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行走山間:登幕府山-上元門至觀江平台(西線)

2024-04-20旅遊

幕府山,橫貫於南京城區的北端,是一座矗立於長江南岸邊的丘陵山脈,西起上元門,東至燕子磯,長約5.5公裏,寬約800米,主峰勞山高約190米。

登幕府山,或許用「行走」來說更為恰當。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寬敞的登山道,雖蜿蜒曲折,高低起伏,但行走起來並無「登山」的感覺,恍若行走在山野林間……

幕府山的南側,有四個出入口,自西向東分別是幕府東路出入口(東門)、幕旭東路出入口(南門)、水吉路出入口(東南門)以及弘濟路出入口;幕府山的北側為永濟大道,只有在永濟大道東段的「長江觀音景區」入口處,有一條路可以通往弘濟路出入口。

登幕府山,山的西南麓沿登山道行走至山的東北麓,行程大約六、七公裏左右。以幕府山「觀江平台(望江台)」為中心,可以分為「西線」和「東線」兩條路徑,其中的「西線」,從幕府東路出入口至望江台,「東線」則從弘濟路出入口(長江觀音景區出入口)至望江台。

從幕府東路出入口至望江台的「西線」,路程大約2公裏左右。

自幕府東路與幕旭西路的交匯口,沿幕旭西路向北行走大約350米左右,便是幕府東路出入口的大門。

進入景區大門,道路的一側樹立著「幕燕風景名勝區」的說明牌,其中的文字說明內容為,「幕燕(幕府山-燕子磯)風景名勝區橫跨鼓樓、棲霞兩區,自然景觀優美,文化底蘊豐厚,自古以來就有‘金陵古佳麗地,而北郊為最’之譽。幕燕風景名勝區西起上元門,東至燕子磯,北臨長江,南接主城,長約5.8公裏,寬約800米,是南京主城四大結構性綠地之一和主城區北部重要的綠色屏障,也是反映南京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特色環境的大江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份。2011年12月被批準設立為江蘇省省級森林公園。」

其中所言「金陵古佳麗地,而北郊為最」的說法,出自明代焦竑撰【重修嘉善寺募緣疏】一文,文中雲,「金陵古佳麗地,而北郊為最。非獨湖山秀映,為選勝者所耽遊,抑亦車馬聲疏,實棲真者所樂就也。」而南京的「四大結構性綠地」,則是指鐘山、雨花台、幕府山風景區和濱江風光帶等四片區域。

「幕燕省級森林公園」總面積7.08平方公裏,全部為二級管控區域,即區域內禁止毀林開墾和毀林采石、采砂、采土等毀林行為。

幕府山的登山道,都有著道路名稱。以幕府東路出入口為界,往東是「晉元路」,往西是「晉元西路」。晉元路,是幕府山主要登山道的名稱,其西側有晉元西路,東側有晉元東路。

據說「晉元路」這一名稱,源自司馬睿(晉元帝)。當年的「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相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瑯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渡江至此,其中司馬睿所乘坐騎頓時化龍飛去,成為其稱帝之前的「吉兆」。

司馬睿(276年至323年),字景文,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晉開國皇帝,317年至322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年十五襲封瑯邪王,永嘉元年任安東將軍,後加鎮東大將軍;建武元年(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稱晉王,旋即皇帝位,改元太興,史稱東晉。

如果從上元門附近的中央北路東側或永濟大道南側,尋找一條「登山野道」,只要行走的方向正確,也可以到達幕府山上。那種行走在林間坎坷不平的土路上的感覺,更是別有一種情趣。

「幕府東路出入口」距離幕府山西麓的直線距離大約有1000米左右,向西沿晉元西路可以通往白雲路和雲谷路,而這三條道路似乎都是斷頭路,無法直接到達上元門一帶。若要前行,惟有「野道」。

