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樂山大佛何止看大佛,還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024-04-21旅遊

樂山市,古稱嘉州。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斷斷續續開鑿約九十年。

觀賞樂山大佛的最佳處,是乘遊船自岷江上靠近大佛。

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護法天王像。

樂山大佛,頭高約15米、寬10米,發髻1051個,耳長7米,神情肅穆、大氣磅礴。

樂山的紅砂巖質地疏松、容易風化,比花崗巖質地軟,適宜雕塑。

大佛一側有一條忽隱忽現的古棧道,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禮佛山道,曲折九轉、直下到江面。

烏尤山山門牌坊,清末書法家趙熙題匾額「壘坻」,並題楹聯:江神上古雷搥廟,海穴通潮玉女房。壘坻,即離堆;烏尤離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淩雲、烏尤、馬鞍三山並立江畔,統稱青衣山;青衣山地處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匯流處,沫水自西而來,直拍東岸青衣山。

烏尤山原與淩雲山連在一起,為了分洪,漢代李冰在兩山連線處開鑿溢洪道,引部份江水繞烏尤山而下,再匯入岷江。烏尤山遂成為水中孤島,也就是「離堆」。

烏尤山四面環水,山上林木茂盛。清代詩人張船山題詩:

淩雲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諼抱郭流。

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

烏尤寺,位於烏尤山上,建立於唐,北宋時改稱「烏尤寺」。樓台殿宇、綠瓦紅墻掩映於山林中。

爾雅台,臨江絕壁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徑5米,為明嘉靖樂山人彭汝實所書。

淩雲寺,位於淩雲山上,建立於唐初高祖李淵武德年間(618—626),毀於元順帝時戰亂;明代重建,又毀於明末兵禍。現存淩雲寺,重建於清康熙六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組成。

寺門(天王殿)匾額「淩雲寺」三字,為清末書法家趙熙所題。「淩」字多加了一點,用「淩」字代表著三江水匯流。古人造字率性而為。

大雄寶殿,明代建築。

藏經樓,建於1930年。樓下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師、章仇兼瓊、韋臯的全身像。

海師洞,依淩雲山山崖鑿壁而成,原為東漢時期的崖墓,洞深十余米。

相傳唐代高僧海通就在這裏主持開鑿樂山大佛。洞額「海師洞」三字,是清代四川按察使顧光旭手書,並撰有【淩雲山海師洞記】。

海通禪師的雕像立於洞口。

海通當年結茅於淩雲山,由於時常目睹岷三江匯聚淩雲山下發生船翻人亡悲劇,便決心臨崖開鑿彌勒佛大像,鎮水勢、平浪濤。海通四處化緣籌得修建大佛的資金,開鑿之日,人們歡呼奔走相告。誰知有一位地方官吏趁機刁難,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方可開工。海通禪師嚴辭拒絕,留下「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八字。

靈寶塔,位於淩雲山九峰之一的靈寶山巔,始建於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塔為正方形十三級磚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兜率宮,造於明代。兜率是梵音音譯,意「知足」、「喜足」。

據傳五代時僧人契此,體型肥胖,常掛一口袋行乞。出語無常,能預示兇吉。坐化時念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後人尊之為「彌勒」和尚。

龍湫虎穴,唐代以來淩雲山一處勝景。古代淩雲山森林茂密,有白虎出沒;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有青龍騰躍。

相傳,白虎和青龍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門,化為石龍、玉虎,共為大佛之護法神。唐朝著名詩人嘉州刺史岑參題詩贊之:「回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

淩雲山山崖之間,有許多名人書法摩崖石刻。

蘇軾題「佛」字,字型蒼勁有力,極具視覺沖擊力。

「回頭是岸」,轉身便是岷江東岸。

題小詩一首【樂山大佛】:

坐看足前起浪花,三江匯聚水拍崖。

淩雲山上摩崖字,世勢無常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