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吐槽的假期「調休」,為何一直不改?其實國家也很委屈!
2024年的中秋和國慶假期,連著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調休了兩次,如果單純只看休假時間,那麽中秋3天和國慶7天加在一起足足10天的假期,對於上班族來說簡直「爽翻了」。
但實際情況卻是,假期還沒有放,抱怨的聲音就已經出來了。這是因為在廣大勞動者,特別是基本按照國家法定節假日作息的上班族看來,這種「調休」的假期,並非真正「痛快」的放假。
這樣的「假期」不僅強行和本應該休息的周末相連,呈現出長假或小長假的「假象」,實際上只是將本該屬於勞動者的假期挪來挪去的一種「障眼法」而已。
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達到這種相連的目的, 不惜用調休和周末補班的方式強行合並 。
如果是三天小長假,實際放假的那一天不是周一或周五,無法與前一個周末直接相連。那麽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先補班後放假,或先放假後補班的情況。
而如果是假期那一天正好在周三,結果就是周末不變,周三只放假1天。這一現象曾在2014年元旦出現,當年的1月1號正好是在周三。
因而那次放假才算真正點出了調休隱藏的本質,實際上所謂的3天假期,就是只放了1天
。而像國慶長假,實際就相當於只放了3天,加上周末的2天,另外再抵消掉假期前一個周末和後一個周末各補1天班,就這樣硬生生湊出了7天假期。
「調休」究竟是怎麽來的?
實際上中國的假期調休制度,從1999年當時新的放假辦法出台之後就一直存在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中國此前 每年都是有三大「黃金周」假期的,分別是春節、五一和國慶,都是放假7天 。
當時中央電視台甚至還有一檔名氣不小的「七天樂」節目,在對應的春節、五一和國慶假期播出。
不過除此以外,就沒有其他全國性統一假期了,全國人民每年除了周末也就盼著這三大假期。但實際上當時這三大假期也是帶上周末雙休,以及需要補班調休得來的。
實際上滿打滿算當初真正放假的天數為9天,再加上元旦1天,總共為10天。而當時的調休之所以沒有引發熱議和吐槽。
這是因為相比於1999年之前的假期,放假天數不僅有所增長,而且湊出了3個長假,並且相對均衡的分布在一年的三個階段,給當時還處在經濟增速極高,各行各業沖勁極大的中國,帶來了不一樣的放義肢驗。
要知道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到1999年之前,中國的放假制度基本維持在元旦1天,春節3天,五一1天,國慶2天。
除此之外雖然還有,青年節、婦女節對應特定群體放假半天,兒童節放假1天等非全民假期的情況,但並不需要進行特意的對比,因為這些相對特殊的假期,如今也在一直保持著。
所以相比於1999年之前全年假期天數的增長,以及連休狀態的滿足,對於全年僅3次的調休行為,大家也沒有太多怨言。
然而這樣的 調休「黃金周」假期僅僅只維持了近10年的時間,在2008年被「打破」 。
當時為了彌補中國傳統節假日不放假,給傳統文化傳承造成的影響。在2007年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當中, 清明、端午和中秋被納入了法定節假日範圍 。
這也是基於當時社會輿論和老百姓呼聲,國務院相應做出的修改決定,並從2008年開始執行。
根據新修訂的放假辦法,是以上3個傳統節日的當天各放假1天。但問題是這總共3天的假期並非額外增加的,而 是要從五一假期中拆分出來的 , 因此原本的五一假期直接「縮水」成了1天 。但為了表面看上去五一假期沒有被縮減太多,同時其他新增假期也「更多」。
「小長假」的概念便被提出來了,就是 利用1天的假期結合周末2天,拼湊出三天的「小長假」 ,當時元旦、清明、五一、中秋四個假期都是這樣的狀況。
可問題就在於一旦節假日當天不在周一或周五,為了硬湊就轉而出現了調休補班的方式, 一下讓全年假期的調休次數變多,而同時每次的休假時間又短,給大家一種總是在調休又實際沒有怎麽休息到的感覺。
漸漸地「小長假」調休開始成為輿論吐槽的物件,甚至有的人寧願只要休假1天也不願意變相調休。
調休的問題在哪?
