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翻越秦嶺:褒斜道那些神秘摩崖

2023-12-04旅遊

褒河沿岸秋色

褒谷口

年初做三秦功課時,秦蜀古道即欽定專案。此次秦嶺遊學,曾計劃專為褒斜早到一天。隨後得知,它與行程中的石門棧道一回事。在古漢台閱過漢魏「石門十三品」,匆匆午餐之後,直奔石門棧道。這裏地處漢中的漢台區、勉縣和留壩交界處,循褒河迤邐而上有石門水庫,傳為褒斜道當年的谷口。或許管理方特別急於授業解惑,沿途海量壁畫、泥塑和石雕。有褒姒領銜「沈魚落雁,閉月羞花」,怎就忘了她應與妹喜、妲己、驪姬為伍呢?

秦蜀古道示意圖

「噫籲嚱,危乎高哉」,李白慨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漢中的江南曾歸蜀國,故蜀道應作通蜀之道解。廣義上說,它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羅江、綿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出川,在褒城左拐,沿褒河過石門,穿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裏秦川,全長逾千公裏。狹義則指連線西安和成都的道路。從關中到漢中,東起有穿越秦嶺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陳倉道;由漢中通四川,有穿越巴山的荔枝道、米倉道和金牛道。

唐代孫樵【書褒城驛壁】影印

公元前207年,劉邦鴻門宴罷驚魂未定,自霸上經子午道赴南鄭就漢王位。時納張良計,「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隨後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佯修子午、褒斜,卻暗調主力繞行最西端的陳倉道,突襲關中,北定三秦。千百年來,「棧閣北來連隴蜀」。【蜀道難】所指即廣元到寧強這一段的金牛道,其最險處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劍門關。荔枝道則無需贅言,「一騎紅塵妃子笑」。它一路北上,子午道亦成其二傳。

褒河沿岸秋色

褒斜道是古巴蜀通秦川、橫跨秦嶺天險,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古道。它南起漢中褒谷口,北抵眉縣斜峪關,逶迤249公裏。相傳三皇五帝時即通谷道,有載「褒斜之道,夏禹發之」,周文王借以伐蜀,周幽王征褒得姒。範睢相秦始開棧道,【戰國策·秦策】載其「棧道千裏,通於蜀漢」。至秦漢,【史記·貨殖列傳】稱「棧道千裏,無所不通,惟褒斜綰轂其口」。東漢「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公元前314年,秦遣張儀、司馬錯借道伐蜀。755年,玄宗幸蜀亦取此道。

褒河沿岸秋色

古人修褒斜道,因其「石堅不受斧鑿」,代以「火焚水激」法開山破石——先以火燒之,待其高溫,激以冷水,致其因熱脹冷縮而開裂。據【西京賦】註記載,「遇大石塞路,則以錘碎而通之;遇峭壁懸崖,則在崖壁之上鑿孔,架橫木,上覆木板,鉗釘以通之;遇深溝險澗,則架長柃,覆厚板以通之;遇險陡‘羊腸’,壁立千仞,則在路旁打樁立柵,砌石欄以通之」。今人為其工程結構歸納了多種形式,如平梁立柱式、平梁斜柱式、依坡搭架式、多層平梁立柱式、平梁無柱式、隧道式、凹槽式、棚蓋式。唐宋以後尤以石積式代木閣。

褒斜道

自有劉邦開頭,褒斜「煙火不絕」。228年,諸葛亮伐魏敗退,趙雲「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余裏」以防追擊;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軍沿褒斜退漢中,「所過燒絕閣道」;554年樂熾叛魏,「聞官軍至,乃燒毀棧道」;886年,李克用攻京師,僖宗南逃,因「興元節度使焚閣道」而由故道來漢中;1643年,明褒城縣知縣易道粹斷棧道,守雞頭關,使「秦蜀梗塞」。褒斜亦因其重要而屢毀屢修,據相關文獻,漢「始作橋閣六百二十三間」,「宋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元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二間」,「明重修棧閣二千二百七十五間」。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國保碑(國一)

