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重慶古鎮(2)中山

2024-08-06旅遊

中山古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南部的筍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區56公裏,重慶市渝中區96公裏。

古鎮原名龍洞場,據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1151年),龍洞場可考歷史858年,明朝設有清溪縣,清朝康熙33年設行政辦事機構——筍裏十二都。光緒年間將原龍洞場、老場、馬桑埡場合並成三合場,建制調整後為中山鎮。

古鎮背山臨水,場鎮建築靠水而建,由龍洞、荒中壩、高升橋三條小街連線而成。古鎮旁邊的河叫筍溪河。

中山是一個全國出名的楹聯之鎮,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遠觀古鎮全景,非常壯觀。由溪水、奇石、古居組合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畫。

大美中山!

依山傍水的古鎮很多,但很少有像中山這樣盤踞山裏,峽谷縱橫的。而依靠山谷的吊腳樓式建築風格,也和這裏的地貌地形有關。

中山古鎮歷來是商貿繁榮的水陸碼頭,重慶綦江、四川、貴州、合江等地的產品物資大都集中於此交易。

時過境遷,現在的中山雖沒有了昔日的繁華,但美麗的古鎮卻完好的保存至今。

除了青山、碧水、吊腳樓,河中怪石嶙峋,形成了巨大的石頭灘,也是古鎮一景。

古鎮老街沿筍溪河而建,全長1586米,有鋪面四百多間。整街共分八節:即江家碼頭、觀音閣、萬壽宮、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

這是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業老街。

古鎮商鋪建築最具代表性,依山勢形成的商街縱向長1000多米,層層遞進,其風雨場的過街建築幾乎都是能遮風避雨不見天日的「封閉式」建築,由此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川東地區雨晴不定的特點。

實際上兩旁建築多為兩層「吊腳樓」,下層為鋪面,樓上可住人,鋪面開間做得較大,且易組合。

街道以青石鋪設,街面3至5米寬,建築為穿逗式木結構,中為騎廊式過街亭建築,整條老街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

如今的中山古鎮仍保留著老茶館、老酒館、老藥房、老槽房、剃頭鋪、打鐵鋪、針繡坊等傳統作坊。

「九齡堂」、「官錢鋪」、「古鎮人家」、「長指甲」等古鎮老店也傳承至今。

「誠信不欺」是南宋以來古街相傳的經商之道,中山古鎮上的「吳蜀均沾」、「禁賣發水米」碑、木幫公罰碑等遺存的商德文化生生不息。生動闡述了中山古鎮厚重的傳統商德人文價值。

因此在這裏做買賣就是一個放心,在這裏消費也同樣讓人省心。

漫步在古鎮上,看著街邊當地居民在賣各種特產和手工藝品,雖然有了很多開發後的痕跡,但是卻保留著一種質樸的感覺,相比之下商業氛圍不是很濃郁,仍然有著原有的特色。

古鎮上有很多當地的特色美食,你會看到好多店鋪門前都會有煙熏豆腐、石板糍粑、老臘肉和河水豆花等。除了美食,還有一些當地的手工藝品和特產,比如草鞋,編織品等。

行走在這種老街老鋪,隨意閑逛,是別有一番感受與樂趣的。

長街的中部有一小型的開闊地,這是古鎮的楹聯廣場。

據考據,中山古鎮楹聯產生於宋朝,興盛於明清時代,民國時期駐足「尋常百姓家」,有育人聯、行業聯、民居聯、祠堂聯、風景聯、宗教聯等異彩紛呈的楹聯資源,群眾楹聯文化活動日益普及,獨具特色。

廣場上有楹聯的展示,另外也是居民活動和遊客休息的地方。

而這座廣場還巧妙的把古鎮分成了兩半。

一半主要是熱鬧繁華的商鋪,一半則是安靜古樸的民宅。

居住區的這一段就是最原始最本色的古鎮原貌。

鎮上的民居基本保存完好,但由於過街有封頂的緣故,光線逐漸顯得暗淡。不過卻更有一番原色的味道。

房屋全系青色瓦片蓋頂,紅漆木板竹篾夾墻,圓柱承重,古樸凝重中透出的巴渝人家風韻。

老屋夾道的古街,樸實的居民,一切是那麽安靜而悠閑。

當你穿過幽暗的街道,是否回到了舊時光。

中山和其它古鎮相比,這裏的鄉土氣息更濃厚,原住民的生活似乎沒受多大影響,保持了古鎮的本來面目。

民居建築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考察評價是:中山古鎮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築群。

中山之美,美在本色。

古鎮的周邊還有如峽谷畫廊、愛情天梯、四面山等景點,如果時間空余的話也不妨去看看,都是非常不錯的。

這裏還有一個傳統民俗叫「千米長宴」,最早源於宋朝。每年春節期間,古鎮居民在千米老街上大擺百家宴,遊客可以內建碗筷,隨意品嘗任何一桌宴席的酒菜。因古鎮街道長度超過千米,「千米長宴」由此得名。這個民俗活動已成為中山鎮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同喜共慶的歡樂聚會。

中山是一座慢生活的安靜小鎮,是最原生態、最樸質自然的古鎮之一。

在這裏需要放松下來,細細享受生活,期間住宿古鎮臨河吊腳樓客棧,是不錯的選擇。客棧大都沿筍溪河而建,為穿鬥式木質吊腳樓,推窗即有山色入懷。

而清晨和傍晚,沒有喧囂和嘈雜,沒有浮躁和世俗,古鎮之美才盡顯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