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暴走關西,追楓獵秋(三)邂逅驚艷古京都平安京(上)世外紅顏

2023-12-30旅遊

【緣起】

京都,古稱「平安京」,日本文化之都,古老傳統所在地。在有著千年歷史的日本三大古都(京都、奈良、鐮倉)中,京都的傳統文化氛圍最最濃厚,號稱是「全體日本人心靈的故鄉」。

如果有人問:「京都是什麽顏色的?」答案一定是紅色。每年一到秋日,京都便是滿山遍野,層林盡染,千萬棵紅楓將京都染成一片殷紅。這種紅透半邊天的美景與震撼,則非親眼所見不能體會。

作為一個好色之徒,12月初,我們專程從北京飛去京都,追楓獵秋,只為捕獲一幅幅彩雲滿天,紅霞鋪地,滿眼斑斕的多彩畫卷。

【遊】上醍醐寺

在酒店附近的餐廳吃了一份定食早餐(每人470円)後,我們便暫時告別大阪,乘坐京阪本線前往心心念念的京都。

由於經驗不足,沒註意車頭的標識,坐上了一輛特急,結果離酒店更近的深草站不停,只得在下一站伏見稻荷站下了車。

拉著行李箱在京都的街頭走了一站地,途徑深草站附近的龍谷大學。這所看起來不太起眼的龍谷大學,卻是成立於1639年,全日本最古老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繼續前行,走過一個路口,便是我們提前預定好的這家連鎖酒店。大多日本酒店都是下午三點才能Check in,故我們將行李寄存好,便乘公交車直奔超級小眾的賞秋地——上醍醐寺而去。

這家連鎖酒店不僅離伏見稻荷大社不遠,而且相對較低的房費中,包含了雙人西式早餐,更溫馨的是還提供近日「紅葉情報」,很是貼心,為此。我們在此連住了3天。

唯一和日本其他酒店不同的是,在辦理入住時要額外收每天400円的稅費,不過,好在酒店確認單中已經提前告知了,所以,也沒有感到特別詫異。

前往醍醐寺的公交車,每半小時一趟,彎彎繞繞了半天才來到這處東南郊野的名寺前。只見石碑與門口的木牌子上都寫著「真言宗總本山醍醐寺」的字樣。

醍醐寺始建於貞觀十六年(874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早在平安時期,醍醐寺就流傳「花之醍醐」的美名,而後因豐臣秀吉的「醍醐花見」,更是讓醍醐寺盛名遠播。

然而,對於我來說,一方面,是因中國有「醍醐灌頂」的成語,;另一方面,是因為【妖貓傳】中那個日本和尚,那個隨遣唐使入唐學法,給日本攜回大量的佛教經典,發明了日本字母平假名的空海法師,它們都深深吸引著我將京都第一站釘選在醍醐寺。

  • 唐門
  • 步入參道,首先見到的是醍醐寺的三寶院外的唐門(敕使門),即專門用來迎接皇室的大門。這原本是三寶院的正門,但平時唐門是不開的。

    如今唐門依然保持著桃山時期的風格,檜皮茸、塗黑漆,正面飾以金箔桐紋配菊紋,異常奢華。

    唐門側前方還立有的下馬石,古時前來祈禱的官員從這裏必須下馬,開始步行。

    這座已是日本國寶的唐門,似乎剛剛修繕過,深褐色的板壁和門檐,已經全部重新漆成烏黑,四扇門上鑲嵌著4個鍍有金箔的花紋,外側兩個是象征皇室的菊紋;中間的五七瓣桐徽是豐臣家徽,現已成為醍醐寺的標誌。看著五七瓣桐徽是豐臣家徽,總覺得在哪裏似曾相識,原來,這五七瓣桐徽現在還被作為日本國徽來使用,在日本簽證上就能看到這個紋樣。

    更為神奇的是其心機的設計,平日關上門時,豐臣家徽擺中央;開啟門迎接皇族時,則只露出皇室菊紋,完全顯示出豐臣秀吉對自己權勢的絕對自信。

    黑底飛金的樣貌,確實氣度不凡。特別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金色家徽閃著光,似乎在訴說著這裏曾經的風雅和榮耀。

    聽說三寶院內不許攝影,即便是紅葉季,其景色極美,但大家只能用雙眼來貪婪記錄,所以,我們暫且將其放在一邊,能否遇見,隨緣吧!