褒斜道石門

石門隧道內壁舊照(圖源網絡)

東漢明帝永平六至九年(63-66)「用錢四十九萬九千四百余」,「始作橋閣六百二十三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裏……官寺六十四所」。此次在褒谷口河西岸之山嘴開石門,為世界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門南北走向,略與河床平行。其內壁十五六米長、三四米高,巖石堅硬平整,少有斧鑿痕跡。漢魏後人感念其功,在石門內壁開鑿大量摩崖石刻。褒斜通行三千載,1934年修寶漢公路,工程專家為保護石刻而設計繞行。1969年修石門水庫,摩崖石刻中「石門十三品」遷入古漢台,而【棧道平歌】即「八個碑」則數年後與棧道同「淪陷」。

東漢【石門】摩崖

石門摩崖鐫於石門北口西壁,通高82厘米,寬50厘米,字徑35厘米,源於【石門頌】中「至於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斜,鑿通石門」之句。此處的石門即指隧道。隸書「石門」二字筆力遒勁,觀之有一種「力透石背」的淋漓快意。前人曾以為此摩崖鐫於隧道完工之際,而其筆意與【石門頌】中的「石門」二字極相似,推為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之後所鐫。

東漢【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局部)

東漢明帝永平九年(66),漢中太守鄐君受詔承修褒斜,四載乃成,時人記其事,鐫於褒谷石門南斷崖中。據【金石粹編】引【兩漢金石記】載,南宋晏袤發現時159字,詳辨之150字,近拓可見者僅97字。因其片巖質易風化剝落,面目全非。從末尾「九年四月成就,益州東至京師,去就安隱」句,可見彼時褒斜即洛陽通益州之要道。此摩崖存世最早,筆畫平直無波磔,字形扁平,筆意古拙,書體篆隸過渡,尤以分行布白從心所欲而備受書家推崇。

南宋晏袤【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摩崖(局部)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歷經千載水汙、苔掩,歐陽修、趙明誠、洪適之金石書均未收錄。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4)秋,晏袤時為南鄭縣令,勘查堰渠至褒谷,一覽摩崖全文,追慕之而為文,鐫之摩崖近側,世稱【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光宗一朝有關皇位更叠流言洶洶、人心惶惶,甚至他本人就因「獲罪於天」而嚇得神經失常。根據相關文獻,晏氏之考究亦與史實不合,然其隸書時推「有宋第一」,故其摩崖的書法藝術價值亦不可小覷。

東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摩崖

東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摩崖(局部)

東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摩崖(局部)

【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摩崖,為東漢建和二年(148)漢中太守王升為順帝初年司隸校尉楊孟文所撰,記其奏請廢子午、復褒斜事,簡稱「石門頌」。此摩崖鐫於石門西內壁,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題額2行加文22行計622字。其中「命」、「升」、「誦」諸字,下垂之筆殊長。觀其書風,天真流露,灑脫自然,挺勁多姿。其與【西狹頌】【郙閣頌】並稱漢「摩崖三頌」,清王昶稱其「漢人極作」。楊守敬【平碑記】說,「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盡從此出」。

東漢【楊淮楊弼表記】摩崖(局部)

【楊淮楊弼表記】摩崖,鐫於東漢靈帝熹平二年(173)。時有黃門卞玉謁歸,過石門時見【石門頌】,念及楗為武陽楊孟文一門三代之事跡,遂為文記楊氏之孫輩淮、弼生前的官位升遷及建樹於左,對研究歷代官職有一定價值。此摩崖之書法似師承於【石門頌】,而放縱恣肆則有過之。其筆畫並無一般隸書所常見的波勢,以其結體之奇特而獨具風姿。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輯】中盛贊它「潤澤如玉」、「真書之【爨 龍顏】【暉福寺】所師祖也」。

