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哈薩克紀實:相同的邊界,不同的世界

2023-12-05旅遊

阿拉山口

阿拉山口,新疆當地人簡稱「山口」,長90公裏,寬20公裏。是位於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的一個山口。阿拉山口市,2012年設立,屬於最典型的邊境城市,因跨境貿易而興起。

從陸路入境哈薩克,很多人都走霍爾果斯,但我不喜歡長途大巴,我喜歡火車,於是就選擇了阿拉山口。因為,就在邊境的另一側,有一個前蘇聯小鎮,叫多斯蒂克Достық,那裏有一個蘇聯時代遺留下的火車站,可以坐臥鋪車到阿拉木圖。

山口當地出租車起步價為5元,但一般司機都說單程10元,說完總會展示出一種很微妙的表情,似乎是在懇求諒解。10元,其實不高,5元也的確太低,於是我欣然接受。

阿拉山口

司機是一個來自甘肅武威的中年婦女。我問她,山口的收入怎麽樣,她說,比甘肅要好一些。

但是,這裏生活單調,人口流動性非常大,很少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夏天零上40度,冬天零下40度,終年大風,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166天,是喝西北風的好地方,很多人受不了這種氣候,待不了幾年就回老家,但回了老家又賺不到錢,又無可奈何地回來了。

後來我查資料發現,2014年末,阿拉山口常住人口1.8萬余人,流動人口3.2萬余人,的確流動性極大。

阿拉山口,路寬,車少

我從烏魯木齊坐城際列車到博樂,然後打車去阿拉山口,沿途的風景讓我想起了冰島,恍惚間,仿佛來到了荒涼的外星球。但和冰島最大的區別是,這裏的路況很好,四車道的公路,筆直平整,放眼望去,幾乎沒車。這還是夏末初秋的旅遊旺季,如果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季,想必車輛更加稀少。

阿拉山口國際客運站

阿拉山口國際客運站大廳

阿拉山口的汽車站,名字很大氣,叫「國際客運站」,這個車站目前只有4趟班車,卻擁有全套的安檢器材,空曠的候車大樓,和巨大的停車場。在中國,有一種幸福的苦惱,叫作「基礎設施過剩」,其他國家渴望不可求的奢侈品,在中國卻遍地都是。

我入住的賓館,居然大部份住客都是白俄羅斯人,沒錯,不是Russia,而是Belarus,他們都是跑長途的卡車司機。前台夥計告訴我,就算口罩之前的2019年也沒有這麽多外國人,也就是最近半年突然冒出來的。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看出,俄烏沖突之後,中國與前蘇聯各國的貿易,處於井噴狀態。

白俄羅斯司機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司機,幾乎人手一袋洗衣粉,當地人告訴我,因為前蘇聯地區都喜歡洗衣粉,加油站還推出了「加油送洗衣粉的活動」,很多司機還自己去超市加購。我查了地圖,從阿拉山口到白俄羅斯,整整5000公裏。這麽長的路程,居然帶洗衣粉,真是讓人無語。在阿拉山口的國際客運站,小賣部的主打產品也是洗衣粉,這在內地是很難想象的。

看起來,蘇聯解體三十多年,還是不長記性,好了傷疤忘了疼,輕工業依然拉垮!

驚險出境

我出國很多次,在阿拉山口被盤問的時間,比其它所有的總和都多。

一個身材魁梧的警察,把我所有的行程都問了一遍,眼神犀利,有一種很強的壓迫感。然後,他把我的手機拿去,開啟微信,搜尋「走線」兩個字,好巧不巧,我所在的幾個群,居然就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總計超過一千多條相關資訊。

警官轉頭看了我一眼,表情更加嚴肅了。

自從我買了一個大容量的手機,我就很少刪除微信的聊天記錄,結果,差點被這些討論走線的人害死。警官花了很長時間,研究這些聊天記錄,我站在一邊,神情焦慮。好在聊天記錄都是以批評為主,是討論這個新聞,而不是討論如何走線,這才是本質區別。

查完微信後,男警官又重點問了我每一次去美國的經歷,幸虧我有寫遊記的習慣,對過往的事情,記憶猶新,對答如流,前後邏輯鏈完整可信。另外,我的美簽還在有效期之內,根據我的出境記錄,也可以推論,我完全不存在走線的動機。

後來,一個女警察,把我的行程又問了一遍。他們互相對視,確認過眼神後,女警官把手機和護照交回給我,此時,男警官的臉上,才擠出一絲笑容,解釋道:「我們也是為你負責,邊境形勢復雜,希望你能理解。」

