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明代古廊橋和古祠堂:皖南歙縣小眾古村,美的像一幅畫

2024-08-22旅遊

前言

本次皖南故地重遊,已經是撇開很多大眾熱鬧景點了,而這個古村更是小眾無比。

北岸村是塊極好的風水寶地,綿溪河穿村而過,前對龍珠花山尖,東有龍門天柱峰,向南遙望大天寺,西有赤石潭山觀音閣。

此地形是魚撒網、八卦陣形,祠堂門前兩條小水溝是魚活須,背靠來龍山,土地壩,龍脈好,所以說北岸村「千竈萬丁」。

北岸村基本上以姓吳的為主,在宋時由江西婺源遷入。

村子有100多幢明清時間的徽派古建築,融「徽州三絕」——磚雕、木雕、石雕為一體的。其中有兩處國保單位:「吳氏宗祠」和「風雨廊橋」。

--風雨廊橋

驅車到村口停車場,但見青山綠水中,一座精美的風雨廊橋映入眼簾。

這座橋也叫「北溪廊橋」,為歙縣最大的一座廊橋。

徽州石橋居多,廊橋稀少,此橋為徽州造型最獨特、壯觀的廊橋,因此顯得極其珍貴。於舊時為通往徽州府、徽杭古道的必經之道

古橋始建於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清道光年間大修,為三洞石拱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

橋廊為磚木結構,高5米。廊內11間,中間原有佛龕,沿墻置坐凳,東側墻上辟八大方窗,磚砌龜紋,梅花紋等花格;

而西側更為獨特美觀,辟8個風洞窗,樣式有葫蘆、桂葉、、花瓶、滿月、書式等,充分展示了園林中框景的手法,並且寓意招財進寶、葉落歸根、平安團圓、書香世家之意。

筆者曾於麗水龍泉、景寧等地尋訪諸多廊橋,但未見此種樣式。

它規模不算大,敦實古樸中又帶著一絲纖巧靈動,遠觀時會發現它和自然無比的契合,仿佛不是人造,宛自天開,如江南美人皓腕上的玉鐲般晶瑩;

近觀時,三個圓潤碩大的橋洞,宛如天光雲影中的三只明眸,映著綠水紅花,映著夕陽西下,映著炊煙人家,也映著白雲千載空悠悠。

想起民國才女林徽因所作的一首詩——【橋】

「矯正了造化的疏忽,將隔絕的重新牽連

他的安閑,歲月增進,讓釣翁野草隨在身旁。

他的美麗,如同山月的鎖鑰,正見出人類匠心;

他的心靈,浸入寒波,在一鉤倒影裏續成圓形。

他的存在,卻不為嬉戲的閑情——而為責任;

他的理想,該寄給人生的行旅者一種虔誠。

--吳氏宗祠

古橋不遠處就是吳氏宗祠,位於北岸村南中心位置上,放生河旁,風雨廊橋附近,北靠多處古民居,與之有石板路相通。

祠堂始建於明末清初,乾隆年間重建,清道光六年(1862)再修,已有四百余年歷史。

祠堂坐北朝南,為三進二明堂式。門廳為五鳳樓,門前立一對大抱鼓石,左右有側門,上置門簪。

外檐柱間有木柵門,望柱頭刻石獅;八字墻須彌座石刻獅子戲球和大象、夔龍等傳統吉祥圖案,檐下駝峰、雀替、博縫板等木雕精致;

中進享堂有粗碩宏大的月梁、楹柱。

最令人稱絕的是祠堂內欄板上兩組分別刻有【西湖全景】和【百鹿圖】的黟縣青石雕,古樸典雅、洗練精致,是徽州石雕的一絕

寢室右側墻上置放一座磚雕神龕,為三間殿宇式,雕作細膩,左側墻上嵌有修祠碑記一方。

但宗祠淡季不開放,平時需要喊村委的人過來開門,時值中午,吃官家飯的都在午休。就不進去了,透過柵欄縫,「管中窺豹」下。

古村隨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