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紅塵裏的一方凈土

2024-06-02旅遊

作者:段金泉

從瓊島飛赴蓉城,我前往的第一站便是杜甫草堂。

最美人間四月天,蓉城及周邊可供賞玩的景點很多,但我依舊惦記著浣花溪畔的那幾間茅草小屋,以及留存在那裏的千年史詩沈澱,還有屬於詩聖的那片絢爛天空。

地處鬧市紅塵之中,杜甫草堂卻猶如一處寂靜的世外桃源,成為眾多朝拜者心中的詩和遠方。步入景區,沿著當年詩聖的足跡一路追尋,似有久別重逢般的感覺。以山水為背景的三個園區,既有碑亭祠堂的莊重與肅穆,又有江南園林的婉約和靈動。園內有蒼翠的松柏,有茂密的竹林,有怡然的花草,有幽僻的石徑、有幽深的碧池,有流淌的溪水,幾間茅草小屋,掩映在田園風光般的詩意裏,清幽而雅致。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在燦若星河的唐代詩人中,李白與杜甫,代表了當時詩歌的兩大流派。相較於李白詩歌雄奇豪放、清新俊逸的浪漫主義理想,我更喜歡杜甫詩歌沈郁頓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情懷。

杜甫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命官,家庭條件優越。用現在的標準來看,絕對是個衣食無憂的「官二代」。他七歲能寫詩,年輕時漫遊大半個中國,過得瀟灑自在。但是,他兩次科考都沒考上,仕途之路並不順利。進入中年後,迎接他的幾乎都是黴運。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司功參軍。這年冬天,他回家探親,還沒進門就聽見一家人驚天動地的哭聲,原來是自己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杜甫回憶十年長安生活,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長安難安,杜甫便帶著家人翻越隴山,在秋風蕭瑟時來到秦州(今甘肅天水)投靠親友,希望在秦州可以建一個草堂,過上安穩的日子。但他的這一願望,僅僅過了三個月就化為泡影。這時,他接到同谷縣(今甘肅成縣)縣宰的來信,邀請他到同谷去,結果卻淪落到在山間撿拾橡栗、挖掘黃獨塊莖充饑的地步,全家生活幾瀕絕境。

走投無路之時,杜甫攜家帶口,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由隴入蜀。幾經波折,幾經輾轉,歷盡千辛,來到成都。

這一年是公元759年,杜甫時年48歲。

杜甫到成都後,得到劍南節度使嚴武和詩人高適的周濟和幫助。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和嚴武的父親嚴挺之,曾同朝為官,杜甫和嚴武從小就認識,算是世交。嚴武幫他在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幾間茅草屋,還向朝廷推薦他當上檢校工部員外郎,全家人總算暫時安頓下來。平時,嚴武常給他送些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用品,詩人高適也常從郫縣給他送竹筒酒等。杜甫在村裏還有一些酒友,與從茅屋路過的人,隔著籬笆也要對飲兩杯。

園內最令人註目的茅屋故居,是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修葺擴建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故居建有客廳、書房、臥房、廚房等,看上去十分簡陋。在這間茅屋裏,杜甫寫下了許多傳世名篇,如千百年來為人們廣泛傳誦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個在自己的茅屋即將為秋風所破,雨中「床頭屋漏無幹處」的窮困潦倒之人,還牽掛著那些流離失所的貧苦百姓,祈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至純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間大愛,彰顯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走出茅屋,有一條連線草堂的紅墻夾道小徑,挺拔的竹子與深紅色的墻壁相映成趣,有許多迎風搖曳的似錦繁花,它們擺動的模樣,像人們在跳紅綢舞,為草堂內的景色平添了幾分清雅和風致。花徑門楹兩旁,有郭沫若先生撰書的對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裏春」,為花徑註入了濃濃的詩意。花徑的盡頭是「草堂影壁」,有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如今,作為草堂的標誌之一,遊人多在這裏拍照留念。

草堂的中心位置是詩史堂,也是草堂舊址的主體建築。透過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杜甫被後世稱為詩聖,其詩歌作品被稱為「詩史」,建築因此名為「詩史堂」,主體建築為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建。匾額「詩史堂」三個字遒勁有力,由曾是清代翰林的邵漳補所書。詩史堂正中,塑有一尊古銅色的杜甫立像;東西兩側,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杜甫和李白的塑像。李杜二人年齡相差十多歲,詩歌創作風格不同,但這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真摯友誼。

詩史堂裏,有朱徳元帥「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的對聯;還有陳毅「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以及郭沫若「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詩句,表達了對杜甫憂國憂民情懷的敬意。

杜甫在成都的四年,是他一生中比較安定的一段時間,也是詩歌高產時期。他在這裏共創作了240多首詩詞,比如編入中學教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這期間,杜甫曾兩度離開過成都。第一次是因嚴武受朝廷嘉賞,離開成都到長安,杜甫便攜家帶口到中江、閬中等地,嚴武回成都後,把他請回。杜甫最終離開,是嚴武英年早逝。當時他早已辭去工部職務,沒有了薪水,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朋友接濟。嚴武離世後,斷了他的生活來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詩人離開成都之前的真實寫照。

公元765年,杜甫攜家人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漂泊於荊、湘,以舟為家。公元770年,杜甫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一生漂泊,晚景悲涼,關於他的死因,坊間還有賜死、餓死、淹死之說,究竟是怎麽死的,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破敗,直至唐末詩人韋莊尋得,在舊址之上重修草堂,此後歷代均進行了修葺擴建。時至今日,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新中國成立後,又並入了梅園、草堂寺建築群,於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