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改革陣痛算什麽,合資車企有必須活下去的理由

2024-10-01推薦

今年8月,自主汽車品牌市占率已經突破60%,達到63.2%,這意味著合資品牌的市占率正受到越來越強力的擠壓。

憑借在新能源的先發優勢,比亞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強勢崛起,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反觀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步伐卻稍顯遲緩,曾經憑借傳統燃油車技術和品牌影響力占據市場的它們,如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那麽在如今變革時代下,合資車企該如何描摹未來?

人才最佳化≠「裁員」,合資自救有道

為了降本增效、加速電動化轉型,合資車企不得不采取裁員等措施,年中以來,包括北京現代、一汽大眾、廣汽本田、上汽通用等主流品牌在內的多家合資車企連爆「裁員」傳聞。

近日,北京現代官方就回應了近期的分批裁員傳聞,稱「北京現代將要裁員30%」的報道完全不屬實,也沒有所謂分批次裁員之說。北京現代內部人士還透露:「公司正在進行新能源產品的開發,提升出口業務,根據改革轉型所需專業化人才的需要,公司每年都進行青年人才引進補充,2024年目標引進優秀青年人才100人以上,招聘工作還在進行中。」

也就是說,北京現代的確有人才最佳化的計劃,但目的不是為了縮減人力成本,而是優勝劣汰,補充新鮮血液,是一場應對轉型挑戰的內部改革。

如今大家對合資品牌或許會存在不少誤解,認為技術跟不上了、車子沒人買了、賺不到錢了等等。但事實上,在資金、技術、體系能力上合資車企並不缺。

比如說北京現代,一邊是世界500強的北汽集團,一邊是全球TOP3的現代汽車集團,尤其是現代汽車集團,去年全年營收利潤雙雙創歷史新高,一年賺了2個比亞迪。背靠兩大巨頭,北京現代的資源儲備相當雄厚,所以說北京現代如今所面臨的挑戰,實際上是如何充分激發這些優質資源,使其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在今年的成都車展上,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吳周濤曾就明確了北京現代的改革方向,他表示,中韓股東雙方正在持續加大對北京現代的投入,開發更符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全新的純電車型即將推出,將構建順應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車型矩陣。與此同時,海外出口也正在擴大,未來將建成現代汽車全球出口基地。

轉型正在加速、業務正在拓展的北京現代,如今最需要的無疑就是優秀人才,對人才的最佳化改革自然成了企業「自救」關鍵的一環。

合資車企有必須活下去的理由

隨著合資車銷量下滑,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唱衰合資的聲音,國貨自然得支持,但是如果沒了合資企業,我們的汽車市場不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內達到今天這麽精彩的競爭格局,它們在中國車市強化全球影響力過程中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

過去 20 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合資車企的推動。它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生產模式,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合資車企已經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

它們一方面為中國創造了巨大的產值,貢獻了大量的稅收,另一方面為產業上下遊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研發,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助推器。

以北京現代背後的現代汽車集團為例,其業務輻射全球,在智能化、空中出行、氫能等多個領域布局深遠,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儲備和體系能力。這些合資車企的存在,豐富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產品種類,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哪怕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合資車企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中國連結世界的橋梁,其基座牢固,不應被輕易否定。

合資車企正處於特殊的轉型發展時期。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它們積極尋求變革,對舊的運作模式進行決裂式告別,極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合資車企需要保護、支持和理解。它們正在努力適應市場變化,加大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的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如果此時唱衰合資品牌,不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信心,也會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結語

在當今變革的時代浪潮下,合資車企雖面臨重重挑戰,但它們依然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強大的實力。正如北京現代,以人才最佳化為突破口,積極推動轉型,股東雙方持續加大投入,拓展出口業務,構建新能源車型矩陣,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變革決心。

在合資車企應積極進行自我改革和創新,提升自身實力的同時,社會各界也應給予合資品牌足夠的寬容和支持,相信它們有能力度過難關,實作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不斷向前邁進。(文\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