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魏延死於漢末三國一大怪:這二人最突出的優點救不了命,諸葛亮劉備也無奈

2024-08-15推薦

魏延有「小關羽」之稱,小說中的魏延「 身長八尺,面如重棗 」,不但面色跟關羽相同,對劉備的忠誠也是百分之百。

魏延不但相貌跟關羽有些相似,就連結局也差不多:孫劉聯盟在夷陵之戰後恢復,東吳肯定會送還他們留著沒用的張飛首級,而關羽和魏延卻是身首異處——關羽好歹還有曹操雕刻的 沈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而魏延的首級,則被小人楊儀當球踢了。

關羽魏延是三國一流名將,他們之所以結局悲慘,還真跟劉備諸葛亮無關,要是換個時代,他們即使戰敗也未必會被擒斬:他們實際是死於漢末戰場一大怪——大將戰敗沒人埋。

漢末戰場一大怪的成因和後果,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話題: 關羽魏延死於漢末三國一大怪——這二人最突出的優點救不了命,諸葛亮劉備也無奈。

關羽為蜀漢五虎大將之首,魏延是五虎大將之下第一人,曹操被關羽嚇得差點遷都,魏延直接射掉了曹操兩顆門牙——在【三國演義】原著中,箭射曹操的事魏延而不是黃忠,曹操一生最後一次生命危險,就是出現在魏延刀下:「 操方麾軍回戰馬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

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幾乎與關羽持平:劉備稱帝後只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馬超為驃騎將軍,卻沒有任命大將軍、大司馬,那兩個位置,顯然是原本應該屬於關羽;劉備拿下漢中,張飛認為那塊地盤應該由自己管理,卻沒想到劉備給了魏延。

劉備鼎盛時期有三塊根據地,那就是荊州、益州和漢中,按照常理,應該劉關張三兄弟一人一塊,魏延能成為「 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張飛趙雲黃忠都沒有表示不滿,說明魏延當時已經僅次於關羽,成了劉備駕前一流大將。

劉備活著的時候,關羽是蜀漢第一大將,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魏延是蜀漢第一大將,魏延的官職也很有意思:「 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 延為 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的南鄭侯是從都亭侯晉升而來,那必然就是鄉侯,跟此前的張飛馬超爵位相當,「前軍師」一職,說明魏延並非單純的一勇之夫,而是有勇有謀,可以運籌帷幄之中,也可以決戰疆場之上。

不知道為什麽,【三國演義】硬要把魏延寫成一個諸葛亮一見面就厭惡的「反骨仔」,現在喜歡看正史的讀者越來越多,所以筆者才敢這樣說:魏延沒有反骨只有忠心,諸葛亮對魏延是十分器重甚至有些溺愛的。

魏延並沒有殺長沙太守韓玄,黃忠也沒有跟關羽戰長沙,劉備收取荊州南四郡兵不血刃,韓玄和趙範都是望風歸降,魏延也不是長沙舊將,他的身份比較特殊——劉備「部曲」。

東漢末年的「部曲」跟此前此後的「部下」不太一樣,當時軍閥割據,大小軍閥都養了不少不少私兵家丁,這些私兵家丁就是附屬於「主公」的「部曲」,不用納稅,好像也不可以隨意離開。

作為劉備的「部曲」,魏延像關羽、張飛、趙雲一樣深受劉備信任,比如漢中太守一職,只有張飛魏延兩個可能的人選,黃忠和趙雲想都沒想。

黃忠跟隨韓玄投降曹操,受封「假行裨將軍」,這件事劉備肯定記著呢,黃忠斬殺夏侯淵又「得罪」了張飛,在受封後將軍關內侯的第二年就死了,沒熬到劉備稱帝,也沒有參加伐吳之戰。

魏延從入川之戰脫穎而出,先是接替趙雲成為「牙門將軍」,後來又成為劉備兩個封疆大吏之一,諸葛亮對魏延也是十分包容,即使魏延吵架的時候拿著刀子在相府大秘(長史)楊儀的臉上比比劃劃,諸葛亮也不急眼:「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在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前,「君權」和「相權」就是一對矛盾,漢朝比較典型的權相就是王莽和曹操,諸葛亮對劉備劉禪忠心耿耿,但也要避瓜田李下之嫌,所以他對劉備的鐵桿粉絲魏延也要重用,這是給「先帝」和「今上」面子,也表明自己大公無私,這一點他在【出師表】中說得很清楚:「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劉備是仁君英主,諸葛亮是千古良相,說他們「借刀殺關羽」和「遺計除魏延」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蜀漢原本就人才匱乏,像關羽和魏延那樣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本來就不多,損失一個都傷筋動骨,再加上荊州也算是劉備的「半壁江山」,絕不可能為了打壓關羽而棄之不顧。

關羽和魏延都比較驕傲,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名將都有傲骨,悍將基本都是暴脾氣,劉備和諸葛亮能容忍關羽和魏延的驕傲,而且也能掌控甚至利用他們的驕傲,這是他們的自信,所以關羽魏延之死,跟劉備諸葛亮沒有直接關系,遺憾的是關羽和魏延的突出優點,沒有能在最後救這兩位大將的性命,我們探究其深層原因,在心寒的同時,還會想到更多。

關羽和魏延的驕傲如何評價暫且不說,但是【三國誌】卷三十六和卷四十對關羽和魏延優點的記載,卻不可忽視:「 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關羽「 善待卒伍 」,魏延「 善養士卒 」。這樣的將帥,在古代一定很受愛戴,按理說手下將士應該與他們同生共死才對,但是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現關羽魏延之死,不是死於戰場上和朝堂中的敵人之手,而是手下的背叛:「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

關羽魏延對士卒都很好,但是關鍵時刻,士卒拋下關羽魏延四散而去,這豈不是咄咄怪事?朝堂上還在爭論,那些士卒怎麽就能「深明大義」判定魏延有錯?

如果那些深受關羽呵護的士卒不逃跑,潘璋和馬忠在臨沮小路設下的伏擊圈就可能被突破,如果魏延 善養的士卒一直跟隨,馬岱又怎能殺掉勇猛過人的魏延?

關羽被擒斬,劉備失去了「半壁江山」和一條臂膀,魏延死於黨爭,蜀漢失去了最後一員悍將,姜維九伐中原徒勞無功,如果魏延尚在,一出祁山、一出子午谷,成功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一些?

越是善待士卒,最後越是會成為光桿司令,而那些心狠手辣的陰謀家,手下卻有數百甚至數千在刑場上也不肯背叛主公的「死士」,這事兒是不是奇怪得難以解釋?

古人說小人畏威而不懷德,孔子那句名言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但是筆者還有另外一種解釋:要求三國時期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卒對「主公」忠貞不渝,顯然是強人所難,他們能否分清誰是官軍誰是叛軍都是個問題,他們當兵的唯一目的就是吃糧餉,打仗是工作,為了工作而舍棄性命,那種事情小人物是不會幹的。

曹操是「大漢丞相」,劉備是「漢室宗親」,他們的「基業」,為什麽要小兵和平頭百姓拿命去填?關羽魏延死於漢末三國「一大怪」,讀者諸君細想起來,是不是就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