其實排除掉周末和調休的部份,每年的假期總共只有11天,春節和國慶是3天,其余元旦、清明、端午和五一,以及中秋,分別都是1天。
雖然在假期的總天數上,與之前的「黃金周」式假期相比基本沒有變化,同時還多出了1天的假期。但五一被拆散之後,從春節到國慶之間不但沒有一個較長的假期,而且還需要不斷被所謂「小長假」的調休困擾。
後來針對五一沒有長假的社會意見,國家又相繼在2019年和2020年的放假安排中,分別將五一假期調整為4天和5天,並且後來就一直維持著五一調休5天至今 。
但實際上針對五一假期的調整,卻並沒有讓實際的全年11天假期多增加1天,並且又 使用上了合並周末以及調休的老套路 。而且2019年的五一正好是在周三,如果按照之前三體「小長假」的辦法,當年的五一應該只放一個周三,對之前周後的周末都不做改動。
但是國家就為了避免五一沒有小長假的尷尬,硬生生又整出來這種4到5天的「中長假」。使得調休帶來的問題越發嚴重, 似乎國家為了拼長假,已經到了有點「走火入魔」的程度 。
但是對於廣大上班族來說,面對這樣的拼湊開始逐漸變得有點「苦不堪言」,因為這樣的調休實際上破壞了正常的周末休息,而且不光影響節前同時還影響節後工作生活。
之前的三天小長假還是盡量只拼湊不調休,後來五一又再度變為調休成5天,讓整個上半年的調休問題變得十分嚴重,而下半年的中秋和國慶假期又相距很近, 相對頻繁的調休直接讓大家的工作生活規律完全混亂。
在放假之前為了彌補假期進行的補班,不僅延長了一周的整體工作日天數,使得上班族來透支精力盡量完成一些假期可能落下的工作。
等到放假了又更容易拖著疲憊的身軀報復性休息,在較長時間的休息之後,面對節後再次的周末補班,又再度延長了一周的工作天數。
而且可能需要處理因較長休息堆積下來的任務,使得勞動者產生身心俱疲的勞累感,甚至70%的上班族都表示,節後的第一天完全就是處於「神遊」的低效率狀態,妥妥的「節後症候群」表現。
也就是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透過頻繁的調休,打亂了企業的生產工作計劃,面對 這樣的調休,各類企業還需要安排值班、輪休等問題,傷頭腦的同時還進一步增加了管理成本,對於需要持續生產的單位來說影響較大。
所以往往這一類企業, 事先都會和員工協商好,不按國家統一假期休息,而是事前輪休或事後補休。
但同時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拼湊出來的長假也還是長假,無論是旅遊還是探親訪友,都會利用這樣的假期進行。
實際上一到假期很多人都在路上,最後是越休越累,甚至會因為堵車擁擠,以及沒有更好的得到身心放松而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明明已經看到了,卻還要堅持調休。
調休拼長假的價值在哪?
其實國家也有自己的苦衷,首先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福利制度等各方面的條件之下,全年除周末外放假11天是相對固定的政策,如果硬性規定增加過多放假天數,勞動者是很歡迎的,但 對於廣大民營企業來說,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
畢竟如果放假過多,老板又不得不執行,使得企業利潤下降,私企老板都不願意去辦企業了,就 勢必影響了民營企業的活力,進一步就會影響就業崗位和經濟發展 。
對於國企事業單位等也一樣,過多的休假更容易招致非議,同時也不利於各項社會管理工作的執行。
當然不多放假大家其實也沒有多大意見,更重要的是既然已經增設了節假日,該是幾日就是幾日何必調休合並呢?
這其中其實隱藏 著國家透過調休制造「假日經濟」的想法 。
要知道從1999年之後「黃金周」的出現,已經不光在中國形成了一項旅遊經濟,能夠拉動各大旅遊城市和景區的消費增長,更重要的是人口的短期旅遊流動和休假,還能夠對交通、餐飲以及娛樂活動等多方面經濟產生增長,更進一步的刺激消費拉動內需。
根據相關統計顯示, 2000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 7.44 億人次,到2015 年時便翻了五倍多,突破了 40 億 。這其中既有經濟條件增長的影響,同時也 有「假日經濟」的刺激作用 。
所以即便五一被拆分之後,又再次出現了調休形成5天長假的局面。
雖然對於廣大勞動者來說,調休確實會產生生產生活上的些許不便,但是從國家大的層面來看,現階段似乎利大於弊。
關鍵問題還是廣大勞動者的假期太少了,大家都是在被透過透支日常休假來拼湊節日假期,自然多少會有怨言。
其實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法定假期也不多,像 美國聯邦的年法定假期也就只有10天,但是國外更多的是能夠將企業年假制度落實到位 。
相信隨著中國各項制度的發展完善,企事業單位的年假制度能夠滿足勞動者需求,每個人和所在家庭的其他成員,無論從事什麽職業和崗位,都能有自由選擇的一定年假期限,實作像西方已開發國家那樣的度假機會。
恐怕也就不會再有人在意是否調休的問題,國家的「假日經濟」也不會再執著於搞集中式的休假,畢竟更分散性的全年都有人休假旅遊,反而更適合旅遊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