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山西的5A級景區,哪些最值得一去?哪些又不值得去看呢?

2024-05-10旅遊

華夏文明千秋史,人說山西好風光

有人說「看不懂」山西,為什麽這麽說?實在是山西的歷史太厚重了,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存真的很難讀懂山西。但真的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給山西一個機會,當你走進山西,看到那些只在歷史書上看過的故事「活過來」,或許你才能懂山西存在的真正意義!

來了山西,才知道歷史書真的沒有騙你!走在這片土地之上,你看到的絕不僅僅是一棵樹、一座房,在這些具象化的實物背後,是時間在風霜雨雪之中留下的筆筆痕跡。如果可以,希望你能停下來,看看山西這片土地之上曾發生的每一個故事。

本篇盤點一下山西的5A級景區,看看大家覺得哪些最值得一去?哪些又不值得去看呢?評論區告訴小編吧!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評定年份:2007)

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當時統治中國北部的北魏皇室集全國人力物力經70年之久所雕鑿,是梁思成、林徽因眼裏「偉大的石窟寺建築」。

雲岡石窟位大同武州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裏。現有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造像最高17m,最小2cm,大小造像59000余尊。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開鑿的石窟,被譽為「最具國際範兒的皇家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規模宏大,雕飾奇偉,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三期的造像特征、窟龕形制、題材布置、雕造技巧各具特色。

雲岡石窟與中國諸多石窟寺比較,最具西來樣式,所謂胡風胡韻最為濃郁,後期營造的石窟又引領了中華佛教藝術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風尚,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文明閃耀隨著貴霜帝國的衰落,中亞文明成熟的造像技術搭上了大乘佛教東傳的順風車,沿著絲綢之路造訪了西域。興許是大千世界的機緣,北魏崇佛,於是在北方的蒼茫荒漠裏,巍峨的佛像傍山而坐,此後千年,八風不動。這一坐不得了,中國本土宗教藝術中神祇造像的空白得到了彌補。

當漫步在雲岡石窟前,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仿佛在向你訴說著古老的傳說,每一尊佛像都是匠人智慧的結晶,每一幅壁畫都繪著佛教故事的輝煌。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雁門關)

雁門關(評定年份:2017 )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這裏,是李賀看到的雁門關,不知道今天,你到這這天下第一關,可否體會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情壯誌?

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建關,將近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代名將李牧據守在此。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想要挾余威平定匈奴,從此北上大同,不想在白登被圍。

漢武帝策劃的馬邑之謀,也是經過這裏,準備對匈奴進行圍殲。衛青、霍去病從此出發,一舉擊潰匈奴,打出四百年和平。王昭君出塞的和親之路也由此穿過。這裏有雁池,據說是被她迷倒的落雁之地。

(雁門關)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中文化改革、促進民族融合,從大同遷都到洛陽,也是從此經過。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導致這裏成為北宋與遼對峙的戰場最前沿。楊家將滿門忠烈、英勇抗遼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靖康之恥,宋徽欽二帝經雁門關,被虜出塞。

明代為解決邊塞物資運送,采用開中法,晉商走西口的馬鈴聲從此穿過。喬致庸把晉商的影響力帶到頂峰。現在這裏還保留一段關道,深深的車轍印刻在石板上,記錄那段歷史。李自成不屈命運安排,帶領農民軍從此經過,給明王朝致命一擊。

(雁門關)

這是被譽為「中華第一關、九塞之首」的雁門關。,如今是人們研究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的重要地方。對於諸如我一般的普通遊人而言,去往雁門關是為了離歷史更近一些。

雁門關口最窄處也就不到十米,想著這麽多歷史人物從這裏走過。我也站在他們走過的腳印上。如果有時間穿越,他們都聚集在此,就像景區入口的那面石墻,我想跟他們說「向前輩們致敬,我輩仍需努力」。

(五台山)

五台山(評定年份:2007)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傳說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此外,五台山在日本、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亦享有盛名。是世界五大聖地之一,也是中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共處的佛教道場。

