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以實權而論,清代漢臣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誰?

2024-05-30推薦

最近有讀者私信,問張廷玉在清代所有漢臣中是不是權力最大的,並讓禦史整理一下終清一代,論實權排在前三名的漢臣分別是誰。

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最不好回答的,因為衡量大臣權力大小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很難得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不過既然讀者感興趣,禦史就站在個人的立場上,與諸位探討這一話題。

第一名:嶽鐘琪

將嶽鐘琪排在第一名,恐怕是出乎大家意外的,稍安勿躁,且聽禦史之分析有無道理。

嶽鐘琪是典型的武將出身,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純武職官員不管爵位多高、職務多大,都不可能與文官抗衡。如果說把範圍擴大到滿漢大臣的話,那麽毫無疑問,嶽鐘琪是無論如何也排不上名的。

但是在漢臣中,嶽鐘琪卻有其他漢臣所不具備的優勢。第一是他所擔任的川陜總督含金量極高,川陜總督就是後來陜甘總督的前身。

都說清代各省總督以直隸總督地位最高,此言不謬。不過要論任職門檻的的話嗎,還得是陜甘總督,從清初至道光年間,陜甘總督例由滿員擔任,盡管吏部沒有將其定為真正意義上的「滿缺」,但官場普遍認為,陜甘總督一職就是滿缺。嶽鐘琪是漢人中第一個擔任陜甘總督的,足見雍正皇帝對他的信任。

第二是嶽鐘琪曾任寧遠大將軍。僅僅是擔任陜甘總督並不能證明嶽鐘琪的身份地位,畢竟道光之後還有幾個漢臣擔任此職,而寧遠大將軍才是嶽鐘琪得以排在首位的主要依據。

清代的大將軍不是正式的職官,但地位又遠遠高於所有職官。清初時,只有開國諸王才會被委以大將軍,康熙、雍正兩朝,或以宗室王公出任,或以滿洲異姓貴族出任,從不把大將軍一職授予漢人。

嶽鐘琪是清代歷史上唯一一個以漢人身份擔任大將軍的,有了這個頭銜,嶽鐘琪就可以節制八旗、綠營軍隊。故而史料中說 「終清世,漢大臣拜大將軍,滿洲士卒隸麾下受節制,鐘琪一人而已」。

此外嶽鐘琪還有一個三等威信公爵位,雖然漢人封公也算難得,但與寧遠大將軍比起來還是遜色不少。

第二名:曾國藩

所謂時勢造英雄,翰林出身的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近代中國名氣最大的文臣之一,主要得益於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自鹹豐二年建立湘軍開始,其後的八年時間地位一直很尷尬,鹹豐皇帝始終不願意將督撫一職授於他,只是給他一個無實權的空頭侍郎銜。直到鹹豐十年,朝廷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授予曾國藩兩江總督。

曾國藩的高光時刻是在兩宮太後垂簾、恭親王輔佐時才走上人生巔峰的,朝廷授予欽差大臣一職,並讓他節制四省軍務。可以說,朝廷將東南半壁江山都全權交給了曾國藩。

收復金陵後,曾國藩因功授一等侯爵,拜武英殿大學士。更關鍵的是,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朝廷威信下降,曾國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方實權,以督撫手握軍權、財權、人事權的局面,自曾國藩這裏開了頭。

如果說同治之前地方督撫是封疆大吏的話,那麽從曾國藩開始地方督撫則成了一方諸侯。與此同時,以曾國藩為中心的湘軍集團幾乎把持了各省的大權,八督十五撫中,有一多半出自曾國藩的門下,故而後人都將曾國藩列為近代的軍閥鼻祖。

第三名:李鴻章

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繼承其衣缽,朝廷在大力壓制湘軍集團的同時,又重點扶持淮軍集團。在八旗、綠營腐敗不能戰的大前提下,淮軍從原先的團練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的經制兵,大清朝將國防、邊防的大權拱手讓給了李鴻章。

論做官,李鴻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以淮軍為根基,大力興辦洋務,繼而掌握了東南各省的財政大權。

從同治九年開始,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集軍權、財政、外交權於一身,不久又創辦了北洋水師,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軍。

論職務,李鴻章同樣也勝過曾國藩,巔峰時期拜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海軍幫辦大臣。實際上,李鴻章在世期間,不管是內政外交,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或者說朝廷要辦大事,只要李鴻章不點頭就難以實行。

客觀地說,李鴻章的實權是要超過曾國藩的,但這裏頭有個因果關系,畢竟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他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曾國藩的基礎上的,所以將李鴻章排在曾國藩之後。

開篇讀者提到的張廷玉,禦史認為不僅不能排進前三名,恐怕連前十名都夠嗆。別看張廷玉是保和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又是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然而這些只是榮譽。

張廷玉扮演的角色本質上就是秘書,不管在什麽領域都沒有自主權,頂多就是建議權,皇帝可聽可不聽。豈止是張廷玉,像於敏中、曹振鏞等位極人臣之漢臣,皆屬此類,位高而權不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