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隨納西族成長的麗江古城

2023-12-06旅遊

麗江市, 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連線的位置,橫斷山脈三江並流區域,北邊挨著藏族自治區,南邊有大理白族自治州與其相鄰,西部靠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邊又和四川的涼山彜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 麗江在其中,可以說是占據著絕對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

(圖片為個人拍攝)

麗江古城, 它的位置在麗江壩子中部,海拔有2400多米,總面積大概3.8平方公裏 。這些居民中有大概30%仍然在靠皮毛皮革,紡織、釀造等傳統手工業為生。 麗江古城的別名是稱大研古鎮。納西名稱則稱為「鞏本芝」,「芝」為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經是倉廩集散之地,也是歷史上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得中轉站以及驛站。 其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雖然僅有10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和其他歷史名城相比年代較短,但是因為其有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和具有歷史年代感的古城的壯闊而別具一格。 到現在為止,古城的建築風格仍與明清時期的保持一致, 在其輪廓、造型以及結構方面,既有古代中原建築的特點,又融合了白族居民的建築風格,最終形成了納西獨具特色的建築群。在距離麗江古城不足十公裏的漾弓江木家橋這裏,考古學家在這裏發現了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被稱為「麗江人」遺址。

(圖片為個人拍攝)

麗江古城的街道如蛛網密布,並以四方街為中心點向四方輻射。 古城靠著獅子山、西北以及東北依象山和金虹山為屏障,整體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屏風。讓玉龍雪山的寒風不能再直接吹至此地,最終形成了一個四季如春的小環境。一川相連,來自清溪、黑龍潭的清流到城北入口處分為三河進城,三河又分出眾多支渠穿梭街巷,獲得了「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的美稱,在城內又分成了無數支流,穿街繞巷,入墻過屋, 形成了「家家泉水、處處垂柳「的高原水鄉風貌; 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顯現「曲、幽、窄、達」的風格,並 以紅色角礫巖鋪成,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有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 建築物錯落有致,瓦屋鱗次櫛比,與四周青山相依相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城民居房屋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照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氣。 民居一般為兩層, 青瓦白墻、突出的飛檐和彩繪的門窗,庭院多種花植樹,極富情趣。納西族的傳統民居是用去皮圓木一層層疊積構築起來的,如果去除屋頂,從上往下看,整座房屋結構如同一個「井」字,因此被稱為井幹式民居,也有人稱之為木楞房或者垛木房。這種古老的傳統民居在今天的麗江古城就不太容易看到了,原來城裏人有錢了,從明朝以來就陸續請漢族工匠建造新房屋。這些工匠雖然帶來了中原地區的住宅形式,但是因為當地人與藏、白族間的友好交往,不免也受其影響,因而這裏的民居建築呈現三族一體的特殊風格。 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寬敞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活動及待客的主要場所, 故納西族有「喜余漫齋余」的俗語,意思為走廊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生活空間。納西人如此看重走廊,是因為納西族房間走廊與院內花木融為一體,家人每天在走廊裏聚會、吃飯、待客,冬天曬太陽、夏日納涼、一年四季看庭前花開花落。走廊成為納西族最能體現親近大自然的場所。另外這 些房屋都是木結構,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采光、裝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樸的創造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城素有保護河水清潔的優良傳統, 一是每天日出之前以及日落之後,嚴禁在古城河水裏洗任何東西,因為這個時間段是居民在河裏挑飲用水的時間,每天清晨或者晚上睡覺前,大部份古城的居民都要來河邊挑水作為家中的飲用水,這個時候的河水十分幹凈,完全可飲用,古城居民將其稱之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襲。二是每天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左右、下午四點到黃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裏洗菜等食品的時間。三是每天的中午十二點至下午四點為洗滌衣物的時間,但在河邊洗衣服時不能把臟水直接排入河內,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裏洗一洗,將頭道臟水倒在河邊的空地之後,才把衣物拿到河水裏漂洗。此外,古城內三眼井的使用,同樣有一套約定的習俗,三眼順著泉水源頭依次分為飲水專用井、洗菜等的專用井、洗衣物等的專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內河道、水井的保護與使用方法,古城居民從小便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自覺遵守,防止水資源受到人為的汙染,始終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潔。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古城社會仍堅守著對古城河道水井的保護使用傳統,大部份古城居民每天飲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裏的河水,這一習慣一直到古城內引來自來水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獅子山,因山體宛如一頭睡臥的獅子而得名, 古城的建築群就依山隨勢環繞在獅子山腳下。 獅子山 在明清木土司時期即為木府的後花園。獅子山的山頂有一座 萬古樓 ,是位於麗江古城 獅子山 上的制高點。登上萬古樓,便可北眺神奇美麗的 玉龍雪山 ,東觀小橋流水人家的 麗江古城 ,西瞰多姿多彩的麗江新城,南望如詩如畫的田園村落。南面遠處還有像支巨筆的「 文筆峰 」,旁邊又有可放「文筆」的筆架山,山腳恰好有一個醮墨的「文筆海」,與形似硯台的 大研古城 ,一同書寫 麗江 的大好風光。繞過平台,順石階而下可以直接到達木府,順石階而上則能去萬古樓。

