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閑談天地:27、遊麥積山石窟

2024-07-21旅遊

7月1日下午,我們來到了甘南之遊第一站——天水的麥積山景區,乘坐景區車進入山裏,再沿山路上山,一路上樹茂葉盛,似乎仍在江南。從路邊的宣傳圖知,遊覽麥積山地區有多種玩法,喜歡地質的,可重點考察這裏的地質特性,這裏就是麥積山國家地質公園,只是範圍很廣,不是一天二天能玩完的。喜歡風景的,可多處看看這裏的風景,這裏就是全國五A景區麥積山風景區,有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山、放馬灘、植物園、曲溪等,沒有一天時間玩不完。我們是沖著麥積山石窟來的,行程安排上只有兩個多小時的遊覽時間。

遠看麥積山,它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峭,單峰挺立,頂部平緩,呈方形,中部較膨大,底部略小,似農家堆疊的麥垛,故稱麥積山。山高142米,為典型的丹霞方山地貌。據載,組成山體的白堊系麥積山組紅包礫巖及砂巖,色彩鮮艷,紅如朝霞,層理發育,且具稀疏垂直節理,沿層面發育規模不等的巖洞。因受燕山運動影響,原紅色盆地擡升為山,加上流水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隨溝壁崩塌,形成堡狀山峰,再加上風蝕、溶蝕和重力崩塌等各種地質作用影響,才形成丹霞方山。

麥積山南面凹形山崖上分布著眾多石窟龕,猶如峰房般上下層疊,最多處達十二層。在崖的東西兩邊各有三尊大佛,高達十幾米,在遠處也清晰可見。東西崖之間上層棧道長38米,位於距地面78余米的崖面上,人稱天橋。連線天橋與第135號窟天堂洞的棧道,由幾道"之"字形棧梯、棧橋回環聯結,似為雲梯。回環聯結的棧道原為木結構,曾遭多次兵火、野火燒毀,現為鋼筋混凝土及鋼管扶欄混合結構,平均寬1.5米,長1000余米。

你在找佛,佛在看你

麥積山特別的地貌、造型、色彩,加上蜂窩般石窟、佛像和縈繞的棧道,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晴日,在白雲藍天綠樹的襯托下,它雄壯挺拔;雨日,纏繞的雲霧,則讓它顯得嫵媚動人。

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公元384一417年),著名禪僧玄高、曇弘聚積僧人300在此禪修。北魏、西魏、北周時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經1600年,懸崖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淩空穿雲″。現存窟龕221個,泥塑、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畫近千平方米,崖閣八座,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它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為全國四大石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雲梯上看遠山

走上棧道,猶登上天雲梯。五代詩人王仁裕詩雲: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閑身共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近觀洞窟內泥塑,有的裝了網罩,隱約可見;有的就在手邊,親切可摸;有的殘缺不全,似見歷史滄桑;有的栩栩如生,形象生動。有的高大雄偉,必須擡頭仰看;有的嬌小可愛,需要俯身細察;有的親切可愛,似俗世凡人;有的面容猙獰,如天神一般;有的體態健壯,飽滿渾厚;有的身材苗條,清新秀麗。麥積山泥塑雖然風格不一,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特色,但有其不同於其他石窟的獨特性。它是用麥積山紅泥沙礫石質塑造的,采用了高浮塑、圓塑、壁塑、影塑、薄肉塑等不同塑法,具有人格化、世俗化、民族化和寫意性的特點,是印度裝飾性雕塑與中國傳統寫意性雕塑的融合。雕塑造型簡練概括,渾厚質樸,形神兼備,動靜相生。其中第4、26、27、127、135號等石窟中的大型經變畫如西方凈土變、維摩變、涅槃變、法華變等是國內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大型經變畫,是研究中國經變畫發展的重要例項。第4窟是座宮殿式佛龕,由七大佛龕組成,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而建,是中國現存仿宮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個洞窟,是研究北朝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其內的飛天壁畫技法高超,為國內罕見。

飛天薄肉塑壁畫

麥積山石窟既是一座佛教知識博物館,又是一座雕塑藝術陳列館,還是一處別具特色的壯觀景點。傳說它是"積薪而上,拆薪而成","砍盡南山柴,修成麥積崖"。觀看山崖上密如蜂房的石窟和塑像,仿佛看到無數個人在揮錘開鑿,無數個人在上下奔逐,無數個人在捏泥塑像,無數個人在增色添彩,一代又一代,延續了十余個朝代,一千多年,那裏堆疊著許多看不見的財寶,積存著許多看不見的血汗,更有一個摸不著看不見卻一直存在的靈魂——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