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北京,讓人目不暇接,不知從何說起

2024-05-06旅遊

北京天安門

有人說,即便在北京住上一輩子,也讀不完它的歷史遺跡;

有人說,整個北京就是一個巨大的民俗博物館,根本逛不完;

當走進北京,久遠深厚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多彩斑斕的民俗,都會撲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不知從何說起。

這次五一長假,我們一家三口開啟北京之旅。

從首都機場進北京城,換乘地鐵環線2號線時,站名 引起了我的註意,都是各種「門」。

途徑站點有西直門、阜成門、復興門、宣武門、和平門、前門、崇文門、建國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最後回到西直門。

成都也有「門」的說法。印象中只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並傳著一句話,「東窮、西貴、南富、北亂」,道出了成都各方位的特點,這暗示著我,北京的「門」也許是解開這座城市的一把鑰匙。

北京地鐵2號線站點的這些「門」不太熟悉,但天安門無人不知。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是幾乎每個新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歌曲。

那我們就從天安門說起吧。

01

北京的門——從天安門說起

遊覽的第一站,我們選擇了天安門。

我知道北京眾多的「門」中,天安門是最重要的一道,但為什麽重要,卻說不出一二。

當我站在天安門城樓下,會不由自主會想起一張畫面,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以至於20世紀許多重大的政治事件,也都是在天安門前的廣場上演出的。

往前追溯,揭開了中國新文化第一頁的「五四運動」,就是在天安門廣場上爆發的。

天安門在每一個熱愛祖國、尊重歷史的中國人心目中,不可能不重要。

再往前追溯,現在的北京城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的面貌,由京、皇、宮三層組成。最裏圈是「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中間一圈是皇城,最外圈是京城。

這三圈城由一條十八裏長的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天安門恰恰在這條中軸線的正中,是京、皇、宮三城中間那個城——皇城的正門。其地位之重要毋庸置疑。

如果以後有人再問我,天安門為什麽重要,這就是答案。

說完天安門,我們再介紹一下其他的門。

最裏圈的紫禁城(故宮),開有四門,即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中間一圈皇城,也開有四門,即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外圍京城,分內外兩城。

內城開有九門,正陽門(大前門)、崇文門、宣武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

外城開有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各城門示意圖

總結起來,老北京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宮城四門

正如唐朝詩人駱賓王所言,「山河千裏國,城闕九重門」

沒有門是不能稱為城的,歷朝歷代都如此。

唐代長安和北京一樣,宋都開封城也開有十三座城門,七個水門,共二十座門。

小到一座縣城,都必須有門,我生活的理縣一個高原小城,化外之地,也有一個城門。

門越多,城越大,北京的門之多,那肯定是一座大城。

了解了北京的門,對這座城就有了初步了解。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各個門的寓意。

正陽門是僅供皇帝出入的正門。

正陽門的東西兩面,是崇文門和宣武門,又叫「哈達門」和「順治門」,也叫「景門」(光明昌盛之門)和「死門」(枯竭不祥之門)。景門人人可過,死門則多半走送葬的隊伍。

北面兩門是德勝門和安定門,又叫「修門」(高尚之門)和「生門」(豐裕之門)。皇帝每年一次從生門出城,到地壇祈禱豐年,也祈禱王朝政權穩定、國泰民安,所以叫「安定門」。而凱旋的軍隊則要從修門班師回城,以宣示皇帝的聖德終於戰勝了敵人,所以叫「德勝門」。

東邊兩門是東直門和朝陽門(齊化門),又叫「商門」(交易之門)和「杜門」(休憩之門)。

西邊兩門是西直門和阜成門(平則門),又叫「開門」和「驚門」,前者意味著「曉諭之門」,後者的得名據說是因為附近居民常被皇帝詔令驚擾之故。

02

來國博看中國

來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必達之地。想進博物館並不容易。

中國國家博物館

聽過一個段子,四個外星人被空投到中國,第一個來到北京,居委會大媽馬上打電話:「公安同誌啊,我們這有特務。」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國家安全壓倒一切。國博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裏面的文物都是國寶級的。周圍布置了非常多的警力,各種柵欄裏三層外三層,地下通道設有衛兵巡視,進博物館前還需要過兩次安檢。