  • 仁王門
  • 沿著參道繼續前行,遠遠地望見一座白墻紅柱,兩層的寺門,它便是下醍醐寺的仁王門,是1605年由豐臣秀吉的兒子重建的。

    在日本,寺廟中的仁王,就是金剛力士,佛教的護法神之一,與中國寺廟中常見的哼哈二將相似。

    醍醐寺,真言宗醍醐派的總寺,世界文化遺產,一個位於醍醐山整個區域的巨大的寺院,山下叫下醍醐寺,山上叫上醍醐寺,其中有80多座堂塔建築。

    我們來到仁王門前,尚未步入下醍醐寺的大門時,那滿園的紅艷便奪門而出,撲面而來,讓我和京都的紅顏撞了個滿懷。

    這條直通金堂的參道,被火紅的楓葉完美覆蓋,漫步其中猶如走進了絢爛的一個童話世界。

    我們選擇先跳過遊客眾多,且每每被提及的下醍醐,而是穿越茂密的樹林,奔著連當地人都少有前往的上醍醐寺而去,去追溯醍醐寺的創始地。

  • 上醍醐寺
  • 上醍醐寺並不難尋,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了一座石質大鳥居,從這裏開始便進入上醍醐寺的領地。

    上醍醐寺門票600円,與下醍醐寺的1000円相比,相對便宜,人也是少了很多,多了一份清幽。

    空海法師的弟子理源大師聖寶最初建立醍醐寺是在山上的上醍醐,因此,上醍醐寺才是整個寺院的發祥地,保留眾多與理源大師有關的古建築。

    上醍醐寺的登山入口處叫作女人堂,所有上山的人在這裏購買門票,也是辦理入山手續,處於安全會提醒每一位上山的人:務必於下午5時前到達山下;如果沒有辦理入山手續,請務必至上醍醐寺務所進行登記。

    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從步入上醍醐寺開始,便是長達3、4公裏的上山路,雖然一路都是樹木成蔭,但陡坡接連不斷,令我叫苦不叠。

    我喘著粗氣努力往上走,眼中看到的皆是,落葉、古樹、石徑,與無處不在厚厚的苔蘚,融為一幅滄桑的歲月畫卷。

    看介紹得知,上醍醐寺名列西國三十三觀音道場,供奉準胝觀世音菩薩(別名七俱胝佛母準胝,意為:七億佛之母),據說是西國三十三觀音道場中最難參拜的一座,畢竟三四公裏的陡坡,對於每一位遊客來說,都是一番體力的考驗。

    在陡峭的山路上,連續行走了一個多小時,就在我開始動搖,準備打退堂鼓之時,透過茂密的綠、黃、紅雜色樹葉,在頭頂上隱約可以看到了一座顏色鮮紅的鳥居,不覺心中一陣大喜。

    可來到近前才發現,醒目的鳥居旁是一座小的不能再小廟宇,但四周景色清幽,是我喜歡的樣子。

    當我再一次險些就要放棄,咬著牙,轉過一道彎時,我被眼前得景致驚呆了,路邊紅楓搖曳,地面落英滿地,感覺自己一腳踏入了一個紅色的海洋。

    沿著滿地紅霞的小路一路前行,一座掩映在群山之中,被楓葉包圍著的山野小寺出現在眼前,遠遠望去,猶如孤獨矗立在一片紅色的海洋之中。

    此時,這座神奇的古剎完全浸染在紅葉之中,不像其他寺廟那樣莊嚴雄偉,卻內建一番仙風道骨的氣息。

    望著這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山野小寺,我總覺得下一秒,山門內定會有一位仙人飄然而至······

    當我們一點點靠近它時,驚奇地發現,這座被神明庇護著山野小寺,竟然金光閃閃,放射出耀眼的光輝。

    來到山門前,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山上,層林浸染;山下,落紅滿地,絕對是美爆了!

    這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寺,便是上醍醐寺務所。小寺的外,有一條上山的參道,此刻也被兩旁的楓葉染成一片鮮艷的紅色,遠遠望去猶如鋪上了厚厚的一層「紅毯」。

    楓葉鋪滿小道,一步一行沙沙作響。此刻的我早已將爬山的勞苦忘到了九霄雲外,深深地陶醉在這彩色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欣賞上醍醐寺的秋色,需要隨時睜大雙眼,因為每一個轉角都有意想不到的美景,處處皆驚喜。

  • 清瀧宮拜殿
  • 繼續上山後,遇到的第一座日本國寶級建築,是建在山腰之上,正面朝向山崖的清瀧宮拜殿。只可惜目前已經處於關閉狀態,不能入內參觀。

    地圖中標著清龍宮拜殿後,還建有清龍宮本殿,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遺跡,不知其與2008年那場大火是否有關?

    不過,即便如此,古色古香的建築遺跡在滿山緋紅,層林浸染的映襯下,則顯得別有韻味。

  • 醍醐水
  • 在上山的入口處,一座很不起眼的寺廟坐落在大自然中,默默地傳達著秋日之美。

    寺廟前豎立著一塊牌子,上面赫然寫著「醍醐水」三個字。看到這平平淡淡的三個字,我不由得一驚,難道這就是醍醐寺的始創地?!

