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三線揭秘:黑龍江五常8233廠,三次建廠背後的辛酸與輝煌

2024-04-18推薦

在黑龍江五常的廣闊土地上,曾經矗立著一座名為國營八二三三廠的電子軍工廠,對外則是以國營曙光無線電廠的身份示人。這座工廠,承載著半個世紀的榮光與滄桑,如今雖已沈寂,但留下的歷史痕跡依然值得我們去探尋和回憶。

時光回溯到1969年末,國家正處於一種特殊的備戰狀態。珍寶島保衛戰的硝煙尚未散盡,戰爭的陰影仍籠罩在北方邊境線上。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為了「準備打仗」,決定展開自1964年後的新一輪三線建設。而五常曙光廠的籌建,正是這一「大規劃」中的關鍵一環。

1970年,春寒料峭中,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在白石砬子這個寂靜的小山溝裏集結。他們懷揣著夢想和使命,開始在這片土地上打造一座電子軍工廠。然而,創業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山區氣候潮濕,空氣中的含水量過高,這對於電子器件的生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盡管面臨困境,但曙光廠的工人們並未放棄,他們向四機部提出了搬遷的申請,希望能找到一個更適合電子器件生產的地方。

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和籌備,曙光廠終於在1972年迎來了第二次建廠的機會。這一次,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阿城縣郊(現黑龍江滌綸廠所在地)。然而,在阿城建廠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資金短缺、器材不足等問題接踵而至。在黑龍江省電子局的協調下,曙光廠決定將原阿城縣無線電廠並入,利用其現有的廠房和設施進行改建。這一次的搬遷和合並,不僅解決了曙光廠在阿城的困境,也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出人意料。就在曙光廠在阿城逐漸站穩腳跟之際,1972年8月,他們再次迎來了搬遷的命令。這一次,四機部與省電子工業局決定將曙光廠遷至五常拉林鎮東。他們用200萬買下了原黑龍江省五常縣拉林鎮的省水利專科學校的校址、教學樓、廠房、宿舍等設施,開始了第三次建廠的歷程。

搬遷到拉林鎮後,曙光廠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他們在水利學校的基礎上進行修整和改建,從背陰汀和阿城兩地搬遷器材,同時還積極進行半導體器件的研發工作。到1974年7月,曙光廠已經完成了器材的安裝偵錯,開始了新一輪的生產。

在拉林鎮的日子裏,曙光廠不僅在生產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還在技術培訓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了解決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他們自己在山上的老廠區辦起了電子技校。這所技校後來遷到了拉林鎮廠區,並繼續進行教學工作。這所技校不僅為曙光廠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還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無線電和電子工業輸送了眾多的優秀畢業生。

隨著工廠的興建,曙光廠逐漸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裏,衣食住行都有人細心管理。商店、職工食堂滿足了大家的日常購物和飲食需求;露天電影院、燈光球場則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到重大節日和周末,燈光球場裏的露天電影更是成為了大家期待已久的盛事。那時候,看露天電影對於當地的大人和孩子們來說,就像過年一樣令人興奮。職工澡堂、招待所則讓職工們在工作之余能夠享受到舒適的生活。此外,圖書館、醫院等設施也為職工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健康保障。

在這個小社會裏,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簡單而純樸,大家坦坦蕩蕩、其樂融融地生活著。每天清晨,起床的軍號聲透過廣播在廠區響起,人們在廣播聲裏睜開雙眼,開始新的一天。大人們拎著菜籃子去菜場買菜,順便帶回早點,再喚醒上學的孩子。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走進子弟學校,大人們則奔向各自的崗位,開始忙碌的工作。

回望過去的半個世紀,曙光廠從最初的外延片生產,逐漸發展到逆變器、半導體收音機、電視機交流調壓器、數碼真空度計、糧食含水率快檢儀、壓力傳感器、盜情自動報警儀等多種產品的生產。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家戰備和民用的需求,還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曙光廠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競爭的加劇、產品結構的調整、企業改革的推進等因素,使得曙光廠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最終,在時代的洪流中,這座曾經輝煌的電子軍工廠不得不面對倒閉的命運。

如今,當我們踏足這片土地,還能找到一些曙光廠留下的痕跡。那些破舊的廠房、那些沈默的器材、那些曾經忙碌的工人們,都已經成為了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