走進古城,首先看到的是兩座水車, 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 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核心區域,也是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交通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據說是明朝時期木氏土司按其印璽的形狀而建成的。這裏有許多小吃攤位、商店以及酒吧,是休閑購物和品嘗當地美食的熱門去處。四方街短短窄窄的街道兩側有數十家小餐館,每家餐館都有雲南特有的米線,且種類繁多,因此這條街也叫「麗江米線街」。

(圖片來源於網絡)

黑龍潭, 位於 雲南省麗江 的黑龍潭又名 玉泉公園 ,位於城北 象山 腳下,海拔2500米,從 麗江古城四方街 沿經緯縱橫的玉河溯流而上,約行一公裏有一處晶瑩清澈的泉潭,即為中外聞名的黑龍潭。從古城北門入口大水車沿著河水逆水而行,步行 10 分鐘就能夠到達。

(黑龍潭,圖片來源於網絡)

七一街有各種麗江特色以及中國其他地方的小吃。 上有一座城門,叫做官門口,在古代這座城門是麗江古城裏窮人和富貴人家的分界線,住在裏面的都是達官貴人,外面的則都是普通百姓。以前官門口下面的路也很有特色,一共有三條豎著的石板路,兩側是百姓走的路,而中間的是做官的人走的路。當然到了今天,這些功能早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漢唐以來, 來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著橫斷山脈南下,逐漸進入麗江並與當地土著融合, 麗江逐漸發展成為納西族聚居的中心區域。在晚唐時期, 納西族就創造了神奇古老的 東巴文化, 並用它編寫成各類典籍,稱為「東巴經」,至今仍有數萬冊留傳於國內外。 宋朝時期, 為大理善巨郡地,並開始建城, 南宋末年麗江木氏土司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到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邑,因木氏先祖屬於古代納西族束、葉、梅、禾四大支系的’葉」一文,所以將新城取名為「大葉場」。

大約從宋朝開始,茶成了藏族生活的必需品, 由於藏區不產茶葉,而川、滇產茶,常年的茶葉販運就成了川、滇、藏之間重要的貿易活動。 茶馬古道是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國際商貿通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 麗江處於滇、藏、川三省區交界之地。南方來的馬幫不適應西北的幹燥寒冷和高海拔,在此卻步;西北來的馬幫不適應南方的高溫多雨,也在這裏停留了下來。然後,南來北往的貨品在此中轉,轉由麗江的馬幫運輸進藏或南下。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麗江古城成為了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南來北往的貨品在麗江古城集散,而生活在這裏的納西族,在茶馬古道伊始、發展、衰落,整個過程中都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麗江馬幫聲勢浩大,坊間有傳,尾騾還在黃山鎮,頭馬已經到了四方街。意思是最後一匹馱馬還在玉龍縣的黃山鎮,馬幫頭騾已經到了三公裏之外的古城四方街。 宋元以降,麗江古城成為了茶馬古道的重鎮與商品集散地,納西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度成為滇川藏交界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區域,為促進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的交流,推動滇川藏「大香格裏拉」區域經濟文化的開發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茶馬古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元朝時期,開了掛的忽必烈決定征討大理國。麥良果斷做了一個決定:歸降! 納西人送厚禮,出兵力,給建議,配合蒙古人搞定大理國,占領雲南。 麥良降後,忽必烈封他做「茶罕章管民官」,子孫世襲。 到1276年,元朝政權設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正式啟用「麗江」二字,直至今日。對此,當朝有地理誌和名間流傳, 都說「麗江」來自於金沙江的別名。 金沙江作為長江的支流,最早因發源於 青藏高原 犁牛山下,被稱為「犁水」,後因「犁」與「麗」古音相近,金沙江又被稱為「麗水」,因江得名。

歸降之後一心一意謀發展,在麥良和他的兒子阿良阿胡、孫子阿胡阿烈、曾孫子阿烈阿甲的治理下,納西人的工商業、手工藝、文化與藝術都得以進步。 這裏可以發現,當時納西人沒有姓,所謂姓氏使用老爸的名字,再把自己的名字傳給兒子當姓氏,生生不息。同時,由於全國政治大局的變化,納西人從遊牧與征戰的民族變為完全定居的農耕民族, 麗江原政治中心白沙街逐漸失去了原來的價值,他們開始對麗江壩子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在通安州內加修了社倉等設施,使「鞏本」到元朝後期已初具城鎮規模。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朱元璋立明後,對雲南招降13年連連挫敗。1381年,他派傅友德攜沐英和藍玉,率30萬大軍南下。經曲靖城北的白石江戰役,管雲南的元梁王敗北,逃往昆明,明軍追過去,把他逼得投滇池自殺了。明軍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徹底搞定雲南,其中最難的大仗又是頑強的大理段氏打下來的。 麗江土司阿得表示不願意追隨梁王,第一個歸順明朝,並為朱元璋帶路。這讓朱元璋很是開心。並將自己的「朱」姓去掉一撇一橫,賜阿裏阿得「木」姓,這也是納西人的第一個漢姓, 麗江古城也因為這個姓氏而不設城墻,因為「木「字加口就會成為困字之故,這樣就不會興旺發達。 納西族的傳統大姓是「和」姓, 這個姓和漢族的「和」姓不是一回事,有一種說法講這是木氏姓木之後,從木字上添幾筆,表示帶著草帽背著籮筐幹活的人,給了平民。

