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組圖:古村覓鄉愁—— 鹹安古村落掠影

2024-06-30旅遊

青磚灰瓦,飛檐翹角,群山圍合,奔瀉泉流。仲夏時節,漫步在「中國傳統古村落」鹹安區高橋鎮白巖泉村,古老的村落寧靜而祥和。

是日陽光正好,一幢幢古民居點綴在茂林修竹間。村中央,躺著一口碧綠池塘。

隨機走進一間院落,天井客堂寬敞明亮,馬頭墻、青石板、木頭擡梁、雲紋雕飾,細節之處盡顯古風雅韻。

目之所及,小溪自北向南穿村而過,石橋橫跨其上;近有村婦在家門前洗衣,遠有農夫肩扛伐木緩緩歸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就此勾勒。

村幹部自豪地介紹,據村中石碑記載,白巖泉村25組山裏饒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順治年間(公元1650年)。在歲月的長河中流淌近400年,40余棟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

到白巖泉村,不得不飲白巖泉。於是告別村灣,上山踏上尋泉之旅。

走過幾級石階,隨涼風來到一幽深洞口,清泉石上流的美景闖入眼簾。手捧泉水直飲,清醇甘洌,暑氣瞬間消散,恍惚間有世外桃源的錯覺。

古村孕育了文化,承載著鄉愁。每一個古村落,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韻味。

一條河流,宛如玉帶,山環水繞,古民居根據地形,依山而築,布局合理,疏密有序,錯落有致。我們輾轉來到馬橋鎮壟口村壟口馮,穿過新建的狀元橋,映入眼簾的是幾棟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民居始建於明成化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此地據傳,馮氏村民屬連中「三元」的北宋副宰相馮京後裔,明朝中期遷徙於此。高考前夕,許多家長帶孩子來此遊「狀元村」,期盼討個好彩頭。

許是時光厚愛,古村裏一切都慢。偶遇一名拄拐老翁悠閑散步,雖步伐緩慢,但面有紅暈,氣色極佳。言談間,得知他已年過九旬,仍會鋤地耕作,更覺驚訝不已。

桂花鎮劉家橋村對於鹹寧本地人來說再熟悉不過。此村規模雖不大,但歷史卻很悠久。古民居始建於明成化九年,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的小弟楚元王劉交後裔劉元牙始建。此外,劉家橋還是歷史上遠近聞名的書香門戶,素有「墨莊世第」之稱。

一進村,瓦檐、天井、石階、廊橋…….古韻盎然,散落在劉家橋村的角落。白泉河岸邊,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打卡拍照。

村莊房屋大多為兩層建築,從外觀看,門庭嚴謹,高墻聳立。屋內一進幾層,堂屋高大,雕梁畫棟。房房相連,廊道相通,樓道深巷迂回曲折,可謂是「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俯視屋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為了保存好傳統古建築,更好地傳播本地文化,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鹹安區政府和桂花鎮向省文化部門爭取到200余萬元的專項修繕資金,對劉家橋風雨橋、上新屋、彭城世家三處古民居、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

同時,為了提高村民的收入,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牌,引得遊客如織。如今每逢節假日,遊客要來這裏吃上一餐,都得提前預訂。

鄉村振興改變了一個村,也改變了一群人。鄉愁、鄉情、鄉戀的紐帶串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少空心古村正在從「沈寂」走向「復蘇」……

新聞連結:

鹹安區現存具有研究、觀賞、保護開發價值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沈鴻賓故居、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孫郭胡城址),占全市50%;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個,其中鹹安古橋8座;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全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點568處。2013年至今,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