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尋訪茶庵

2023-12-08旅遊

茶庵,多好的名字,以庵為家,以茶會友,肯定傳出過不少佳話,如同蒲松齡的聊齋,與過往行人喝茶聊天聊出一本傳世名著。

我是在【金山縣誌】裏見到「茶庵」這個名字的,馬上停下來與它久久對視,不願再翻下一頁。庵,好多地方都有。茶庵,還是第一次聽說。山水一色,禪茶一味,我的飲食習慣裏,茶是最離不開的,一天都不能少。於是便想,如果找到這地方,一定進去喝口茶,無論是什麽茶,不管對不對味。問了好多人,都不知在哪裏,還是朋友厲害,說是打聽到了,親自開車陪我去找。

下了浦衛公路,我們到了地址上的金山區漕涇鎮沙積村,見到幾間不凡的古建築,一看石碑,果然就是。進入室內,空空如也,寂靜得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推開木門,「嘎吱」一聲長響,熟悉而又陌生——真靜,靜出一片禪宗凈土。長長的路慢慢地走,燙燙的茶淡淡地喝。先人在交通要道上建造一座瓦屋小庵,供行路人停下來休息,喝碗茶,解解渴,提提神。遇上有緣人,便成了無話不聊的茶友,人生一大快事。

茶庵,又名拈花林禪院。拈,用三根指頭小心翼翼地去挾。拈花一笑,笑靨如花,多麽難得的開心狀態!不管你微不微笑,手上拈一朵花總是雅事。拈花如林,花如林海,那該有多少花呀,怎麽數得過來?當時雖然天已黃昏,還是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蘊。

此庵系雍正十二年(1734)由吳輪彩出資建立,後又多次修繕。1937年日本侵略者進村時被毀,重建時改為茶庵。由門廳、東西廂房及正廳組成,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三間正屋,前幢在做倉庫時翻建過,正屋西壁內有保存完好的【拈花林禪院碑記】,道光二十二年(1842)顧瑜撰寫並書,碑額五字為篆體,正文楷體。

從碑文中得知,沙積原名沙溪。經過億萬年的堆積,沙一樣的貝殼就成了海岸線,成了古岡身。岡身旁的小河,就叫沙溪,多麽美的名字,其意綿綿,其情款款,如同母親隨口叫出來的乳名。

碑文是最好的史料,證實鄉賢吳輪彩於雍正年間獨自建立,塑年尊大士像於其中,「夏施涼茶,冬施姜湯,飲以濟行人」。此處還有一個重要功能——當地文人聚會之所。歲月老去,陳跡無言,石頭上的文字早已斑駁,作為歷史的感嘆號。黃卷青燈,布衣素食,品茗論道,酬唱出別樣的訪賢,文人之間有過的雅集聚會讓人傾慕向往。

沒有茶,雖有遺憾,也不必過分計較。我擰開內建的茶杯,正好一縷晚冬的陽光照射進來,連忙用蓋子捂住,多麽超乎想象的畫面。一杯夕照裏,不枉來時意,簡直是神來之筆,天賜之物。但憑清心向夕陽,庵茶配搭為絕響。有所行,有所止,有所獲,有所不遇,如此,來過了,品味過了,也就心滿意足了。深深地吸一口氣,沒有茶的清芬,只有野草的氣息和陽光的味道。

碑文裏記載了一代代鄉賢的培修,他們皆懷抱一顆崇文之心。有識之士的保護性修復,修舊如舊,讓高速公路旁的這一古老建築,成為一座人文地標,一尊永遠不會風化的文化界碑。離開時回望,古寺泛著光,如聖潔的燭照一般,整個禪院披上了光影袈裟。

又是一抹斜陽照過來,把我們的身影投射到墻上,影子很長,像一根石柱在支撐,又像一個巴掌在撫摸。一庵夕陽裏,無茶也快哉!想起一句老掉牙的詩,「夕陽無限好」。下句是什麽?一時想不出,也不想去想,幹脆自己來一句:茶庵煥然新。 (黃開林)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