事後,我查閱相關資訊,的確有很多人在這裏被警察盤問,據說,有一些人利用免簽國作為彈板,經過轉機後飛到南美,然後北上。

哈國入境

如果說,中國海關是一輛嶄新的坦克500,那麽,哈薩克海關就是一輛10年車齡的夏利。

哈國 國門

第一,哈國海關制服不統一,有人穿制服,有人穿便服。有人端著一個碗在吃飯,有人在一邊嘮嗑,有說有笑,唯獨站崗的士兵一臉嚴肅。

第二,器材依然停留在上個世紀。中國海關,大樓高大氣派,室內寬敞明亮,器材先進齊全。哈國海關,是一個土灰色的蘇聯風格小房子,裏面燈光灰暗,一個便裝女子,看到來了一群人,就起身去開燈,但試了幾次燈都沒亮,最後,她不耐煩地錘了一掌,哢嚓一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那個女人身上,燈亮了。

哈國海關

安檢的機器上好像印著Smith,旁邊有一台老掉牙的索尼特麗霓虹顯視器,感覺瞬間回到上世紀,一個工作人員似乎在修理,一籌莫展的樣子。

哈國的邊檢處,是一個臨時搭建的小房子。除了一個小視窗,密不透風,輪到我的時候,我探頭一看,居然看到一個金正恩模樣的人,典型的北韓臉型。他不茍言笑,全程無話,除了拍照,就是蓋章。

本來早就輪到我了,但一群穿民族服裝的老太太,連招呼都不打,就擠到我前面,她們有人持中國護照,有人持哈國護照,但看起來彼此非常熟悉,用我聽不懂的語言交流,她們因為聲音太大,還被哈國士兵再三提醒,最後呵斥警告。她們與哈國士兵也可以交流。

第三,行李居然不安檢。從阿拉山口出國,行李檢查了至少三次,而哈國海關,居然零檢查。後來和司機聊天,我才知道,哈國海關的人自從參觀過我方安檢後,感覺完全沒必要再多此一舉,器材不如我們先進,人員不如我們專業,要求不如我們嚴格,於是,對從中國入境的旅客,安檢就非常松。

我本以為他只是說笑,但後來我離開哈薩克時,海關人員帶著一只兇猛的警犬,直接進入我的臥鋪車廂,足足聞了一分鐘,然後,還要我開箱檢查,甚至我問隨身攜帶的藥品是幹嘛用的。說明哈國海關不是不檢查,而是他們知道,有一個更嚴謹的老大哥已經替他們查過了,就不用再麻煩了。

哈國海關廁所

哈國海關最讓我難以忍受的部份就是廁所,那應該是我這輩子見過最惡心的廁所,雖然我拍了照片,但為了避免引起讀者嘔吐,我還是不貼出來為好。

走出國門,路況直線下降。一陣大風吹過,滿天黃沙撲面而來,瞬間能見度降到十米以下。

哈國的邊境公路非常獨特,和搓衣板路不同,那時是一種波浪形路面,行駛過程,猶如坐過山車,沿途隨機點綴著很多大坑,是否能躲過,全看司機水平糊心情,就算是一個瞎子和聾子,這一刻也能清晰知道,出國了。柏油路面呈蛇形,基本單車道,偶爾雙車道,沒有任何規律,施工和設計都非常任性。兩車相會時,必須有一輛車開下路基,另一輛車,也必須一側輪胎壓著路基,才能緩慢透過。

根據數據顯示,哈國是中亞五國中最富裕的一個,2023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幾天走下來,根本看不出這個一萬美元體現在什麽地方,就算中國最落後的省份,基礎建設,也遠好於哈國。

蘇聯小鎮

與阿拉山口一樣,多斯蒂克也是典型的邊境小鎮。多斯蒂克車站,是蘇聯末期建設的邊陲火車站。多斯蒂克車站建成於1991年,同年的蘇聯12月26日,蘇聯解體。可以這麽說,如果這裏不是中蘇邊境,就沒有這個火車站,如果沒有火車站,就沒有這個小鎮。

一起過境的廣州哥們兒,他來哈國,就是為了這個小鎮,早上來,下午走,結果,他逛了一圈,才發現,除了這個火車站,這個小鎮完全一無所有。小鎮上,稀稀拉拉散落著一些破敗的建築,路上沒有行人,車輛也很少,死一般寂靜!