    據【醍醐寺緣起】記載,日本平安時代初期,公元874年,聖寶理源大師在京都周邊的群山中尋找建寺的理想處所時,但見天際五彩祥雲繚繞,便一路跟隨五彩祥雲,來到一座小山之頂,眼前忽然出現一白發皓首老者。老者捧起地下湧出的泉水邊飲邊贊嘆道:「嗚呼,醍醐味!」

    佛教有五味,即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醍醐為五味之最,世間至高的美味。

    老者繼續為他開釋,「此地是佛、菩薩雲集之地。我是此地的土地神,在此地建立廟宇,我會一直護佑你的。」說完,老者消失了,大師自然不敢怠慢,就在醍醐之泉湧出的地方,擁立佛像,搭建茅廬,開啟了醍醐寺的歷史。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靈泉——醍醐水不僅未曾枯竭,而且在滋養了為數頗多的民眾的同時,還紅黃橙綠,層次交錯,將秋日的絢爛發揮得淋漓盡致。

  • 藥師堂
  • 藥師堂,依照醍醐天皇的願望,於平安後期(907年)建立,是上醍醐寺內現存的最古老的國寶級建築物。

  • 五大堂
  • 過了藥師堂,繼續往山上而去,遠遠地望見,一段高高的台階上端坐著一座莊嚴的大殿。

    拾階而上,因供奉五大明王而得名的五大堂出現在眼前。五大堂作為「五大力尊」信仰的中心,至今仍被廣泛地信奉著。

    盡管如今的五大堂是重建的,但仍雄姿依然,高高屹立在山上。

    圍著五大堂轉了一圈,望著這渾厚、端莊的木構建築,剎那間,我有種時空的錯覺,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什麽年代?

    層層疊疊的鬥拱,如綻放在屋檐下的花朵。

  • 開山堂
  • 前往開山堂的路上,途徑如意輪堂,為桃山時代的舞台式結構建築物。

    開山堂,日本重要文化財,用來供奉醍醐寺的創始者——聖寶理源大師,最初稱為禦影堂。

    開山堂是山上最大的殿堂,現存建築為慶長十一年(1606年)豐臣秀賴重建的。如今,殿內供奉弘法大師空海、理源大師聖寶和醍醐寺初代座主觀賢的雕像。

    秋末冬初的陽光,溫暖明媚,灑在楓林間自有別樣的風味,在鏡頭的捕捉下已然一番安逸、美好的姿態。

    午後的陽光,從空中灑落下來,火紅的楓葉遮天蔽日,染紅了整片山林。

    滿目楓葉色彩斑斕,漸層依序,絲毫不雜亂,緋紅、深橘、橙黃、青綠,仿佛造物主潑了世間所有色彩,印染在這片山坡上,深深淺淺,或濃或淡,造就如此的世外桃源。

    這是我所見到的斑斕之秋,我稱之為錦秋,即紅、黃、橙、綠······多色相疊,美輪美奐。

    在密林中穿梭,恍惚看到滿山鋪滿五彩寶石的光輝,在陽光的映襯下,更散發出溫暖的光芒。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於紅色的海洋,一陣微風吹過,每一片楓葉都從容自信地舞動著,猶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飛舞······

    山林幽靜,一場雨後,樹葉滿地,紅色楓葉、黃色銀杏灑落一地,組成整個楓葉季最完美、最絢麗的樂章。

    從山上俯瞰,瞥見層疊交錯的紅,我目瞪口呆,不知是夢,是幻,還是真。

    避開洶湧的人潮,在靜謐的只屬於我們自己的小天地裏,閉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是那麽清新,是那麽自由······

    睜開眼,是遠山如黛,楓葉如火,點燃這個秋日。

    我站在紅色的秋楓樹下,仿佛像是依偎在秋天的懷抱裏,迎著滾滾的秋潮,沈醉在那一抹秋楓的妖嬈與遠方的斑斕中······

    下山,來到下醍醐寺,已近關門時刻。然而,此刻紅楓,如火焰一般;古剎,卻寂寥無人。這便是上醍醐寺,花開時,但觀其盛極一時;花落後,任由它隨風而逝。他來自他來,他去隨他去······

    【獨白】

    來到了養在深閨人不知的上醍醐寺,我們立即被絢麗多彩的楓葉,以及清幽靜謐的景觀震撼到了。

    上醍醐寺藏在山林間,更為隱秘、僻靜,是一處極為小眾的賞楓處,然而,在這裏卻能感受到真正的京都秋意,觸摸到京都原始而自然,毫無修飾的秋色。

    如今回看上醍醐寺的照片,我依然還是覺得呆板、笨拙、僵硬,不及真景的萬分之一;我想要用文字來描述,卻不知該從何寫起,更感到文字的無力與詞窮。上醍醐寺的楓情,唯有親眼所見,方能領會。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12月初,暴走關西,追楓獵秋(四)邂逅驚艷平安京(中)絕代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