這一帶山林中種植有秤錘樹,道路邊樹立著指示牌。在白雲路向西三四百米處,道路的兩旁有一大片秤錘樹林。

秤錘樹前,豎立有說明牌。其內容為,「秤錘樹,為幕府山特色樹種,國家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因其果實似桿秤的秤錘而得名。1927年,著名植物分類學家秦仁昌先生首次在幕府山采集到秤錘樹標本。1928年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骕先生根據該標本發表了新屬秤錘樹屬,成為中國植物學家向世界發表的第一個新屬,在中國植物學研究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秤錘樹的科屬為安息香科,秤錘樹屬,特征為「落葉喬木,嫩枝密被星狀短絨毛,灰褐色;葉紙質,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邊緣具硬質鋸齒,花潔白無瑕,果實形似秤錘,果序下垂,3-4月開花,7-9月結果。」秤錘樹「喜光樹種,耐寒,喜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幹旱瘠薄。果實大,成熟後常落於母樹周圍,母樹下需有腐葉等疏松物質,堅果可在潮濕疏松的基質中發芽。」

秤錘樹(Sinojackia xylocarpa Hu),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安息香科,秤錘樹屬,別名秤砣樹、傑克木,中國特產的樹種。生長於海拔300米至800米處的林緣、疏林中或丘陵山地。因其果實外形似舊時桿秤的秤砣,故而得名。

秤錘樹,最早由秦仁昌(1898年至1986年)先生發現於南京幕府山,並由胡先骕(1894年至1968年)根據秦仁昌於1927年采集的模式標本而定名,於1928年命名並行表的中國特有植物樹種。秤錘樹屬共有五個種,除秤錘樹外,還有狹果秤錘樹、棱果秤錘樹、長果秤錘樹和肉果秤錘樹。

在幕府東路出入口,晉元路北側的山坡上,樹立著一塊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上有「幕府山古墓葬群」的字樣。「幕府山古墓葬群」,1982年8月13日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幕府山古墓葬群」,分布在幕府山西南側,經過對這一區域的考古發掘,確認此處為南京六朝時期重要的墓葬群。整個古墓葬群分布在幕府山西南側以及周邊的北固山、郭家山、老虎山和象山一帶,其保護範圍達1531.80公頃。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這一地區先後發掘六朝墓葬幾十座,其中重要墓葬數十座,有東晉尚書王彬家族墓六座(象山)、東晉右光祿大夫顏含後裔家族墓四座(老虎山)等。幕府山地區是南京六朝特別是東晉時期皇室、大家族的集葬地。

在「幕燕風景名勝區」的地圖上,可以看見在「幕府東路出入口」的正北方,有一片很大的區域,被稱之為「天坑」。通常的「天坑」,是指發育在碳酸鹽巖喀斯特地區的一種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且具有巨大的容積,以及底部與地下河相連線。而這裏的「天坑」,則是幕府山在經歷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開挖,留下的相當於三十個足球場面積的「采礦大坑」。當時的「大坑」,坑底碎石殘渣遍布,四周的巖壁上有著被炸出的梯田般的台階,裸露著紅色、黑色、灰色以及白色的巖石紋路……

關於如何修復這個「天坑」,數十年來曾經有過無數個想法。有說改造成為人工天池,有說建設山頂住宅,有說開發童話主題公園,有說擴建成為賽車場,有說建成影視基地,還有說建造「雕塑山」,甚至還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白雲天池」……,只是時到今日,這裏僅僅是填平了而已,可以看見的是一片片青草。在2023年12月【幕燕濱江風貌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這一帶被定義為「文化設施用地」。

