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今日正式入伏!「三伏」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2024-07-15推薦

今日(7月15日)正式入伏!

俗話說「熱在三伏」

三伏為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

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

今年三伏是40天

那麽

「三伏」是怎麽來的?

為什麽「三伏」最熱?

三伏天需要註意啥?

一起來看

↓↓↓

「三伏天」,怎麽算?

中國古人采用「幹支紀事」的方法用以計年、計月、計日、計時。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二十四節氣「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但由於「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說,「三伏」大約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處於小暑與處暑節氣之間。「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數則不固定。

為何「三伏」這麽熱?

夏天,北半球傾向太陽,太陽光的方向與地面近乎垂直。夏至這一天,太陽在天上最「高」,理應是最熱的一天。但實際上,最熱的是一個多月後的「三伏天」。這是為什麽呢?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太陽光首先加熱地面,地面再透過紅外輻射、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把熱帶給空氣。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約10噸的空氣可以儲存大量的熱。這就使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到了晚上,這些熱量又使地表的溫度不致過低。這樣,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只有幾攝氏度到十幾攝氏度。

因此,每天的平均溫度就不完全取決於從太陽得到多少熱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之間的差,即積累的熱量的凈變化。

夏至過後的幾十天中,雖然太陽的位置較高、日照時間較長,每天接收到的熱量還是超過散失的熱量,所以溫度不斷升高。

加之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更加悶熱的重要原因。同時,在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控制中原大部份地區。高壓內部的下沈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也就更熱。

「三伏天」日常生活要註意些什麽?

戶外作業、外出活動、運動盡量避開中午12點到14點最熱的時段。避免陽光直射,衣著淺色輕便透氣的鞋帽、衣服,外出使用防曬霜,在烈日下工作應增加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記得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如果在戶外劇烈運動,應該每小時喝2杯至4杯水,以淡鹽水為宜。

飲食方面,三伏天適合多喝熱茶、吃些熱食。夏天,喝冷飲雖涼爽,能夠起到降溫作用,但由於血管受冷收縮,反而會降低身體散熱速度。多喝熱茶、熱水,能促進汗腺分泌,才更解暑。三豆湯是一款不錯的防暑解熱飲品,具有健脾化濕、清熱消暑的作用;炎熱夏季,人體易因食用寒涼食物而導致腸胃偏寒。可適當吃些羊肉、牛肉以溫陽散寒。

綜合:中國氣象報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