東漢【玉盆】摩崖

東漢【玉盆】摩崖,鐫於石門南三華裏河水中的巨石上。此石色澤如玉,形狀似盆,故書此二字以喻之。摩崖通高103厘米,寬61厘米,字徑30厘米。書家姓名失考,傳為張良所作。但就其隸勢而論,斷為東漢書體,觀之筆力遒勁、氣勢奔放,如二武士左右顧盼。二字邊緣又有隸書小字「玉盆」及兩段南宋時的人題款,乍看去就像一軸二字條幅及其題記、邊款,以6行44字盡說「玉盆」二字的未盡之意,同時也以大小和布局給人以均衡美與韻律美。

東漢【袞雪】摩崖

建安二十年(215)和二十四年(219),曹操二走漢中。褒水流經石門,因石多浪激而如飛雪翻滾。相傳阿瞞見而生情,援筆書「袞雪」二字以抒懷。摩崖通高67厘米,寬148厘米,字徑35厘米。書者存疑,然操有【觀滄海】詩,氣勢與此貫通。觀之筆觸圓潤流利、筋道柔和。後人贊之「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並作筆花舞,魏武精神萬頃波」。「袞雪」左下有「魏王」二字,書體違和且字跡漫漶,但曾見於宋人著錄,想必由來久遠。

東漢【石虎】摩崖

褒谷口東側山峰險絕淩雲,更有巨石形似下山猛虎。東漢【石虎】摩崖,通高100厘米,寬50厘米,字徑30厘米,就鐫於虎石之下;左下有邊款「鄭子真書」。而不遠處的龍潭又有鄭子真釣台。「虎石嘯風」和「隱士釣台」,俱列入褒谷二十四景。鄭樸,字子真,漢褒中縣人,先後五次力辭權臣王鳳之聘而躬耕山野,世人皆服其高潔。【石門】【玉盆】【石虎】【袞雪】四幅漢隸大字摩崖,世謂之「石門四小品」,皆狀物抒懷之作,憑吊之,遐思之。

北魏【石門銘】摩崖(局部)

北魏【石門銘】摩崖(局部)

【石門銘】摩崖於北魏永平二年(509)鐫於石門東內壁。通高175厘米,寬215厘米,文27行,每行22字,為魏體楷書。北魏梁秦典簽太原郡王遠撰並書之,石師洛陽武阿仁鑿字。銘文記述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率眾萬余不畏天險改道褒斜,極具史料價值。緊鄰其下又有一段摩崖,記東漢永平中開石門,至北魏永平復通石門之事,亦為重要史料。【石門銘】的書法藝術在北碑中地位極高,康有為評其為「飛逸之宗」,稱其「不食人間煙火」為仙品。

南宋【山河堰落成記】摩崖(局部)

南宋【山河堰落成記】摩崖(局部)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褒水又名山河水」。引山河水灌田所築之堰,故名山河堰。又據宋諸石刻,此堰為蕭何所創,曹參落成之。後人懷其德,命之蕭曹堰,自漢始屢有修葺並多見史載。南宋紹熙四年(1193)夏季漲水,六堰盡決。是年秋,使者奉旨重修,次年二月落成,鐫摩崖以記之。其通篇擘窠大字,字徑縱13厘米、闊20厘米,波態縱橫,氣勢磅礴,望之鴻篇巨制有震撼感。文中出現「晏袤」之名,作為彼時隸書大家,推測為其所作。

南宋【山河堰落成記】摩崖(局部)

早年收藏一幅劉炳森隸書,第一印象是驚艷。某日讀到漢簡,突然發現隸書的名字不叫柔媚、匠氣,而叫粗率甚至野性。今讀漢碑更是驚訝,原來隸書的布局可以字隨石走、任性從心。其實,世間本無枷鎖,人造之以自縛。正如早年泥於「詩詞格律」,一時間,【琵琶行】【長恨歌】的轉折換韻都失之規範了,「今我來思」和「匪我思存」的語氣助詞都不知所雲了。究其底,這是思想深處的條條框框在作祟,破之可能自傷,不破則必不立。

【附註】石門棧道連帶部份摩崖石刻,早已沈於水下70米處,今之石門實為後人仿造。它還原了摩崖石刻搶救性切割後的「家徒四壁」,讓訪客喘息之間空余憑吊。既然如此,何不追仿摩崖石刻的原貌和風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