前往「觀江平台」,應該沿著晉元路向東前行。

沿晉元路,一路前行。山道寬敞,兩側樹木郁郁蔥蔥。行至不遠處便是「幕府登高」廣場,平整的廣場地面上,有著「幕府登高」四個大字。

站在廣場上,向東北方向眺望,便是幕府山頂,四處一片綠色,山上裸露的山石似乎顯得有些突兀……

繼續前行,依舊是藍天、綠樹和寬敞的登山道,不遠處有一水池。池前豎立有說明牌,其內容為,「原為國營白雲石礦的蓄水池,現作為白雲石礦工業遺存予以保留。」

之前,曾經將此蓄水池命名為「洗礦池」。洗礦,是指利用水力、機械力和自摩擦力實作礦石與泥質礦物分離,以提高礦石品位的方法。一般的白雲石只經過破碎、篩分處理即可滿足需要,部份礦石需要經過洗礦以脫除粘土雜質。或許,此池與「洗礦」並沒有什麽關聯,如今便也就將其說成是「蓄水池」了。

蓄水池旁有一座亭閣,由三座相連的亭子組成,亭前匾額上為「白雲亭」三字,或許取意於當年的「白雲石礦」。

幕府山上蘊藏有大量用於煉鋼和制造水泥的優質白雲石礦和石灰石礦床,自1950年,眾多采石場建設於此,每年開采礦石400多萬噸,開采了10多億噸礦石,主峰從205米下降到186米,幕府山形成了巨大的裸露礦坑。

1996年出版的「南京地圖」,在幕府山一帶就標記有數十個采石礦廠,除了白雲石礦之外,還有諸如邁臯橋采石場、渡江采石場、燕子磯采石場、吉祥采石場等。

南京白雲石礦成立於1957年,前身為南京采石一廠,為生產白雲石為主的冶金輔料礦山,擁有年生產原礦能力150萬噸以上,產品有冶煉白雲石、建築石料、白雲石粉和金屬鎂錠四大類,全礦占地面積達190萬平方米,至1999年末,白雲石產品年采剝總量400萬噸。1997年以後,開始壓縮開采,至2003年停止了礦石開采。

白雲石,屬於一種碳酸鹽礦物,一般由碳酸鈣與碳酸鎂組成,白雲石主要在結晶石灰巖以及富含鎂的變質巖中形成,其晶體的結構與方解石相似,性質較脆,顏色通常為白色。幕府山上蘊藏有大量的優質白雲石礦床,礦層厚264米,從北向南露出四層礦體,長度分別在700米至1200米,氧化鎂含量20.12%至20.62%。

1984年9月23日,在幕府山東南山峰上,發現一塊長60厘米、寬20厘米的石碑,上面刻有「漢冶萍礦界」楷體文字,反映了歷史上對此處可能有過勘探或開發。「漢冶萍」,是中國最早的使用機器的鋼鐵聯合企業,轄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與萍鄉煤礦(漢、冶、萍)。

蓄水池的南側,可通往「幕燕風景名勝區」的南門。由幕旭東路到景區的南門,拾級而上,可以直接抵達晉元路。

由「蓄水池」至「觀江平台」,大約還有1450米的距離。可以繼續沿著「晉元路」經「懷德亭」前往,也可以由北側的「士行道」經「茂弘亭」,至「曉行路」,或「林香路」,或「雲回路」前往。

晉元路道路旁的草坪上,時而可以看見造型類似圖書,稱之為「閱匯點」的點綴之物。上面鐫刻有一些文字,諸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等等,或許是為了讓登山的人們在稍許休憩的時候觀賞吧?

繼續沿著晉元路前行,前方轉彎處有一座亭閣,亭前匾額上為「懷德亭」三字。「懷德」字面上的含義為「感念恩德,懷有德行」,而這裏的「懷德」,或許是指東晉時期,僑置的「懷德縣」吧?

