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世界文化遺產——特立尼達和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

2024-01-25旅遊

特立尼達和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位於古巴中部地區聖斯皮裏圖斯省的南部,因其建設見證了食糖貿易最繁榮的歲月,1988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特立尼達是16世紀初期為紀念復活主節而建立的,是征服美洲大陸的橋頭堡。其18世紀和19世紀的建築,包括帕拉西奧-伯尼特宮殿和帕拉西奧-坎特羅宮殿,都是在食糖貿易最繁榮的歲月建造的。

特立尼達是16世紀初期為紀念復活主節而建立的

特立尼達

特立尼達位於古巴中南部的聖斯皮裏圖斯州,距首都哈瓦那東南約280千米。它臨近埃斯坎伯利山區,有停泊條件優良的港口可通向加勒比海。它建於1514年,歷史上是一個工業城,特別是制糖業的中心。1988年與附近的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6世紀初,該城享有三位一體的盛譽,是美洲大陸征服者的橋頭堡。1518年特立尼達港口是西班牙人從科爾特斯到墨西哥遠征的出發地。當時傳出墨西哥發現黃金的訊息,於是人們紛紛離開特立尼達,從此,這裏成了偷渡者和海盜橫行的地方。從16世紀末開始,這個港口的戰略功能逐漸被其經濟功能所取代。17世紀古巴島的養牛業、蔗糖業、煙草種植業發達。由於西班牙對這些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特立尼達逐漸繁榮起來。18世紀末在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建立起了制糖工業,開辦了56個砂糖工場,1.2萬名黑奴在這裏勞動。很多黑奴是從西非販運來的,被迫在這裏從事十分繁重的勞動。19世紀在特立尼達出現了大型建築,如布魯內特宮和坎泰諾宮。這時建築的繁榮受益於不斷增長的蔗糖貿易。至此,特立尼達達到了它繁榮的頂點,並成為這個國家的第三大城市。到這時,18世紀制定的城市規劃終於呈現出今天的面貌。

特立尼達傳統的家庭建築以低矮的房子為其特色

城市的規劃是從最高點的普拉薩•梅厄向下發展,包括一些狹窄筆直的街道。從廣場向四周輻射出交通幹道,一些幹道還延伸出了城市。通常以不同的角度相交的那些街道形成了不規則的柵欄。

構造普拉薩•梅厄的大的建築包括一座宮殿、一座教堂和一座修道院。早期殖民地的住所、教堂和修道院構成了這一城市的布局。傳統的家庭建築以低矮的房子為其特色,狹窄的石子路旁是裝飾著斑駁多彩瓷磚的矮房。大街上那些兩層建築,多是莊園主的居所。

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

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是位於古巴特立尼達外部12千米處的一片山谷的總稱,包括聖路易、聖羅莎和邁耶。因為曾經作為一個制糖業中心,又被稱作糖谷。1988年,山谷和鄰近的特立尼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登入名稱為特立尼達和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

這一片山谷在18世紀到19世紀早期是一個制糖業中心,在古巴工業達到頂峰時,50多個甘蔗糖廠和遍及山谷的甘蔗種植園在這一地區經營,僱用工人超過30,000余人。總面積270平方公裏,曾經共有超過70個制糖廠。

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是位於古巴特立尼達外部12千米處的一片山谷的總稱

在西班牙定居者1512年帶著甘蔗莖最早到達古巴的時候,糖業生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並在特立尼達及周邊地區開展商品貿易。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醣類成為該地的主要產業,該地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醣類生產商之一。氣候和土壤均適合甘蔗種植,位於港口附近和內陸交通的便利促進了糖的出口。為了防止糖在運輸途中遺失,該地於19世紀80年代後期修建了一條鐵路專用線,該線終點設在洛斯因赫尼奧斯山谷,連線了山谷、泰利尼達和距離特立尼達6km的海邊港口卡西爾達。

山谷由幾條河流提供水源,包括安格巴馬河、基利克斯河、德拉河和圖牙巴河。古巴人被為奴隸對待,為西班牙種植園主在甘蔗田和工廠裏工作。

這一片山谷在18世紀到19世紀早期是一個制糖業中心

如今,雖然大部份的制糖作坊已經被毀壞,但部份保存下來的建築仍有完整的結構,例如格拉青南格,那裏的種植園的房子就還大體上存在。番茉莉•伊斯那卡的遺存中保留著一個塔,曾經供奴隸居住的房子仍然存在。現已改建為餐廳的房子和伊斯那卡塔得到了很好的維護。45米的伊斯那卡塔建於1816年,由當時土地的擁有者組織修建。據專家介紹,曾在塔頂上掛著鈴鐺,它是宣布奴隸一天工作開始與結束的訊號,同時也作為在早上、中午和下午為聖母禱告的訊號。它也用於火災發生或奴隸逃逸事件的報警。該塔的高度和壯麗顯示伊斯那卡在制糖工業和當地社會的地位之高,在當時,這是古巴最高的建築物。伊斯那卡塔證明該地區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物質文化的繁榮,這一觀點已經被該地區公認。現在,鈴鐺安置在塔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