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北京周邊竟藏著一座千年古堡,有著"關內樓蘭"這個動人的名字!

2024-07-23旅遊

當你走在鋼筋水泥叢林中,是否也曾憧憬過返璞歸真,親身感受歲月沈澱下的歷史遺韻?如果是的話,不妨讓我們一起踏上前往開陽古堡的路程。這座矗立千年的古堡,曾是趙國都邑,見證了北方邊陲的滄桑興衰,至今仍在用堅毅的體態向世人訴說著動蕩的過往。它就像一面古老的鏡子,將璀璨的歷史濃縮其中,引人遐思......那麽,開陽古堡的前世今生究竟是怎樣的呢?

開陽古堡:千年歷史的見證者

戰火硝煙早已散去,但這座矗立在張家口大地上的古堡依舊屹立不倒。它就是著名的開陽古堡,有著"關內樓蘭"的美譽。這座曾經的軍事重鎮,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追溯到公元前403年,這裏就是趙國最早的行政村莊了。當時的趙國國力強盛,統治範圍遼闊。為了加強邊疆的管控,趙惠文王在陽原縣境內設立了開陽邑,負責維護邊陲治安和管理周邊地區。開陽邑不僅是趙國延綿數百裏長城防線的重鎮,也是重要的商貿集散地。

數百年後,大漢王朝在此地建立了開陽堡,作為西北邊陲的軍事要塞。古堡由內至外分為皇城、佃戶區和民居區三部份,布局合理,設防嚴密。皇城四面環繞著高大的城墻,矗立著戍守官兵的營房。佃戶區則安置了耕種的農民,為軍隊提供食物。而民居區則居住著販夫走卒,遊手好閑者被嚴令禁止在此落腳。

接下來的幾百年間,開陽堡歷經了多次戰火洗禮。先是東漢時期的黃巾起義,叛軍曾一度占領了此地;再到西晉末年,前秦苻堅的部隊也在此痛擊過漢室余孽。後來北朝時代,這裏又淪為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爭奪焦點。

最後是盛唐時期,開陽古堡迎來了它的全盛時代。唐高祖李淵下旨將開陽堡建制為開陽宮城,作為邊城重鎮。唐朝政權薪傳近300年,開陽堡在這段時間裏屢次修繕,建築漸趨完備,規模也日益壯大。從士卒的生活區,到守備將領的衙門,從高大堅固的城墻,到皇家的侍衛營房,無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積澱。

直到今天,曾經的輝煌早已不復存在,但開陽古堡依舊屹立在這片土地上,見證著一個個朝代的更叠興衰。它默默地講述著歷史,守望著時光的流轉,將這座邊陲小城的滄桑寫進了歲月的編年史裏。

三面環磚:皇城般雄渾氣勢

如果說開陽古堡是一部厚重的史書,那麽環繞四周的城墻就是其中最紮眼的篇章。這面高達8至10米、寬約6至8米的城垣,向世人訴說著往日的堅守與屹立。

開陽古堡的城墻共有三面,東西長305米、南北長232米,將整個堡壘環繞其中。城墻材質奇特,乃是當地特產的白堊土與黃膠土攙和而成。二者天生具有極強的黏性,在時光的浸淌中愈加堅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彩色泥磚"。

這種彩泥的存在實為人為用意。在修築城墻時,工匠們會先壘起兩道磚墻,中間留有空隙。待到雨季到來,大量雨水便會註入墻體內腔,使黃白二泥徹底混合澆築。這樣一來,整座城墻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儲水池",日夜蓄滿了水源,水澱積久後更能發酵成為護城河。如有外敵來犯,只需開啟城門,巨浪就能浩浩蕩蕩地湧出,足以阻擋敵軍前鋒。

這項看似簡陋的設計,實則是古人的一大智慧結晶。正是得益於這靈巧的水利工程,才使得開陽古堡在歷次戰火中屹立不倒。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座千年古堡的城墻至今仍未倒塌,輪廓完整分明。這不啻是對於古人的贊嘆與敬佩。

走近城墻,你會發現上面遍布著如同蚯蚓般的凹陷印痕。這正是時光在城墻上刻下的歲月銘印。追溯其淵源,竟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時期。

當年,開陽修城的工人們為了加固城墻,使用了一種獨特的修築工藝。他們在城墻上系統性地鉆孔,再將鋼鐵抗樹枝插入其中,最後澆註黏土將其固定。漸漸地,這些枝條在城墻中腐朽、殘留下來,就形成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奇特圖案。看來,在一千多年前,古人便已領會了現代建築中"鋼筋混凝土"的理念了。

這面滄桑的老城墻,不僅是古代防禦工事的集大成者,更是一座活著的建築教科書,將無數匠心與智慧娓娓道來。佇立其間,仿佛能聽見戰鼓隆隆、馬蹄鏗鏘,那硝煙彌漫的邊陲年代就在眼前重現。

平民百態:古堡裏的市井生活

開陽古堡雖為軍事重鎮,但並非只有矗立的炮台與操練的military隊伍。在這座城池之中,更多的是一衍生機勃勃的市井景象,處處洋溢著平民百姓的生活氣息。

只消閉上眼睛,你就能想象出那潺潺的流水聲、翩翩的馬蹄聲、朗朗的讀書聲從古堡內外傳來。是的,作為邊陲重鎮,開陽自然也聚集了不少文人雅士。他們或是朝廷命官,或是逃離京城以躲避戰亂。無論出於何種理由,大多都懷揣著才情與抱負,在這座小城內謀生存、潛心著述。

