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歷史上的漢中文廟,現在都沒幾個人知道了

2024-01-21旅遊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一個地方的學宮和文教中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的漢中文廟,氣勢恢宏,規模是陜南最大的。其東銜南街,北接縣街,西、南兩面均與老城墻相連。占地達百畝之多。

據老輩人回憶,市政府東側有條街巷叫文廟巷,當時直通文廟前的大石牌坊。石牌坊坐西朝東,料石有鉚,連成一體,雄偉壯觀。文廟牌坊有三個門洞,中間門洞很大,可以過解放牌大卡車。兩邊門洞稍小,有高石檻橫擋,不可隨便出入。

穿過大石牌坊,進入欞星門,欞星門是一座高大的木牌坊,精雕細刻,如今彩繪仍歷歷在目。欞星門右側曾建有鄉賢祠,祀歷代漢中人在外地做官名聲卓著者;欞星門左側建有名宦祠,禮歷代外籍官吏對漢中立德立功者。 欞星門正中前方為泮池,系封建科舉制象征,中了科舉,方可跨越泮池,故考取秀才後稱「入泮」。泮池前去約百步就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聖人之殿。殿寬五間,進深六椽。上施琉璃筒瓦,斜山九脊頂,四角上翹,中間有對石獅雕刻龍形花紋,四角柱各雕一只伏獅,背馱花瓶再立一柱。殿外砌以石欄桿,建築工藝十分精湛。

總體看,文廟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且四周築有「宮墻萬仞」的外墻,為漢中古代廟宇建築的扛鼎之作。

◎漢中文廟巷一角

從史書上得知,漢中文廟歷史上曾多次進行過大的維修。明洪武五年(1372),知府費震鑒於元末戰亂導致漢中城池損毀嚴重,文廟更甚。於是,在重修漢中城池的同時,安排工匠拆除文廟的破舊危房,並擴充套件文廟地基,等於重新修建了文廟。

明成化十一年(1475),時隔百年,漢中知府趙玉維修擴建文廟,伍福撰【新修廟學記】碑,碑刻現存漢中文廟遺址。

明弘治十六年(1503),漢中知府周東重修文廟,周自撰【漢中府修學廟記】,刻碑示念。此碑後遷址漢台「洗心亭」西側。同時,謝文又撰【漢中府重修廟學記】,亦記此事。

明嘉靖十七年(1538),巡茶禦史劉良卿奉旨入漢,見漢中文廟殘破不堪,遂籌款重修竣工。劉彭年撰【重修漢中府儒學記】碑,現存漢中文廟。同年,知府陳磯根據朝廷指令,在文廟大成殿東北二十步,建「啟聖祠」一座,專祀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以及上五代祖先。同年,知府陳磯又籌款添修學舍,並購制新器。張佑撰【修學置器碑記】,將新構學器名稱,勒諸貞瑉。

明末戰亂,城池遭毀,文廟也難逃厄運。清順治五年(1648),漢中知府張元初到任後,首先是重修文廟,兩年後竣工。由文人趙京仕撰【重修漢中府廟學記碑】,現存漢中文廟遺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時三藩之亂方息,漢中傾頹滿目,漢中知府滕天綬主持重修廟學,工竣。滕自撰【重修漢中府廟學記】,刻碑豎於文廟。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陜安道(轄漢中、安康)道台高賡恩(清直隸清河縣人,光緒二年恩科進士),主持重修漢中文廟。竣工後,高自撰【重修漢中府文廟記】,刻諸於碑。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文廟也日趨沒落。如今,漢中文廟遺址尚在漢中市政府後院。保留有欞星門、泮池和大成殿。這些遺存的古建築見證著昔日恢弘的文廟。

作者:郭松林

來源:漢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