看著國博就在眼前,預計最多幾分鐘就能到達,實際足足用了一個小時,不折不扣的「望山跑死馬」。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瞬間被它的「大」震撼了。

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2.5米,擡頭望一下大廳的穹頂,帽子會掉地上。

除空間大之外,藏品的時間跨度之大,文物品類之多。

從遠古時代的石器、陶器,到夏商周的青銅器、玉器,再到秦漢的陶俑、石刻,唐宋的書畫、瓷器,元明清的宮廷珍寶,無所不有,讓人瞠目結舌。

國博裏的部份展品

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置身於一個匯聚了五千年文明的寶庫之中。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莊嚴而不失現代感,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

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靜靜地躺在展櫃中,訴說著各自的故事。

在每一件文物前駐足的人們,試圖透過它們去觸摸那個遙遠而又熟悉的時代。

每一件展品都代表著一個時代,訴說著一段歷史。在這裏,你可以親眼目睹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感受到時間的沈澱和歷史的厚重。

除了空間大,時間跨度大之外,涉及的範圍之大,這裏還收藏了來自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文物,還有江浙良渚文化的文物,齊魯,湘楚,雲貴……等等不一而足,令人驚訝的是這裏還設有敦煌石窟體驗館

總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品覆蓋範圍之廣,不僅體現在地域的廣闊上,更體現在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上。這裏不僅是一個展示文物的場所,更是一個讓我們了解中華文明、感受藝術魅力的殿堂。

讓人嘆為觀止!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北京這座城市的特點——有容乃大。

在【說文解字】中對城的解釋是:城以盛民也。城是「盛民」的容器,突出了它容量上的特征。作為中國的首都城市,北京的特點是相容並包。

北京從來就是漢胡雜糅、五方雜處的地方。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漢滿蒙回藏、儒道釋景(基督教)回(伊斯蘭教),各路人馬都在這裏出入、匯集、發展,各種文化都在這裏交流、碰撞、融合。

北京是全中國人表演交往的舞台和場所,它像一個開明的君主或寬和的老人,以一種無所不包和見慣不怪的從容、淡泊、寬舒和自信,集天下之大成而蔚為壯觀。

國博像北京這座城市兼收並蓄,裝下了全國的文明,想不大都難。

下次向朋友介紹國博,可以響亮地說,來國博看中國。

03

紫禁城——牢籠般的存在

以前來北京,都沒有機會進故宮,留下遺憾。這次北京行,終於得以實作。

我們說的故宮就是紫禁城,也就是京、皇、宮三層的最裏圈「宮」。

最初,我對紫禁城的了解源於影視劇【還珠格格】,這是一座皇家宮殿,裏面也會有是是非非。

趙薇飾演的還珠格格代表鄉野,我行我素,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陰差陽錯進了紫禁城,過著養尊處優的皇家生活,雖衣食無憂,但紫禁城的高墻對她是桎梏般的存在。

相反,從小在宮廷長大,陪在老佛爺身邊的晴格格,訓練有素,各種禮法了然於胸,與還珠格格形成鮮明對比。

影視劇雖是虛構,但也可以窺見紫禁城裏的皇家生活。

換個視角,從建築物秩序的角度來看,它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建築教科書。

首先,說說故宮的布局。它嚴格遵循了古代中國「中軸對稱」的原則,就像一把開啟的扇子,中軸線就是扇子的骨架,兩邊的建築就像扇面上的畫,左右對稱,非常和諧。這種布局不僅顯得莊重威嚴,還體現了古代皇權的至高無上。

再來看看故宮的建築群,由成千上萬的建築組成的,每一個建築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嚴密的秩序和等級。就說太和殿吧,是故宮的中心建築,地位最高,代表著皇權的中心。它的台基最高,屋頂最華麗,裝飾也最精美。而其他的建築,則按照它們的功能和地位,依次排列在太和殿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故宮太和殿