懷德,東晉初僑置,屬丹陽郡。治所在今南京鼓樓一帶,後改為費縣,屬南瑯邪郡,南朝宋元嘉15年(438年)廢,為東晉最早的僑縣。東晉司馬睿(276年至322年)曾經撰寫【立懷德縣詔】一文,其中雲,「先公武王、先考恭王臨君瑯邪四十余年,惠澤加於百姓,遺愛結於人情。朕應天符,創基江表,兆庶宅心,繈負子來,瑯邪國人在此者近有千戶,今立為懷德縣,統丹楊郡。昔漢高祖以沛為湯沐邑,光武亦復南頓,優復之科一依漢氏故事。」

轉過一個彎,再轉過一個彎,直行再轉彎,前面就是「復綠紀念石」了。

同樣是到「復綠紀念石」,在「蓄水池」那裏也可以選擇走「士行道」。相比而言,走「晉元路」寬敞易行,而「士行道」則別有一番景致。

由士行道一側拾級而上,有一處觀賞平台,不過在這裏並不是俯瞰長江,而是向南眺望。

據說黃昏時分,夕陽西下,由此望去,城區內各色建築鱗次櫛比、高低有序,在陽光的對映下,金光燦爛,絢麗奪目;黃昏的余暉,把半邊天空染上了一片金黃,景色如畫,讓人沈醉;天色漸漸暗去,夜色來臨,燈光璀璨,恍若繁星,為寂靜的夜色增添了一份神秘……

沿士行道行走,不遠處有亭閣一座,亭前匾額上為「茂弘亭」三個字。

茂弘亭前,憑欄眺望,江天景色,盡在眼前。

茂弘亭中的「茂弘」兩字,據說是取自東晉王導的字號。

王導(276年至339年),字茂弘,小字阿龍,瑯琊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大臣。王匯出身士族,西晉末,為瑯邪王司馬睿獻策移鎮建康(今江蘇南京);大興元年(318年)司馬睿稱帝(元帝),任丞相,歷仕元、明、成三帝,德高望重,朝野號稱「仲父」。

經過士行道,便是曉行路。曉行路的兩側還有雲回路和林香路。

沿著曉行路,繼續前行,基本上都是上行的道路。終於走到坡頂了,眼前一條石階,彎曲下行,由此便可以到達晉元路旁的「環翠軒」和「煙嵐亭」。

山翠,嵐翠,幽翠,疊翠,四周皆綠。群山環翠;「煙嵐雲岫,洲渚林薄,更相映發,朝莫萬態」,晉元路旁,一座軒廊,一座亭閣。

不遠處的路邊,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石碑上面有著「十年復綠,百代承蔭」八個大字,這是「幕府山停采綠化」紀念碑。

幕府山的植被恢復自1998年冬啟動,包括山體植被恢復,江岸植被恢復等。原先裸露的山體上,長出了樹木,烏桕、雪松、銀杏、女貞、蜀檜、楓香、意楊、黃馨、石楠、海桐、火棘等喬灌木,以及由構樹、麻棟組成的常綠灌木,在幕府山隨處可見。幕府山恢復植被,種植各類喬木灌木,引進樹木品種達數百種,整體增加恢復了濕地水系數十萬平方米。如今的幕府山已是重披綠裝,林深谷幽,滿目蔥蘢。

沿著晉元路,繼續向東前行,大約200米左右,便是「觀江平台」。路邊一塊石碑,上面書寫有「望江臺」三個大字。旁邊數十級石階之上,就可以一覽長江波瀾壯闊的景色了。

雖然晉元路景色優美,但登幕府山,一定要走一回「雲幕小徑」。

「雲幕小徑」,是一條與晉元路基本平行,但緊挨著山崖峭壁的一條林間小徑。西起「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附近,東至「達摩古洞景區」三號門,全長約700米左右。小徑道路坎坷起伏,時而有登山石階,時而是泥土小道;一側是茂密叢林,一側是懸崖絕壁;雖有木制圍欄,但看下去依舊膽戰心驚,路雖崎嶇難行,但走起來卻能放飛心情……

觀江平台上,長江景色盡收眼底。山腳下的五馬渡廣場,江中心的八卦洲燈塔,江北岸的高樓大廈,江面上的來往船只……;極目處,有一橋飛架南北,近眼前,有植被蔥蘢翠綠;在蔚藍天空之下,青青碧樹襯藍天,濤濤江水向東流,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麽自然,那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