坐落在山西省五台縣的五台山,傲視群山,它是北嶽恒山山脈的瑰寶。其中的北台峰,更是華北地區的巔峰,有著「華北屋脊」的美譽。盡管它位於與北京差不多的緯度,但氣候特征卻與中國的東北大興安嶺相似,年平均溫度僅-4℃,這就使得五台山在夏季時成為了避暑勝地,也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清涼山」,又稱「清涼聖境」。

(五台山)

五台山以台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最高處北台頂海拔3061.1米,稱之為「華北屋脊」。

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到達五台山,並在此選址建寺,以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為顯通寺的前身。自此五台山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大孚靈鷲寺為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

(五台山)

唐代,五台山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余人。並且由於皇室的推崇,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只有該走的路,此生你總要去趟五台山吧!聞香火,聽梵音,一方凈土,三炷清香,所願皆所望,所行化坦途!文殊菩薩曾發下宏願:「你只要來五台山我保證會見你,我以何種相貌見你,你卻不知道所遇的一葉、一花、一石、一曾,每個生靈都可能是文殊菩薩幻化而來,只為與我們相遇,想來,這是一場多麽美好物遇見。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評定年份:2015)

平遙古城是中國現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更是一座活著的古城,直到今日,城內還有3萬多居民生活在近4000多所明清的宅院內!城墻、店鋪、街道、寺廟、民居,保持著從西周宣王時期,到明清時期修建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

平遙,史稱古陶,相傳為帝堯的封地。周宣王時期,西周大將尹甫駐軍於此而建,明洪武三年,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了今天的磚石城墻。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城內街道、古建街門、市樓、商店、民居等仍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形制,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的古代縣城。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以南大街為主軸線,以街心的市樓為至高點,城隍、衙署擇高處而立,一東一西,對稱分布,表達了封建統治者「人神共治」的願望。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小巷道,經緯交織,主次分明 。市井商鋪林立,店面相連。古民居鱗次櫛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鋪)建築中軸強烈,對稱嚴謹,從房舍的配置上體現出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倫理觀念。

古城民居多為四合院形制,現存傳統四合院3700多座。四合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門口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配以沈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體現了明清建築風格與山西民俗文化的協調統一。

(平遙古城)

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建立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0余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公元1823年,由平遙西達蒲村李大全投資白銀30萬兩和細窯村掌櫃雷履泰共同創立日升昌,從此結束了中國鏢局押送現銀的落後金融局面,極大地加速了商業運轉和貨幣流通,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

滿目的青磚灰瓦,亭台樓閣,高聳厚實的城墻市樓,過去富貴人家的院落,縣衙,票號,都保留的十分完好,透露著年代感的一磚一瓦,顯得格外的古樸、靜謐。古城的的老街老巷是一個城市的記憶,從小巷進入,沿著古城的街巷悠閑地漫步,看著這些有著歷史銘印的老街巷,你可曾想象當年的市井繁華!

(綿山)

綿山(評定年份:2013)

綿山以其形勢綿亙而得名,山勢巍峨,古木繁茂,溪流蜿蜒。鳥語花香,多意崖絕壁,帶有北方山脈的雄奇壯美。綿山這名,聽著可能陌生,但一提清明節沒人不知道吧?此山正是介子推焚身、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那介子推又是誰?他是晉文公的臣子,春秋之時,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余年,曾在饑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晉文公還國為君後,介子推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據說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於是為紀念介子推,從此規定在他死的那天不允許生火,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綿山)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綿山的仿古建築群風格多樣,從建築的角度來剖析,綿山仿古建築既取之先代建築之長,又加上設計者和建設者的現代創意,集華夏古今之精華,構成了現代仿古建築物的獨特風格…

景區前山以宗教文化為主,後山以自然風光見長。雲峰寺景區是綿山的中心,也是景點最集中的地方。抱腹巖是一處奇特的天然石灰巖洞穴,在深達六十多米的敞口巖洞內,依壁建寺,竟容下了二百余間殿字,因山巖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周邊巖石形如兩手抱腹,故名「抱腹巖」。

(綿山)

