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民族神話破滅:以色列撤軍後,猶太人「回歸潮」的逆轉與加沙困境

2024-04-15推薦

近日,以色列政府宣布從加沙南部撤軍的決定,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這一舉措不僅預示著中東地區沖突形勢的重大轉變,更揭示了以色列國內社會秩序的微妙變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曾經響應號召回國參軍的海外猶太人,如今卻紛紛選擇逃離,重返歐美。與此同時,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平民卻深陷戰火,面臨著無處可逃的悲慘境地。這兩股看似迥異的人口流動,實則共同構成了對猶太民族團結神話的嚴厲拷問。它凸顯了在現實危機面前,民族團結敘事的脆弱性與局限性。作為熱衷於解讀國際政治與軍事的中國學者,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此事件進行深入剖析,以期為正確認識民族國家建設和處理復雜地緣沖突提供有益啟示。

以色列撤軍決定對內塔尼亞胡政府戰略規劃的重創

以色列政府此次撤軍決定,無疑給內塔尼亞胡政府雄心勃勃的戰略規劃帶來重創。原本設想中透過強硬軍事行動迅速平息沖突、鞏固對加沙走廊控制的劇本,如今卻演變成一出難以駕馭的混亂場面。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的影片畫面,生動再現了以色列國內社會秩序的動蕩:街頭遊行示威此起彼伏,焚燒國旗、砸毀商鋪等過激行為頻發。與此同時,特拉維夫本古賴恩機場人潮湧動,大批猶太人爭先恐後地尋求返回歐美避難。如此場景與去年海外猶太人大規模回歸參軍的盛況形成鮮明對比,標誌著猶太民族凝聚力這一神話在戰爭的殘酷現實面前土崩瓦解。

這一系列事態發展,暴露了以色列右翼民族主義政府在制定對巴政策時存在的嚴重偏差。他們固守"以暴制暴"的傳統思維,錯誤地認為單憑強大的軍事實力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殊不知,當代國際社會早已告別了叢林法則,任何企圖憑借武力壓制他國、侵犯他國主權的做法,最終都會引火燒身,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制裁。以色列政府應當從此次教訓中醒悟,放棄好戰情緒,以理性、開放的心態審視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積極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途徑。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維護本國利益,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回歸潮逆轉凸顯猶太人團結精神面臨現實檢驗

去年,當以巴沖突陡然升級之際,生活在歐美等國的大批猶太人響應"以色列需要你"的呼喚,毅然背井離鄉,回國投身戰鬥。當時,媒體紛紛將此舉譽為猶太民族同仇敵愾、不畏犧牲的感人表現。然而,隨著戰事愈演愈烈,局勢發展遠超預期,這股回歸大潮卻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猶太人爭相逃離以色列的景象。

究其原因,除了對戰爭升級為大規模國家間沖突的擔憂外,伊朗突如其來的軍事威脅,以及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都令這些誌願者們望而卻步。這種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行為,生動演繹了個人生死抉擇與集體利益訴求之間微妙的張力關系。當宏大的民族團結敘事遭遇殘酷的現實考驗,我們看到集體主義的號召力迅速式微,個體對自身安危的考量占據了上風。這一變化凸顯了民族團結理念在應對復雜國際局勢時的局限性。

顯然,在和平年代,海外僑民們對以色列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相對容易維系。但當國家真正陷入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崇高的民族大義卻往往抵不過個人切身利益的威脅。這種狀況值得警惕,它預示著單純依靠民族情感的凝聚,難以為國家發展提供持久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制度建設,用法治手段規範公民行為,而非過度迷信感性的民族主義思潮。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國家的凝聚力,確保其能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考驗。

加沙困境暴露弱勢群體悲慘命運,國際社會應勇於擔當

相較於猶太人尚有退路可尋,身處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平民則陷入進退維谷的絕望處境。飽受戰火摧殘的他們,此刻正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苦難:滿目瘡痍的家園、七零八落的家庭、垂危的生命……更令人心酸的是,由於各方勢力的明爭暗鬥,國際社會至今未能形成解決沖突的一致立場,更遑論采取有效行動。聯合國安理會的譴責決議,在以美"雙重標準"的幹擾下難產。人道主義救援工作舉步維艱,國際援助物資因封鎖無法及時送達。弱勢群體的悲慘遭遇,與有國籍者來去自如形成鮮明對比,無情地宣示了現行國際秩序的不公正性。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負責任大國,中國理應在化解此次危機中發揮積極作用。一方面,我們要本著人道主義立場,呼籲沖突各方保持克制,盡快停火止暴,避免更多無辜平民傷亡。同時,應大力疏通人道主義救援渠道,為災區民眾提供急需的生活物資。另一方面,中國應充分運用自身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推動巴以雙方透過對話談判化解分歧,重新開機和平行程。我們可以考慮派遣特使,或邀請沖突雙方來華磋商,為他們搭建溝通的橋梁。總之,作為新時代的負責任大國,中國應當勇於擔當,以實際行動彰顯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這不僅是維護本國海外利益的需要,更關乎中國國際形象的樹立。

網友觀點

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有網友認為,猶太人在關鍵時刻選擇逃離,暴露了民族國家認同的虛幻性。在利益驅動下,再偉大的理想主義號召也會土崩瓦解。這提醒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傳統的民族國家概念正面臨深刻變革,如何在開放包容中重塑國家認同,是各國必須直面的課題。

也有網友對以色列政府的做法提出質疑。他們指出,以色列長期奉行強硬對巴政策,不僅加劇了地區矛盾,也嚴重損害了自身國際形象。當此危難之際,政府非但沒有反思政策失誤,反而試圖將責任推給誌願者,實在缺乏擔當。國家應當以人民利益為重,而不是一味追求狹隘的政治訴求。

還有一部份網友將矛頭對準了國際社會。他們譴責西方大國在中東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指出以美等國對以色列的縱容,是導致局勢惡化的根源所在。面對以色列的種種暴行,聯合國卻束手無策,凸顯了現行國際體系的不公正性。各國應摒棄私利,秉持人道主義立場,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

結語

綜上所述,以色列撤軍決定及由此引發的系列連鎖反應,生動揭示了民族團結敘事在現實考驗面前的局限性。個體利益與集體訴求的沖突,再次警示我們應正視民族國家建設的復雜性。與此同時,持續升級的人道主義危機,也對國際社會提出了嚴峻考驗。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任何熱點問題都不再是一國內政,而是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事。作為有擔當、有作為的負責任大國,中國應積極參與地區事務,為推動沖突和平解決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令人深思的是,在民族國家向心力下降的大趨勢下,如何重新凝聚公民,夯實國家根基?對於身處動蕩之中的各國而言,這既是嚴峻挑戰,更是難得機遇。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其一,提升制度建設,以法治精神規範公民權利義務關系,減少對情感認同的依賴;其二,在堅持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全球化,在國際交往合作中增進利益融合;其三,創新話語體系,用契合時代的表達,重新詮釋民族精神,激發公民參與熱情。大家對此有何見解?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