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普拉桑」來襲,上海再度直面大風大雨!為什麽秋天的台風這麽猛?

2024-09-19推薦

上海中心氣象台2024年09月18日14時00分釋出台風藍色預警訊號:

受今年第14號台風「普拉桑」(熱帶風暴級)影響,預計19日早晨到上半夜本市將出現陣風7-8級、高層建築及沿江沿海地區8-9級的大風,請註意防範台風對高空作業、交通出行、設施農業等的不利影響。

市防汛指揮部決定同步啟動全市防汛防台Ⅳ級響應行動。

上海市水文總站2024年09月18日14時30分釋出黃浦江高潮位藍色預警訊號:

受2414號台風「普拉桑」影響,預計9月19日黃浦江蘇州河口子潮和午潮(1時和13時)最高潮位將超4.55米,釋出黃浦江高潮位藍色預警訊號。市防汛指揮部要求各級防汛機構、沿江沿海各單位檢查落實防範措施。

今日天氣

上海今天氣溫沒有昨天沖得猛,但太陽下依然又熱又曬,徐家匯站最高氣溫定格在33.2℃。好在天空湛藍、雲朵飄飄,對眼睛很友好。

目前中國附近有三個熱帶系統在四處搗亂:

「貝碧嘉」雖已減弱,但與冷空氣相結合,依然給河南帶去暴雨;

南海熱帶低氣壓主要影響海南及華南沿海;

「普拉桑」是個急脾氣,正以每小時45公裏的速度沖向東海。

台風動態和天氣趨勢

今年第14號台風「普拉桑」今天14時中心位於距離琉球群島那霸市東南偏東約330公裏的太平洋洋面上,強度維持熱帶風暴級。

路徑和強度

預計「普拉桑」將以每小時45~50公裏的速度向西北方向快速移動,強度變化不大,18日夜間移入東海海面,並於19日下午到夜間在浙江玉環到象山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強度為熱帶風暴級或強熱帶風暴級,之後強度逐漸減弱。

上海風雨影響

受「普拉桑」外圍雲系影響,19日早晨到半夜上海有陣雨天氣並伴有短時雷雨,局部地區有暴雨(60~9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30~50毫米,集中降雨時段主要在19日上午和傍晚到上半夜;期間本市大部陣風7~8級,高層建築及沿江沿海地區陣風8~9級。風大雨大,氣溫卻沒降多少,明天全天氣溫在26~31℃之間。

普拉桑VS貝碧嘉 比較

「貝碧嘉」最強達強台風級,直接登陸上海,影響上海時間不長,但風雨都相當強烈。

「普拉桑」最強可達強熱帶風暴,登陸點位於浙江中部,對上海的風雨影響不如「貝碧嘉」。但是,「普拉桑」登陸後大氣環流形勢非常復雜,21日前後,副熱帶高壓斷裂,冷空氣和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結合,將帶來明顯的降雨。降雨時間長、短時降雨明顯,防雨、防內澇是重中之重!

終於降溫!

雨雨雨、車輪雨的唯一好處是申城「終於要降溫了」。下周本市氣溫全面下降到2字頭,炎炎暑熱看到盡頭了。

為什麽秋台風比夏台風還猛?

今年9月以來台風真的沒「閑」過,不僅有「摩羯」和「貝碧嘉」這兩個破紀錄的台風,「普拉桑」和未來的「蘇力」也都不是善茬兒。

氣象學中,台風依據其生成月份被明確劃分為夏台風(6月至8月間形成)與秋台風(9月至11月間形成)。

盡管登陸中國的台風活動高峰聚焦於7-8月,但9月登陸的秋台風的平均強度超過了夏季,為一年中登陸台風強度最強的月份。

△9月是登陸中國台風強度最強的月份。圖片來源:中國天氣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可鑫介紹,在海洋上出現台風,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海面水溫要足夠高,要求達到26~27℃以上。溫暖的淺層海水蘊藏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是台風的主要能源。

中低層大氣運動中存在適宜的擾動,能夠觸發低層氣流發生輻合上升,這是台風生成的啟動機制。

地轉偏向力要足夠大,才能使輻合氣流逐漸形成逆時針旋轉的水平渦旋。因此大氣擾動通常要位於遠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地區才能發展為台風。

對流層高、低層的水平風速差異不能太大。當水汽在中高層凝結後,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量加熱中高層大氣。在高、低層風速差異較小的情況下,這樣的熱量能夠穩定而高效地加熱低層擾動上方的大氣,由此形成的「暖心」結構能夠保證低層氣壓的不斷降低,最終形成台風。

△台風生成過程示意圖。圖片來源:aristo,中文化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陳可鑫。

秋台風之所以如此強大,主要是因為秋季的海洋溫度更高。夏至後,太陽直射點從北回歸線向南回落,副熱帶洋面歷經第二次被加熱,海面溫度達到一年中的最高。在溫暖的海洋提供的充足養料下,此時生成的台風一般成長得又強又壯。

歷史數據表明,在西北太平洋地區,雖然9月生成的台風數量不是最多的,但9月卻是超強台風和強台風出現比例最高的月份。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

海溫的整體升高意味著一旦有台風生成,其發展為強台風甚至超強台風的可能性將會越來越高,空氣中容納更多的水汽也意味著未來台風帶來的降雨更具傾瀉之勢。

根據中央氣象台的統計,21世紀以來,登陸影響中國台風的強度有增強的趨勢,這種趨勢在未來也提醒我們,在台風的預報預警工作和防台減災工作中值得重視。

綜合上海天氣釋出、上海市天氣、中國天氣網

記者:柏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