寺廟取名「抱腹寺」,即雲峰寺,建於初唐,寺內石佛殿尚存一具唐代九頭獅子石佛座和一尊石造像。最令人叫絕的是抱腹巖掛鈴的場面,據說起源於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在綿山祈雨靈驗,因而在山崖上掛鈴還願。

水濤溝裏小溪潺潺,小型的跌水,瀑布隨處可見,植被繁茂,清秀宜人,棲賢谷則曲徑通幽,內有多處鐵索懸橋、雲梯、棧道,為到介子推墓前憑吊介公的過程平添了很多野趣,介子推長眠在青山秀水之中,也算得償所願。

(洪洞大槐樹)

洪洞大槐樹(評定年份: 2018 )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並不是只在山西,而是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廣為流傳,據說,曾在近50年的時間裏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發生大規模的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早已成為炎黃子孫心中的根!

元朝人口最多時,大約有9000萬。 經元末戰爭,全國戶口銳減到約6000萬人口,各地居民除在戰爭、災荒中死亡外,更多的是流亡在外地,成為流民,形成官府的戶籍人口大減,各地人口疏密不均。靖難之役後,更是不足5000萬, 北方諸省、西北地區、兩淮地區人口顯見稀少。

(洪洞大槐樹)

歷史上,山西南部地區是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裏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透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

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於是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因此,洪洞縣廣濟寺旁的這棵大槐樹早已在炎黃子孫心中深深紮下了認祖歸宗之根,被當作「家」,被稱為「祖」,被看作「根」。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後裔都是同根、同源,於是關於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成了相認的憑據。

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遍布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遷徙長達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裏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億計,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

(洪洞大槐樹)

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裏,山門左側有一棵蔭蔽數畝的大槐樹,這就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人們不能忘懷的古大槐樹。做過明朝移民局的廣濟寺和寺旁的漢槐,在清朝順治年間的汾河洪水中被全部沖毀,現在的廣濟寺是2006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廣濟寺歷史上只是在大槐樹旁邊,而不是一體,現在大槐樹和廣濟寺都在洪洞大槐樹景區之內。

漫步景區中,兩根「家國情槐、崇宗尊祖」大紅立柱引人註目,「洪洞大槐樹——華人老家、根祖聖地」的巨幅標語格外醒目。景區內槐樹成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分別註明「一代大槐樹」「二代大槐樹」「三代大槐樹」,顯示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洪洞大槐樹)

其中,一代大槐樹(仿),是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是「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為五尺,女一庹為四點五尺,故這棵仿植大槐樹周長約為13.14米,直徑為4.18米。

如今,「落葉歸根」,鄉愁這一種濃厚的家國情懷,深系著每一位中華兒女,洪洞大槐樹就被定義為了故土思念的象征。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定為每年清明節前後,每屆祭祖節都有數以萬計的各界人士雲集於此,尋根祭祖。

(雲丘山)

雲丘山(評定年份:2020 )

雲丘山風景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是晉南根祖旅遊核心景區。雲丘山不僅自然景觀奇特,而且文化底蘊深厚,這裏是堯、舜、禹三位聖人遙望的嶽山,也是農耕文明的搖籃。是幾千年來道家仙士的常遊之所。享有「姑射最秀峰巔」、「河汾第一名勝」的美譽。

晉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雲丘山是中國鄉土文化地理標誌。雲丘山完整保存有11座千年古村落,其中塔爾坡(原名「榻耳坡」)古村有2500多年的歷史,因老子李耳曾下榻於此而得名,整個村落依山傍水,古樹掩映,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雲丘山)

塔爾坡古村的村民依然保持著最初的那份淳樸,他們深知老祖宗留下來寶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不能消失,只有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才能繼續發揚光大,他們依然在堅守著這份執著。因此塔爾坡古村不僅被稱為「千年民居建築的活化石」,更是一座沒有屋頂的「活態民俗博物館」。

沿著塔爾坡古村的石子路行走,你會發現不同的手工作坊,有織布紡、打鐵鋪、辣椒鋪等等,還有皮影戲、花饃等民間傳統工藝。古村的婚俗文化保留至今,清代重修戲台上每天準時的婚俗表演,還原了古時結婚娶妻的熱鬧場景。

