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廣東有了「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首次入選

2024-05-11旅遊

近日,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確定並公布新一輪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榜上有名,為華南地區唯一一家入選的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的成功入選,標誌著廣東從此擁有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由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共同認定,中央和地方聯合共建的彰顯中華文明、代表中國特色、引領行業發展的地方所屬重點博物館。新一輪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共有15家,包括首都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山東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湖南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是新入選的四家之一。

廣東省博物館鳥瞰圖

廣東省博物館於1959年正式開放,建築面積7.7萬平方米,現有藏品32萬余件(套),年均接待觀眾超過400萬人次。近年來,廣東省博物館植根嶺南,輻射大灣區,面向全世界,以「五個粵博」發展新理念賦能,藏品建設、陳列展覽、公眾教育、學術研究、數碼化建設和傳播等多方面齊頭並進,打造出一個呈現、服務、闡釋、拓展的,全方位地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立體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擁有品類齊全、特色鮮明的藏品體系,已成為全國藏品體系最完整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藏品包括歷史、自然、藝術、革命文物四大類,陶瓷、書畫收藏名列國內博物館前茅,「海絲」文物、「南澳I號」等海洋出水文物等盡顯南方海交歷史特色。出水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建立國內最早的專業化海洋出水文物保護實驗室,承擔「南海Ι號」「南澳Ι號」等國家重大水下考古發掘專案的出水文物保護工作,在海洋出水文物保護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同步推進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新中心建設並落成開放,打造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最先進的文物總醫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物保護利用。

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揭牌

廣東省博物館重視展覽陳列展示,國內首倡和推行展覽專案策展人制度,組建展覽人才庫,打造出涵蓋9大主題展覽資源庫,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連續11年獲得中國博物館界最高榮譽「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相關獎項的博物館。同時,廣東省流動博物館依托巡回展覽,實作文化資源跨域流動。每年在全國舉辦各類展覽200多場,總惠及觀眾近4000萬人次,為全國流動博物館公眾服務提供可參考、推廣的範本。展覽除了在中國展示以外,還先後送至德國、荷蘭、南韓等地。

廣東省流動博物館成員分布圖

廣東省博物館以「學術粵博」為核心,依托學術平台建設,打造區域學術大館,先後創辦【文博學刊】【藝術與民俗】兩大學術交流平台,成為了全國唯一擁有兩本高水平學術期刊的省級博物館。其中,【文博學刊】更是進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體系。設立「影像人類學研究中心」「海洋出水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外銷藝術品研究中心」「廣東省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四大中心,啟動「學術+」戰略,建成華南文博機構首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多重學術平台的建設夯實了博物館的學術基礎,完成首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結項工作,成功舉辦中國博物館學界最高級別的學術會議——首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廣東省博物館建立起全齡覆蓋、寓教於樂的教育服務體系,年活動場次、參與人數和策劃實施水平居於國內第一梯隊,系列教育和誌願專案屢次斬獲國家級大獎。多年來,面向全省乃至全國開展相關公共文化和教育活動,構建「以人為中心」的全年齡段觀眾教育體系,在公共教育中打造終身學習社會平台。

在傳播方面,廣東省博物館是國家智慧博物館建設三大試點之一,為業界提供了智慧博物館建設的「粵博模式」。組建廣東省文化和旅遊數實融合創新實驗室,透過數碼化手段賦予文物新生。大力發展雲展覽、雲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線上下最佳化升級陳列展示之余,線上發揮「一網」「兩微」「三影片」新媒體作用,借助灣區優勢的電視、報刊、廣播傳統媒體平台,建設廣東省博物館傳播矩陣,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的傳播陣地,以虛擬展廳、直播、短影片、微記錄等多種形式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眾多具有嶺南特色的文物透過數碼化手段走進公眾視野,長期居公眾關註焦點,成為文博行業「頂流館」之一。

「博物館裏的城市記憶」微紀錄片系列

下一步,廣東省博物館將依托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優勢,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力爭成為弘揚傳承中華文明的標識性視窗、國內博物館領域的引領型力量、世界文明交流對話的開放性平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蔔松竹 通訊員:粵博宣

圖/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