明朝在此設立麗江軍民府,朱元璋並封麗江土司為世襲麗江土知府,直至雍正年間。 此後,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古城貿易集市和街道建設不斷擴大,並且具有相當的規模。 木氏土司也在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下,不斷以維護國家團結統一為己任, 領導納西人興建水利,開采礦產,推廣中原文化,重視教育、經濟和軍事力量。 明末,麗江已經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木氏土司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木府也是麗江古城內最大的古代民居建築群。 它也是麗江古城文化的「大觀園」,木府坐西朝東,府內玉溝縱橫, 活水長流的布局,則又見 納西族傳統文化之精神。而整個建築 雕梁畫棟、飛檐鬥拱和彩繪門窗等充滿了納西族傳統的建築特色。它是仿北京紫禁城而建,故有「北有故宮,南有木府」之稱。 1998年木府重建後改為了古城博物院。 木府占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木府,圖片來源於網絡)

明崇禎十二年,徐霞客順著長江探源,來到了麗江。 麗江木氏土司木增以最高禮節迎接徐霞客,他們以文化為緣,促膝長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後來徐霞客患了腿疾,不想客死他鄉,土司木增就派人走了三個月將徐霞客送回了江蘇老家,後徐霞客病死家中,所以雲南是徐霞客遊玩的最後一站。徐霞客在遊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 徐霞客家鄉江陰獻給麗江的徐霞客與木增雕塑,如今矗立在麗江古城木府外面。

在清朝,麗江古城經歷了一個黃金時期,成為滇西文化和商貿中心,吸引了大批商人、學者、藝術家和遊客前來觀光和交流。 清雍正二年,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馝到任後,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並環繞這些官府建築群修築城墻。 麗江古城特別重視漢文化教育, 特別是清朝改土歸流之後,納西族居民中出現了眾多舉人、進士,為推動當地民眾進一步學習漢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麗江古城,最著名的當屬麗江三寶:東巴文字、納西古樂和白沙壁畫。東巴文字 前邊已經講過。 廣泛流傳在納西族民間的納西古樂, 典雅、清純、空靈,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它由白沙細樂和麗江洞經音樂兩部份組成,白沙細樂 的納西語叫「佰石細裏」,為納西先民憑吊戰爭中亡靈的「安魂曲」,曲調幽遠深沈,憂傷繾綣,如泣如訴。白沙細樂相傳是「元人遺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為感謝納西族的幫助而把隨軍的一半樂師留在了麗江,故又稱「別時謝禮」。 麗江洞經音樂 為中原傳入的道教音樂,它的珍貴在於保存了在中原早已失傳的一些唐宋以來的辭、曲的音樂。如今,納西古樂不僅天天在古城演出,還經常走出國門,出訪歐美各國,被國內外眾多學者和聽眾譽為「和平之音」「音樂活化石」。 麗江壁畫 原有200多幅,現僅存50余幅於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和束河的大覺宮之中。麗江壁畫從內容到形式堪稱漢、藏、納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結晶,在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

納西先人自古以來陸陸續續建立了100多座寺廟。福國寺 始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原為木氏家廟,名「安樂寺」,又名「解脫林」,明熹宗賜名「福國寺」。清康熙十八年改為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為麗江最早的喇嘛寺。現大寺已毀,其余五鳳樓及解脫林門樓遷至黑龍潭公園。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五鳳樓原名「法雲閣」,是福國寺的藏經樓, 因為從任何角度望去都有五個檐角,似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所以俗稱五鳳樓。 樓內的天花板上還繪有多種精美的圖案。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 此樓為三層木構塔式建築,三疊八角,共有24個飛檐,高達20米,氣勢十分雄偉。樓基方正,結構對稱,造型特殊。三層空間由下而上漸收,鬥拱形式各異,體現出強烈的節奏感。檐角組成上翹曲線,使龐大沈重的樓頂顯示出輕快的飛動感。這裏不論是道觀、書院抑或是街道、水系、橋梁等等,無不體現和包含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麗江古城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成了中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隨著麗江古城旅遊業的開發與發展,歷史上以經營茶葉、皮毛、藥材等土特產為主的麗江古城,又華麗轉身成為以經營旅遊文化產品為主的5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

文墨ABC.【麗江古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之旅】.自媒體

說雲南.【中國的世界遺產:麗江古城】.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