(雲丘山)

距今已有300多萬年歷史的天然冰洞群,整個冰洞群由11個洞腔組成,其規模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極為罕見的,被稱為世界三大冰洞奇觀之一。人們常說「洞裏乾坤大」,冰洞裏的奇妙景觀更是讓人目不暇接。那些奇異瑰麗的造型超出人們想象的邊界,打造出世界上最富魔幻色彩而極致浪漫的景觀。

這裏不管是酷暑還是寒冬,這些冰洞群都保持著365天全年結冰的狀態。是不是有點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創造力呢?這裏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不過一定記住在檢票口領取免費的大衣、護膝和安全帽,不然這大半小時會凍的你夠嗆,出來要喝杯姜茶暖暖身子,洞內外溫差45度,那絕對是冰火兩重天的感受。

(雲丘山)

在雲丘山還可以住特色民宿,康家坪民宿。裏面所有房間的改建保留了原有的古民居外觀室內采用純手工打造的木質結構可以說是現代工藝與傳統窯洞的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處擁有自然、環保、藝術的民宿古村。

在神仙峪的林間小徑漫步,霧氣繚繞,宛如仙境。在極具歷史感的塔爾坡古村落,熱情好客的村民帶你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在最大冰洞群裏,即使在炎熱夏日也能感受冬日的涼意,雲丘山不僅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人文氣息。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評定年份:2022 )

壺口瀑布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還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地方。在中國古代,黃河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壺口瀑布則是黃河上最為壯觀的景象之一。許多文人墨客曾來到這裏觀賞瀑布,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壺口瀑布也是革命聖地,曾是中國工農紅軍東征的出發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只有詩仙才能寫出黃河的氣勢。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民族精神。九曲黃河一壺收,劈開高原、奔湧而來的黃河到這裏突然收窄,水流如千軍萬馬共同縱身跳下30米高的懸崖,做了一次令人愉悅的集體蹦極,壺口是黃河的真性情,壺口是黃河的最強音。

(壺口瀑布)

壺口的黃河,是最有風骨、最具魅力的黃河,只有壺口的黃河,才能夠代表奮鬥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盡管曾無數次地看到過壺口的照片,但只有當你站在壺口瀑布旁邊,才認識到在咆哮怒吼的黃河面前,所有照片及文字都顯得蒼白無力。

壺口瀑布是被大自然雕刻出來的一座藝術品。當巨大的水流從高處落下,頃刻間形成了一片雲霧彌漫的奇幻世界。如此雄偉的景象使得無數遊人為之傾倒。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到壺口瀑布獨特的魅力,不僅可以欣賞到瀑布的壯麗景色,還能感受到巨大的氣勢。站在觀景台上,你會被瀑布的聲音震撼到,仿佛融入了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那雷霆萬鈞的氣勢,一往無前的激情,翻江倒海的力量,舍我其誰的自信,無不令觀者熱血澎湃、豪情萬文。沒有什麽媒介能夠傳達出壺口的神韻,只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去體會,讓思緒隨滾滾黃水旅行。

(壺口瀑布)

濁浪排空,驚濤拍岸,水霧沖天,夾雜著泥沙的水珠撲面而來,讓我們迎接這最有黃河特色的洗禮:衣袂沾濕算什麽,泥點紛飛算什麽,讓我們站得離黃河更近,讓我們與黃河同呼吸!壺口瀑布有「水裏冒煙」、「谷澗起雷」、「彩橋通天」「群龍戲浪」四大奇觀。

河水跌人深心,激起巨大雲霧,恰似「水裏冒煙」;洶湧澎湃,震耳欲聾,聲若驚雷,所謂「谷澗起雷」;陽光照,水煙折射出七彩霓虹,如架起「彩橋通天」;滾滾河水勢如龍騰虎躍,在深槽濁浪中翻騰,恰似「龍戲浪」。

(壺口瀑布)

