孝宗看到「龍生九子」這一說法,因弄不清九子的名目,就寫了一張紙條,令中官拿去問內閣。

內閣首輔李東陽接到皇帝的禦劄,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一時間又想不起來,便去問編修羅玘(qǐ,音起)。

李東陽畫像

編修羅玘是負責文獻修撰工作史官,博覽群書,涉獵廣泛,學問甚是了得。但對於「龍生九子」之詳,羅玘也是不甚了了,只依稀記得他的老師曾經說起過其中的五六個名目。

於是,李東陽又去問吏部員外郎劉績。劉績「博學能文,多著述」,有【經傳註釋】【禮記正訓】,也是一位飽讀之士。劉績從家中拿來一本舊冊子,上面記有「九子」字樣,但卻未記出自何書。

李東陽折騰了半天,最後也沒能將「龍生九子」的根由考證清楚,無奈之下,只得「據以復命」。

李東陽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yá zì,音牙自),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suān ní,音酸泥),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bì àn,音比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屃(bì xì,音必細),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嗤吻(chī wěn,音吃穩),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李東陽【懷麓堂集·記龍生九子】

後來他還說,「余又得一處載,□□(字形如[蟲八][蟲夏],見下圖),好負重,今碑下石獸。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他在一本書上看到一處記載,好像也是龍子,但又吃不準,不敢確定,只好不恥下問,公開向飽學之士求證。

李東陽所言「九子」,只有囚牛看上去像龍種,其他八種都與龍皆無血緣關系,而且霸下、赑屃、□□(字形如[蟲八][蟲夏]),乃同音相假,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嘲風、嗤吻又同為殿角(脊)獸,如此一來,根本不足「九子」之數。因而李東陽忙活了半天,最終也沒有解決「九子名目」的問題。

李東陽這個人,無論是學識,還是才幹,抑或人品,在明朝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本是行伍家庭出身,後來透過勤學苦讀,於天順八年(1464)考中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就是給皇太子當老師。

弘治八年(1495),李東陽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死謚文正。

「文正」,歷來被視作極美之謚,是古代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極難獲得。有明一朝,僅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等4人有幸榮膺。

龍生九子

但即便是李東陽這樣一位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大學士,也對「龍生九子」的來龍去脈「不知所從出」,這說明其說不見於典籍,也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只不過是有明一朝流行於民間的一個雜說俗傳。

也正是因為源自民間傳說,明朝學者論證「龍子」數量和由來的雜談筆記紛雜林立、俱不相同。

除李東陽【懷麓堂集·記龍生九子】所記「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之外,陸容【菽園雜記】中記載了「古諸器物異名」共十四種,楊慎【升庵集•卷八十一•龍生九子】所舉共十種,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所記有九種,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七•龍子】所記有十種。另外,還有十九種說、二十種說。在這諸多觀點中,以李東陽和楊慎二位的說法最為普及。

楊慎這個人,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要提起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估計很多人都會有深刻的印象。沒錯!這首【臨江仙】正是出自楊慎之手。

楊慎畫像

據【明史•楊慎傳】:「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李東陽讀了十一歲的楊慎寫的【黃葉詩】,贊嘆不已,遂收為門徒。

二十四歲那一年,楊慎「舉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1524)卷入「大禮議」事件,觸怒世宗,被杖責罷官,謫戍滇南,永不得歸。

楊慎在得知老師四處求證「龍生九子」之詳而不得終解後,他憑著印象,記下了九子的名目。

楊慎【升庵集·卷八十一】

楊慎在【升庵集·卷八十一】中,這樣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bì xì,音必細),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chī wěn,音吃穩),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bì àn,音比案),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tāo tiè,音濤帖),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蝮(gōng fù,音功夫),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yá zì,音牙自),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ní,音泥),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巡警。」

龍生九子

楊慎所記,顯然與李東陽有很大不同。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饕餮和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煙火」的金猊;在排列次序上,把位列第八、九的赑屃、螭吻升格為第一、二;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了赑屃、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征。

楊慎被譽為是「明代第一大才子」,素以才情和學識著稱,同時,他也是明朝的重要官員,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後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鮮有人知了。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然而,不管是李東陽之說,還是楊慎之記,他們所描述的「九子」,大都跟龍搭不上邊。要麽是魚,要麽是龜,要麽是獅子,要麽是老虎,即便一些神獸有爪有角、鯰須蛇尾,似龍卻又非龍,令人不得其解。

龍生九子

然而,這難不住明代一些好事者,他們紛紛開動腦筋,天馬行空般胡編亂造開了。比如明代謝肇涮在其筆記【五雜組•卷九】中就說:「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汙者。」

其實,有明一朝流傳於民間的「龍生九子」這一說法,在最初不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或者說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龍生了九個兒子」。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龍生九子」的「生」,並不具有生物學的意義,應該是衍生或者發展而成的意思。「九」也並非確指九個,而是表示繁多和至高無上的意思。

囚牛

簡言之,龍生九子,其本質是中華龍文化和龍紋式樣從皇家走向民間、從傳說走向物化,從抽象走向具體的一個例證。

「龍」最早作為中國的圖騰崇拜出現後,所有崇龍的氏族或部落可自由地使用龍的影像,沒有明顯限制。這個時候,先民創造了很多類似龍的圖案形象,比如饕餮、玉豬龍等等。

但隨著時代的推移,大概從漢代以後,龍的稱謂和使用均成為了皇帝的專利品。特別是到了宋朝以後,歷朝歷代多次下令禁止天下使用龍紋制品,強調龍紋必須由皇帝壟斷,否則治罪。

螭首

在古代文化觀念中,龍被視為天神,法力無邊,龍同時又是祥瑞之物,可示人以吉祥的征兆,所以深受百姓喜愛。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將許多事物與龍牽連起來,其目的就在於求福避禍,以祈祥瑞。

但是,為了維護象征帝王的龍圖騰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中國古代的匠人根據各種傳說和典故,將出現在各種建築物和器物上的靈獸,比如獅子、玄武、麒麟、老虎等加以靈活運用,使之不斷趨於「龍化」。

狴犴

就這樣,經過巧妙的融合和發展,古人創造出了一系列的「龍子龍孫」,但龍生九子不成龍,這種似龍非龍的錯覺,使龍圖騰從單一走向多樣,從皇家走向民間,也使龍這種神秘的崇物,因此變得更貼近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