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街巷印集66|二道橋街:一街居民半茶客的千滋百味

2024-01-20旅遊

二道橋街的由來

得從二道河說起。

戰國時期

李冰父子在都江堰辟山分水

給成都平原引來一條美麗而古老的河流

典籍裏稱為磨底河(成都人也叫摸底河)。

磨底河自化成橋沿道士堰一路向南

與清水河的浣花溪

在送仙橋處匯合後流入南河。

而在磨底河道士堰

還分流出一條向東流的河流

叫二道河

二道河流至三洞橋處

又分為成都西郊乃至整個成都市內

最重要的兩條河流

名叫西郊河和金河。

二道橋街

就位於二道河從三洞橋分流金河的地方。

這個地方原本是沒有橋的

抗日戰爭時期

政府在老西城墻處開了一個口子

並臨時建成了一個橫跨二道河的小橋

方便城裏老百姓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轟炸

所以

當初這裏僅僅是

一條老百姓進出城的逃生通道

人們把這座小橋叫作二道橋

新中國成立後這裏逐漸形成了一條小街道

老成都人就把這條街命名為二道橋街。

二道河的金河水與西北方向來的犀角河水匯合處,如今修建了一道水閘,稱為二道河水閘,並在這裏重建了一座全新的橋,橋的兩端就是如今的二道河街。

二道河街東端與上同仁路交匯處

有一個由古磚壘成的似墻非墻

似堡非堡建築

上面立著一個「老成都西城墻」牌子

記錄著這是「羅城遺址」的位置。

羅城

是由唐朝名將

西川節度使高駢修建

因他是一個軍事將領

出於晚唐形勢

從軍事角度出發鞏固城防

所以在成都修築的一個外圍城墻

周長為25裏

它將成都城包圍起來

稱之為「羅城」。

成都古城墻「羅城」

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城垣建築。

成都還有一次大規模修建城墻是在明初,康熙年間,四川巡撫在成都的明城廢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墻,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費巨資重修,所建城墻周圍長22裏,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個,八角樓4個,炮樓4個,城樓頂高5丈,四周遍種美蓉、間植桃柳,這應該是距今最近、規模最大的古城墻。

現在這裏的「老成都西門城墻」

不是古城墻

這是當年房地產開發商

在同仁路修建「聚星城」樓盤時

用搜集到的羅城條石和古磚

在羅城西門遺址位置上修建了這個建築。

二道橋街街裏小區

基本上都修建於90年代

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和一些年輕的租客

這條僻靜悠閑的小街

沒有什麽商業鋪面

小區樓下

開設了最具成都特色的諸多茶樓。

在成都民間流傳著這麽一句諺語

「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

二道橋街的茶樓

專為這裏的居民而存

它完美體現了老成都茶樓邊喝邊耍的特色

成都本地人很少點蓋碗茶

通常都選擇用啤酒杯喝茶。

二道橋街的茶樓

一種是以棋牌麻將活動為主

客人打牌時順便點上一杯茶

大多以包間形式呈現。

還有一種是露天式的茶館

以純喝茶休閑聊天為主

這類茶館老年人居多

而且茶樓的桌椅並不是固定的

冬天可以把桌子移到屋檐內避寒

一出太陽就會喊老板移到路邊

夏天則搬到綠樹成蔭的地方

或者在桌椅上方打上一個遮陽傘

癱坐竹椅上

慵慵懶懶

一杯啤酒杯泡素毛峰

足以閑上一天。

這就是二道橋街

散落在此處的「老成都西城墻」遺址

歷經歲月消磨

記錄著「冠於西南」「不亞於京師」羅城舊事。

如今

這裏十步一茶樓的模組屋

是滿滿的成都市井風情

更是慢蓉城的世間百態

這種閑適與安逸

伴隨茶香四溢和麻將聲音

隨著二道河流水

變成一首動聽的音律

飄向二道橋街的街頭巷尾

浸潤著這裏「一街居民半茶客」 的千滋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