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福建仙遊最美4大中國傳統村落,海濱鄒魯人文風光秀麗

2024-05-06旅遊

福建,莆田,仙遊。

因西漢安徽廬江何氏九兄弟來仙遊「煉丹成仙、跨鯉升天」傳說而得名。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人文積澱豐厚,歷史上出現「科甲冠八閩」的盛況。是中國「戲劇之鄉」,莆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一起來看仙遊名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全部4大古村落,你去過幾個?

1 莆田市仙遊縣石蒼鄉濟川村

一個深山裏藏匿的古樸秀美村落,名列第6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濟川古名「漈坑」,地處仙遊、永泰交界,古時仙遊入永泰,就經過濟川,迄今還留有一條千年古道。據說從漢代其便已有人駐居,至今2000多年歷史時光,風光秀麗,古風濃郁。

古村落自宋朝以來形成了林姓聚居地,98%以上的村民姓林,主要以九牧八房為主。

濟川人崇文尚教、書香傳家,儒、釋、道在這裏交融,耕讀傳統在這裏發揮到極致,使得科第文化興盛一時,這裏的十六對「功名旗桿夾」見證了歷史上科舉的輝煌。

據記載,南宋乾道年間,當地儒生鄭僑曾經在雲頂巖讀書,後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成為仙遊第一位狀元。這一鼎盛文風與耕讀文化都留存當地,讓濟川世世代代人文一直傳承。

走進古村落,不時可見明清歷史建築的遺跡,古井、土樓、媽祖廟等,處處保留著濃厚文化和鄉土氣息的明清山樓式民居群,是濟川村一大建築文化特色。6萬平方米的山樓式民居,與當地自然風光,構成美麗的畫卷。

濟川的明清歷史建築保存規模較大,眾多人文古跡聞名遐邇。有南宋乾道年間狀元鄭僑年輕就讀的雲頂巖寺,有宋代古寨石鼓山,有明建清修的林宇茂宅等。

2 莆田市仙遊縣遊洋鎮龍山村

莆田市仙遊縣遊洋鎮龍山村,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

村落形態似帆船,生態資源豐富,自然風光旖旎,歷史底蘊深厚,古厝屋宇毗連,現存古民居、龍山村書院、普正書院、福興宮等歷史文化資源。龍山村大部份居民姓林,屬於莆田林姓「九牧林」族系。

龍山村古厝群,屬宅邸民居,規模龐大,保存完整 風水布局,細致考究。古厝群大多依山而築、面溪而建,暗含守陰抱陽之意 ,彰顯了「山川毓秀,古韻悠悠」 山水人文底蘊。

院裏林氏大厝,始建於清朝,現存建築為雙座二層七間廂,帶左右護厝格局 ,建築由院埕、下廳、天井、頂廳組成 內部構件用料較大,構造簡潔大方 ,是龍山村大型民居的重要代表。

龍山村書院,始建於清代,總體格局為聯體大厝。現為龍山海峽書畫院、鄉土文化展示館,收藏有大量本地書畫家的精美作品,是龍山村深厚文化底蘊的縮影。門前樹立著一尊宋代進士林迪石像,林迪威宋紹聖元年(1094)進士,龍溪知縣,復轉運使,授朝散大夫 ,為宋宰相蔡京恩師,是村落部份林氏先祖。

普正書院,又名「三一教祠」,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由門前墘人士林至昭子孫,為祭祀「三一教主」林龍江捐獻厝地建祠而成,幾經修葺,書院至今保存完好。

另有福興宮,始建於明末,1982年重建,總占地面積390平方米,總體格局為雙座三開間,宮內建築雕花、髹漆,精美講究。

3 莆田市仙遊縣遊洋鎮天馬村

莆田市仙遊縣遊洋鎮天馬村,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

這裏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綠油油的竹林、蜿蜒整潔的小路、300間民國古厝交錯分布,一條石門峽谷溪澗貫穿村莊,讓這裏有著別樣美好的風光。

天馬古厝群,包括外石門陳氏、何氏兩個大厝,始建於清末民初,坐落在天馬溪的環抱中,為土木結構,整體呈長方形,共有房間300間,占地面積6500平米,建築總面積約12000平米,歷史風貌保存完整。與廣袤的田野相映成趣,夜幕降臨,燈光旖旎,是絕佳的攝影取景地。

其中,陳氏大厝現存格局為雙座二層五間廂帶左右下間,構造簡潔大氣,部份構件髹漆,現為民俗文化展示館、鄉賢館、傳統生活展示館。

何氏大厝現存格局為雙座二層七間廂帶左右護厝及下間,規模較大,擁有獨立的庭院空間,是仙遊當地大厝的典型空間形態,現為竹工藝展示館、竹文化館。

天馬古厝群有一條繞宅而過的石門峽谷溪,是天馬古厝群區別於其他古厝的最大亮點。峽谷溪流穿山而出,與村落古厝一起,營造出「流水人家」的美好田園風光。到村後石門峽谷也值得一逛,這裏集峽谷、瀑布、奇石、田園等四大特色景觀,美不勝收。

4 莆田市仙遊縣遊洋鎮興山村

莆田市仙遊縣遊洋鎮興山村,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

始建於的宋代馨山書院最為聞名遐邇。這裏,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處講學寫下「養我浩氣」題詞,更是仙遊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閩中著名的革命聖地。

馨山書院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主體保存宋代建築風格,結構由台階、前門、中廳、屋舍及四方回廊、園林,組成梯進式建築。1927年4月,莆仙革命先鋒陳國柱在此成立了「中共上宮支部」是仙遊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是閩中著名的革命聖地

這裏的回型土樓獨具風格, 又叫山頭土樓、山頭集體厝,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是莆田規模最大的土樓之一,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為四角形民居,分內外走廊,東西側為主樓,南北側為護厝,環抱近1000平方米的廣場,有大小房屋208間,現為遊洋鎮鄉愁記憶館。

這裏還有上宮古街,形成於宋,盛於明清,一頭通往莆田沿海, 一頭通往永泰。借由此道,海鹽得以運往內陸,是莆田版的千年鹽馬古道,宋時仙遊四大古街之一。這條古街長約1公裏,寬約2米,青石板鋪地,兩側多清末民國建築,古風濃郁。古街內尚存一塊「清朝下馬碑」。

這裏的美林古村落也值得一看,以月牙形的形態,鑲嵌在半山腰下,村外青山環繞,村內阡陌縱橫,房屋錯落有致,古色古韻,仍保留著20世紀山樓形態,是一處安寧沈穩的世外桃源。

另外這裏是吳聖天妃文化發祥地,莆田第一女神的傳說在這裏流傳了1300多年。據傳唐武周時期,吳媛修行於興角山古峰庵,懸壺濟世、鞭石築壩、扶持農桑,深受敬仰,後尊稱吳媽,宋晉封吳聖天妃。吳聖天妃信俗為福建省級非遺代表性專案。

如今坐落於海拔880米的興角山上古峰庵,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明清,大殿主奉唐代女神吳聖天妃,陪祀有媽祖、臨水夫人等神尊,是興化最早的三女神廟。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更多古村古鎮檢視「古村記」小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