在含有大量泥沙的水流沖刷下,壺口以每年70厘米左右的速度向上遊移動,根據記載。2700多年中壺口瀑布後退了3000米,在其下遊沖出了一道壯觀的石槽,芄約50米,河水順槽而下,猶如狂龍被囚,搖頭擺尾,直達孟門,這就是著名的「十裏龍槽」。

春回大地之時,冰雪消融,黃河水量驟增,大小冰淩,順流直下,吼聲如雷,主瀑煙雲繚繞,副瀑萬壑千流,正值桃花盛開,是為桃花汛。夏季水量減少,下遊龍槽水位下降,是一年中壺口瀑布落差最大的時節。

(壺口瀑布)

河床巖壁得以展露身姿,怪石嶙響,參差而立,瀑布被熱情似火的太陽曬過了頭,沒精打采的,似乎正享受難得的暑假,養精蓄銳。秋季來臨,降雨增多,壺口重新抖擻精神,水勢浩蕩,霧氣沖天,聲震十裏,氣貫長虹,龍槽爆滿,洶湧澎湃。

寒冬臘月,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壺口也收斂起狂野的性情,只用飛濺的水珠在兩岸築起一片冰的世界,把周邊一切包表在冰淩中,形狀各異,晶瑩剔透,蔚為壯觀,小雪、大雪節氣前後,更有冰塊康結,在河面上凍結成橋,行走於黃河冰橋之上,聽河水自腳下涓涓流過,才知壺口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八泉峽)

八泉峽(評定年份: 2019 )

八泉峽雄居太行山大峽谷中段,因有同出一地的八道泉水而得名,海拔最大落差約1100米,主要景點有36處,是太行山大峽谷內風景最為壯美、氣勢最為宏大的景區之一,被稱為「世界級極品旅遊資源」,有「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稱。

這裏有如練似銀的瀑布群,碧波蕩漾的深潭,惟妙惟肖的溶洞,甘甜可口的清泉水,層林盡染的林海,盡在峰巒澗壑中,峰回路轉的峽內絕壁千仞,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蔚為壯觀!形成一幅雄渾壯麗的峽谷奇景,宛如仙境。

(八泉峽)

炎炎夏日,處處驕陽紅似火,八泉峽裏卻有著如沐春風般的舒爽愜意,清涼的山風,如純天然的空調一般,吹散人們身體的疲憊,撫平人們心底的煩悶,八泉峽是太行山第一雄峽
也是八百裏太行最美的一段山水畫廊。

(八泉峽)

這裏群峰競秀,高聳入雲,懸崖絕壁,萬壑爭奇,穿梭於峽谷之中,如同走入了世外桃源一般,兩邊高聳的崖壁直入雲雪,碧綠的湖水隨著遊船的駛過一圈一圈地蕩漾開,來山峰圍攏的天空不斷變換著形狀,讓人沈醉其中,浮想聯翩。

潺潺流淌的泉水以及清澈見底的池潭,展現了北方山川的陽剛之美和江南水鄉的陰柔之秀。遊客可以沿著立體旅遊環線,欣賞到高峽平湖、幽谷聽泉、懸流滴翠、壺穴洞天、滴谷九蓮、八泉洪紛、玉皇雲頂、生肖拜天、千峰競秀等諸多景點。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評定年份:2011)

一堵高墻,隔起兩個世界,墻外是飛速發展的現代都市,墻內是400年前的歷史歲月,這裏便是一代名相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是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一代名相陳廷敬的故居,康熙皇帝曾兩次下榻於此,所以又叫「皇城」。其建築結構嚴謹,雕花裝飾精湛,是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宅民居建築群,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

明清時期,陳氏家族家風淳樸,家教嚴格,曾湧現出了41位監貢生、19位舉人、33位家族詩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曾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康熙皇帝這樣評價陳廷敬「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中國歷史學會會長戴逸先生贊譽他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和詩人。皇城相府,它輾轉人間四百年,寫盡陳廷敬的一生崢嶸歲月。

皇城相府規模宏大,猶如一座東方古堡,有內城「鬥築居」與外城「中道莊」兩重城池,院落16座、房屋640間,整個建築群枕山臨水,錯落有致,一磚一瓦,都傾註了修建者的巧思,登臨河山樓,可俯瞰相府全景,極為氣派,來此之人,皆感嘆「不虛此行」。