和不遠之處的阿拉山口比起來,簡直是天地之別,我寧願要基礎設施過剩的阿拉山口,也不要衰敗的多斯蒂克。

這個火車站完美詮釋了蘇聯的風格,是精致和粗糙的結合體。車站大廳的墻壁和柱子,都用大理石材料,車站的外立面,也是大面積的大理石裝飾,堆料很足,誠意很到位,雖然已經過了三十年,依然經典。門把手雖然老舊殘破,但看得出是純銅的,可能有幾斤重,拆下來還能賣不少錢。

相比之下,衛生間的裝修很破,彌漫著一股強烈的尿騷味,五金件大概是雜牌,九牧王、埃美柯這類質素不錯,但雜牌依然是一分錢一分貨。

餐廳,也是車站的一個亮點,配色很素雅,餐桌上墊著塑膠布,這種塑膠布很容易老化,包漿,油膩,必須勤更換,常保養,沒想到,這老舊的車站餐廳,塑膠布幹凈,透明,下面還墊著一層白布,窗台上的綠植也養護得很好,陽光透過玻璃,穿過綠植和白色的窗簾,灑在屋內,展現出蘇聯審美精致可愛的一面。坦白說,這種風格,國內可真不多見。

多斯蒂克車站極小,平均每天就一趟列車,客流量連我們火車站的零頭都不到。即便如此,在這裏卻可以看到很奇怪的現象,這裏居然有兩個小賣部,互相競爭。

有一個存貨量不小的服裝店,還有一個按摩店,甚至還有一個理發店,門外有人排隊,據說,這裏的理發師,水平是全鎮最好的。

這個不起眼的小車站,卻集中了本地最高端的服務業,也是本地極少數有消費能力的場所。換個角度看,也可以推測出,這個小鎮的其他部份有多麽拉垮!

我在火車站餐廳,點了一份牛肉飯,1600堅戈,人民幣25元,居然有一半是牛肉,味道沒話說,牛肉軟爛,入口即化,肉香濃郁,非常好吃。

送我們過境的中國大巴司機,是這個餐廳的常客,他被老板娘怪罪了,原因是沒有給她帶洗衣粉。這讓我想起在阿拉山口的那些白俄羅斯司機,原來,洗衣粉在前蘇聯地區,還是一種硬通貨!

車站外邊,破敗不堪,黃沙陣陣,但在餐廳的一個角落裏,坐著一群哈薩克婦女,她們也是來等車的,她們的行李很多,其中,居然有蛇皮袋,就是那種國內裝肥料的袋子。看樣子在哈國也算中下階層的農村婦女吧。

我坐火車的時候,和一個會英語的工程師聊天,據他說,本地中學老師的月收入不到3000人民幣。而眼前這群婦女,收入想必不超過中學老師,在哈國,她們的階層也不算高,但她們放下行李,走進餐廳,喝下午茶的時候,突然就變得非常優雅,這樣的場面在國內不多見。

哈薩克婦女喝下午茶

可以腦補一下一群寧波的鐘點工,收入應該遠超過哈薩克的農民,但是寧波的鐘點工大概率不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找一家餐廳,優雅地喝著下午茶。這錢花得太不值當!時間浪費太可惜,還不如去買幾斤豬肉吃。

這可能就是蘇聯的余暉,最普通的底層勞動者,雖然生活不算好,收入不算高,也能在一個體面的環境裏,享受片刻的優雅。衣著講究,一邊喝著下午茶,一邊聊天。

多斯蒂克汽車站

火車站的隔壁就是多斯蒂克的汽車站,相比之下,汽車站慘不忍睹,主要的建築是一個廢棄的貨櫃,中哈過境大巴就停在這裏。地上很多煙頭和垃圾,一陣大風吹過,你就會非常酸爽。

司機告訴我,兩國跨境大巴,一輛中國的,一輛哈國的,哈國的車到了中國,司機有免費的賓館,還有配套齊全的國際客運但中國的跨境大巴到了哈國,啥都沒有,司機只能到旁邊的火車站,自費點了一份午餐。

從蘇聯到哈薩克,邊疆地區的公共服務的水平,簡直就是從天堂跌入地獄。蘇聯時期,邊陲小鎮還有一個如此氣派的火車站,而到了哈薩克,國家變小了,著眼點就不同了,不向邊陲傾斜資源,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就拉胯了。

其實任何大國的治理邏輯都差不多,在開疆擴土的過程中,難免不擇手段,但在平定疆土之後,一般都會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傾斜資源。蘇聯這樣,美國也這樣,我上次去阿拉斯加,在安克雷奇遇到很多來城裏購物度周末的本土原住民,長相和華人一模一樣,他們都是坐飛機來的,當地很多村子不通公路,美國給這些村子都修了機場,補貼村民出行。其實,目的也就是為了維持邊疆穩定。

當然,在這方面,毫無疑問,我們中國做得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