這種建築群的組織方式,就像古代朝廷的官僚體系一樣,等級森嚴,秩序井然。每一個建築都代表著一種身份和地位,就像朝廷中的官員一樣,各有其職,各有其位。這種秩序和等級,不僅體現在建築的大小和裝飾上,還體現在建築的位置和布局上。

皇帝的登基、早朝、經筵,皇帝的坐姿、站態,皇帝的行走路線,統統是被紫禁城空間嚴格限定了的。對臣子與奴仆的限定就更不必說了。可以說,紫禁城影像是使皇帝成為皇帝、奴才成為奴才、臣民成為臣民的堅固牢籠。

古老文化、政治體制、社會結構、禮制理念左右了建築的布局和組織方式。

作為現代人,參觀故宮,更多的角度是從審美意趣入手,但它始終是在帝制、宗法、禮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其實它更像是傳統禮制禮教的格式化的影像符號。

參觀完故宮,我的感受和還珠格格一樣,看到的是被嚴格規定的秩序。

故宮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物化表現。

但值得稱贊的是以故宮為IP衍生出文創產品卻天馬行空,創意不斷,鮮活生動。

女兒買了故宮的雪·流水杯墊、插畫拼圖·宮貓祈雪,愛不釋手。

故宮文創產品

04

北京的人,北京的食

到某地旅行,接觸當地的人,吃當地的美食,都是回避不了的。

北京的人和北京的美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說說北京的人。

入住酒店時,服務員都是雙手奉上房卡,還搭上一句京腔,「先生,您這邊請。」

街邊問路,北京人一般會和氣,耐心地回答您,充滿人情味。就像對待一個迷路的孩子。讓人倍感親切。

街頭巷尾碰見的北京人,他們都很有禮數。

為什麽北京人如此有教養,懂禮數?

帝輦之下,皇都之中,萬歲爺這一畝三分地上住著,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哼哼。重禮教的傳統文化,自然會從官方滲透到民間。老百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影響。

在影視劇中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比方說,遛彎兒時見了熟人,都要請安問好。「老沒見您吶!多謝您吶!回見您吶!多穿件衣服別著了涼您吶!」這就叫禮數,因此不會有人嫌啰唆。

雖然有時不免有些程式化,但仍透出濃濃的人情味來。

所謂「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這種往來,不僅是指物質上的,比如你送我醬黃瓜我還你腌蘿蔔之類胡同四合院裏常有的人情禮數,更是精神上的,即對對方人格的尊重。這就是禮。如果「失禮」,不但別人不「待見」,自己也「丟分兒」。

皇城根下的傳統禮教,對北京的影響很深刻。

北京街邊聊天的大爺

再說說北京的美食。

關於北京美食有個經典的段子。

話說,一塊月餅掉在馬路上,被汽車碾進路面拿不出來。圍觀者七嘴八舌獻計獻策,說只好再買一根麻花把它撬出來了。

這當然是笑話,也是小事,不過小中可以見大。

事實上,一個城市的小吃,最能體現這個城市中市民的活法。有什麽樣的市民也就有什麽樣的小吃。

易中天說北京的小吃正體現了北京人的活法: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

北京人對吃簡直是個馬大哈。

此次北京行,美食篇真的乏善可陳,簡直可以說是一片美食的荒漠。

老北京涮羊肉、稻香村、豆汁配焦圈、京醬面、北京烤鴨、冰糖葫蘆、門釘肉餅、炒肝都吃了。能拿出手的,只有北京烤鴨和冰糖葫蘆。但這不妨礙我對北京的好感。

北京不是完美的,北京的美食拖了它的後腿,這一點太過真實。

寫在最後

伴隨五一長假接近尾聲,假期余額不足,行程也畫下句點。

回想這幾天的旅程,

無論是故宮裏古老的歷史,還是以古老文化衍生出鮮活的文創產品;

無論是博大的北京城,還是博物館裏精深的中國文化;

無論是遙不可及高遠的皇家貴族,還是親切禮貌的北京平民;

無不體現出北京這座城的豐富。

這裏的每一個街區、每一條胡同、每一座舊宅,甚至每一棵古樹,差不多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故事。

短短數語,不可能寫完北京,暫且做下這樣的記錄吧。

景山公園拍攝的故宮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