(皇城相府)

河山樓,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築。河山樓高達七層,可同時容納千余人避難,如此的高度與規模在明清建築中極為少見。更為難得的是,這樣一座磚石高層建築,歷經近四百年的風雨滄桑,仍舊巍然屹立,雄踞一方,周邊至今沒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築。

為了抵禦流寇的侵襲,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想想看,敵人來了,他們得仰著脖子才能看到咱的窗戶,那時候咱們早已整裝待發做好準備了。樓裏還有個隱藏的秘密地道!這可是個逃生的絕佳法寶。一旦有情況,人們就能透過這條地道快速轉移。不得不說,古人在軍事方面的設計真是太妙了!

(皇城相府)

屯兵洞,上下五層的藏兵洞是河山樓的附屬工程,層層遞進,明暗相通,氣勢威武。這裏是駐藏家丁或垛夫的專屬通道。這條隧道五層樓高,總共125間房,如同一座地下迷宮。洞與洞之間有的相通,有的斷開,有的甚至三四間連成一片。而且,層與層之間還有暗道相連,可以直達城頭。最高一層直接建在城墻裏,還對著城外設定了炮眼。這樣一來,既可以發射火器攻擊敵人,又可以觀察敵情。簡直是一個既隱蔽又致命的堡壘!

禦書樓,這裏是陳廷敬三子陳壯履所建。這座樓如今只剩下了康熙皇帝的禦匾「午亭山村」和一副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聽起來如今有點寂寞冷清,但當年這裏可是風光無限啊,要知道,康熙皇帝的禦匾和對聯,那可不是隨便給的,這可都是對陳家的肯定和贊賞!

(皇城相府)

石牌樓,這裏有兩個牌樓,一個是大牌樓,另一個是小牌樓。大牌樓建於康熙四十三年,采用四柱三樓式,看起來高大雄偉一些。下枋上雕刻著二龍戲珠,活靈活現。花坊、中枋到定坊每一處都裝飾得十分精美,高浮雕的技藝令人驚嘆。小牌樓建於順治十四年,采用兩柱一樓式,看起來小巧玲瓏一些。「一門衍澤」和「五世承恩」指的是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皇帝的恩賜。陳家「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美譽名揚三晉,朝野共知。

(皇城相府)

點翰堂,點翰堂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禦賜龍匾。這是康熙皇帝對陳廷敬多次作為會試主考官,為國家大量遴選棟梁之才的褒獎。

西花園,花園裏有封建社會裏足不出戶的陳家小姐們在花園裏唯一的健身設施。但秋千蕩得再高,也高不過城墻;鮮花開得再艷,也只能被關在深深庭院。「庭院深深深幾許,幾多悲歡幾多愁」,大概只有當年的小姐們才能體會得到!

(山西5A景區分布)

結束語

山西一個被歷史格外眷顧的地方,五千年的文明給這片土地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從土木建築之偉到山河表裏之美!這個一直以來低調的地方,正逐漸抖落身上的塵土,向世人散發它耀眼的光芒!

當你在山西開啟一扇扇塵封的大門、站在一座座古老的建築面前,可以靜靜地感受那種再自然不過的建築本身帶給人的想象!相信這一刻你會理解梁思成林徽因,為什麽跟上癮一樣地去訪古,因為這是一次次奇妙又震撼的體驗!

星說旅遊,一個「披掛上陣」的「旅遊人」。

旅行並不是急行軍,有時要學會放慢腳步,細細體會這裏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味道。這種味道是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會。漫步在街頭巷尾,去學習、去體悟。

旅行不僅僅是看景、釋放壓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獲、有所感悟。也許你還在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許還在為生活瑣事、感情糾結而煩悶,此時,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嗎?

生活中的每個人,不論是誰,如果想要獲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勞的石匠與其妻巧手繡娘一樣。換句話說,就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一個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獲。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煩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寬闊,而你也會得到更多的快樂。

內容僅為個人見解,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期待各位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本文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