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國產AI「可靈」海外走紅背後的中國AI發展優勢

2024-07-05推薦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來自中國的一款影片生成大模型可靈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受關註的AI產品。創刊於1899年的美國權威技術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其官方網站刊文指出,來自中國的新型「文生影片」人工智能模型「令人興奮」,由中國互聯網企業快手釋出的這款產品,在行業裏具有裏程碑的意義——這是全球範圍內首款可供公眾測試的文生影片大模型產品。

過去兩年多來,從ChatGPT釋出到影片生成大模型Sora問世,都引發了科技界、產業界的廣泛關註。Sora的出現不僅推動了AIGC技術在全球範圍的邁進,也引發了對於中國在未來的全球AI競爭中,是否還有技術創新能力的關註。

「可靈」大模型的釋出不僅在國際大模型技術圈層展現了中國技術具備領先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AI生成影片產品的競爭。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於新質生產力的正向作用?下一步如何推動套用場景和商業化的套用?圍繞這一主題,瞭望智庫近期在京召開了「未來已來,擁抱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課題研討會,國產影片生成大模型,正在成為助力創作者和行業從業者提效的技術實作路徑。

國產影片生成大模型海外爆紅

從ChatGPT釋出到影片生成大模型Sora問世,來自美國的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牢牢占據AIGC領域的創新高峰。所有後來者,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來自科技愛好者、專業從業者以及行業的高標準比較,甚至更多時候需要先突破大眾「先入為主」的質疑。

國產大模型可靈(Kling)釋出後,美國著名創業投資公司Y Combinator CEO 於6月8日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轉發並稱贊了可靈生成的 Demo(樣片);英國開源人工智能公司Stability AI 前 CEO Emad Mostaque 表示:「中國的 AI 技術有自己的優勢。」可靈在大振幅運動的合理性、物理世界特性的高度模擬能力,以及強大的概念組合能力和想象力方面都獲得了海外專業人士的認可。

美國科技媒體在對可靈的評價中,也罕見地釋放了同一訊號:這是中國大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 (AI) 套用領域努力趕上美國同行的最新跡象。比如,矽谷的科技新聞媒體The Information將可靈評價為「讓人印象深刻的」,並稱之為Sora的競爭對手。另一家美國科技媒體Tech Radar同樣表示,影片生成是下一個 AI 大戰場,Kling AI 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對手。

在媒體的報道中,可靈最初被稱之為國產版Sora,但來自海內外眾多的產品測評顯示,國產版Sora的定義明顯低估了可靈的能力。一家專註於人工智能研究的自媒體「The AI GRID」甚至在測評後,直接給出了「Game Over」的結論,表示中國最新的AI影片工具可靈已經全面戰勝了Sora。

可靈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AI影片領域的競爭。就在快手可靈上線一周後的6月13日,Luma AI釋出最新文生影片模型Dream Machine,向所有使用者免費開放使用,生成式AI平台Runway7月2日宣布,其文生影片模型Gen-3 Alpha向所有使用者開放使用。

業內人士認為,AI大模型與全球生成式AI的行業生態和產業格局息息相關,這也是可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核心原因。

人工智能發展如何走出「中國路徑」

搶灘AI至高點過程中,對中國AI能力的一個普遍判斷是,雖處於第一梯隊,但與Open AI等所代表的已開發國家人工智能研發相比,還處於追趕狀態。以可靈為代表的國產影片生成大模型,正在修正這一觀點,並給中國人工智能創新領域註入信心。

「應充分認識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十三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陳智敏表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制造業的優勢,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占全球比重達35%,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營企業敢闖敢試優勢,中國民營企業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

一個來自行業的共識是,以可靈為代表的影片生成大模型,早已突破「豐富創意庫工具」層面的較量,轉向了「新質生產力工具」的革新。

「6月份第一周,可靈是世界第一。」長期關註人工智能套用的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表示,在人工智能套用上,要重視短影片領域和人工智能的結合。

「短影片占到中國網民上網的一半時間,全世界現在慢慢也是這樣。」沈陽表示,目前大模型領域從套用的角度來看,我們達到過世界第一,如果繼續強化,還有可能在Sora、Luma、Runway的競爭下又走出一條路。

在快手研究院執行院長蔡雄山看來,進一步做大做強國產文生影片大模型,可以充分發揮短影片直播行業的優勢。

「短影片直播生態具有套用場景多元、機制靈活、反應速度快等特點,天然適合大模型訓練和套用場景布局。」蔡雄山說,可靈在海外引發的關註和業態競爭加速,對於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路徑的啟發是,通往人工智能未來的競爭中,算力的確是核心因素之一,但研發所依賴的海量數據、產業積累、使用者規模,也是重要變量,並導向不同的發展路徑。

多位與會專家認為,無論從戰略布局還是產業參與看,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中,人工智能將走出「中國路徑」, 即與產業的更緊密融合,甚至直接脫胎於產業領域,實作新質生產力引領下的高質素發展。

在這一點上,影片生成大模型可靈的率先內測和套用,恰恰切中了這個命題。可以說,中國AI能力正在形成基礎設施、技術研發、產業套用、使用者驅動的多向奔赴,而不是純技術與算力的「內卷」,這些都是中國在全球AI競爭中的優勢,也是一家民營企業能夠推出第一個影片大模型產品的獨特土壤。

作為新興數碼技術,人工智能體現出了更高的自主性與擬真性,讓AI影片生成技術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提升AI競爭力

通往人工智能未來的競爭中,演算法、算力與數據,是支撐大模型發展的三大基石。更高質素、更豐富的數據是生成式AI大模型成功的驅動力。

蔡雄山認為,人工智能研發與套用對資金、算力、數據的需求有目共睹,尤其在突破前沿技術方面,既需要持續的現金流和利潤支撐,又需要龐大的使用者基數、數據沈澱和多元的套用場景。

十三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陳智敏在研討會上表示,超大的市場、海量的數據要素、以及豐富的套用場景,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所在。

據了解,中國的公共數據非常豐富,在可公開獲取的公共數據領域具有突出優勢。有研究顯示,中國政府部門掌握的數據資源占據全社會數據資源總量的50%—80%左右,但目前公共數據開放共享不夠、數據利用率不高。中國公共數據開放共享還有很大空間。

針對「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的議題,新質生產力從全新視角釋放的新動能和新活力,對生產力各要素提出新要求,與會專家也提出了相關建議。

「實作數實融合,我認為這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同時它也可以促進生產關系的完善、改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認為,首先要加強數與實的聯手互動;第二,精選慎選數實融合的解決方案;第三,打通盤活數據要素;第四,對於數實融合的失誤和過程要提高容忍度,允許試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