隨著時間流轉,這裏漸漸孕育出了一批著名的書院和精舍。如大興書院、集賢書院等,就是當年開陽文化的發祥地。書生們在此研習經典、切磋雄辯,偶爾也會揮筆撰寫新作,吟詩作賦。一些人更是依附於達官顯貴,受到皇家館閣的器重,進而成為朝野名流。

這些書香門第和從事文化事業的人群,無疑為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氣派與書卷氣。他們的存在,不啻是中原文明在西北邊陲的一顆閃耀火種。

開陽古堡之所以名聲響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經是一座商埠重鎮。依靠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京畿走廊的交通優勢,這裏自古就是南北貿易的必經之路。

行商賈客自各地遠道而來,匯聚在這片熱土上互市貨物。開陽古堡內便應運而生了無數的手工作坊和小鋪肆,各式各樣的買賣聲、叫賣聲和雜亂的人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市井景象。

你看那匠人正在錘煉一根紅熱的鐵錠,汗流浹背卻自得其樂;你又看那老織工正在機杼上穿梭紡線,她的手如行雲流水般熟練;再往前走,就能聞到撲鼻的香料味道,原來是一家藥鋪在煉制補藥......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彰顯著當年開陽的貿易興盛,也折射出了這裏居民的勤勞本色。

除了揮灑汗水謀生存,當年開陽的居民們也余力過上了豐富多彩的節慶生活。每逢佳節,這座小城裏就到處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氛圍。

立春時節,人們會在城裏巷陌間張燈結彩,妝點一新,迎接大地蘇醒的景象;農歷正月十五,老老小小都會踩著紛飛的雪花,擠在一起觀賞皇城裏的燈會;重陽節那天,街頭巷尾早已飄來了桂花香,長者們或是賞菊品茶,或是在爐香間品古詩詞的佳句......

更有一些喜慶的場面,足可見當年開陽確實繁華一時的盛況。比如古代的"金鑾寶殿",這是可以唱念曲藝、觀賞雜技的大型綜合性娛樂場所,據說演出陣容之浩大,連皇宮裏的戲班都自嘆弗如。再比如"鬥獸場",這是一種飼養猛獸進行搏殺表演的娛樂專案,往往在闔城門舉辦,惹得滿城沸騰。

這些生動有趣的節慶民俗,無不透露著開陽古堡當年的喜慶氛圍。那個時候,這座小城裏到處都洋溢著歡聲笑語,每個角落都洋溢著生機勃勃的氣息。正是這些細細碎碎的點點滴滴,才鑄就了開陽獨特的人文氣息。

軍事要塞:禦敵駐防的鋼鐵長城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開陽古堡自然也扮演著守衛邊疆的重要角色。從首領營帳到編隊軍營,從糧草儲備到戰馬欄舍,這裏的一磚一瓦都見證了那個動蕩年代的屯戍廝守。

開陽古堡作為邊陲軍事要塞,其中最為核心的自然是首領營帳了。這處坐落於皇城中央的殿閣,正是當年駐防將帥們的統帥之所。

長方形的營帳占地不小,四面由高大的城墻環繞。營門口矗立著一對石獅,作為威嚴的守護神。穿過狹長的廊廡,就能看到將帥升帳的正殿了。殿內高懸一面巨大的牌匾,上書"六軍威靈"四個大字,無不透露出雄渾大氣。

想象一下,當年凜冽的號角聲、嘹亮的號令聲曾在此回蕩;當年征戰歸來的將士們曾在此整裝待發;當年兵書籍籍、箭珠滿盤,無不見證了這裏是真正的軍事中樞。

除了首領營壘,開陽古堡自古以來還是個大規模軍營的駐地。從唐代起,這裏就被規劃為邊防重鎮,屯駐了數萬兵馬。

走進古堡深處,你會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一溜溜長長的馬廄、一座座冷冷清清的糧倉。這就是當年駐防此地的軍隊的營區和輜重場所。

再深入觀察,還能發現城內到處是一個個設施完備的操練場。最常見的莫過於靶場、馬廄和圍場。其中,靶場供軍士們日常習武射箭;馬廄則是馴養戰馬之所在;圍場更是實戰操演的主要場地,上萬名官兵都可在此列陣對戰。

除此以外,營區內還備有軍械庫、火藥庫等設施。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當屬矗立在正中央的一座磚石結構了——這正是傳說中的烽燧樓。只消在城樓上點燃烽火,就可以向四周的哨塔發出軍情,喚醒沈睡的邊關衛士。可見,當年開陽古堡確實是座現代化的軍事要塞。

誠然,光憑堅固的炮台和壯健的軍馬還不足以守衛一座重鎮,還需要周全的防務設計。而在這一點上,開陽古堡的建造者們確實下足了一番心思。

最顯而易見的防禦工事,莫過於依托水利而建的"三面環河"。開陽古堡背靠太行山而建,沐浴著曉風殘陽。正是憑借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修築者們在城內開鑿出了三面深廣的護城河,幾乎將整座堡壘環繞其中。河水來自太行山脈,終年充盈不竭。一旦有外敵來犯,便可釋放水門,形成天然的護城河阻隔他們的進攻。

除了水利之外,開陽古堡的城門設計同樣令人嘆服。根據城墻遺址的考古發現,整座古堡共有東西南北四面八道城門。每一扇城門都安有拒馬,並且迂回曲折,以策馬攻不能直撲而入。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城門皆為雙層式結構,內外兩道鐵門相互呼應,極為牢固。即便外門被攻破,內門仍然固若金湯,決不輕易失守。

總的來說,開陽古堡集軍事要塞之大成,無論是駐防布防,還是防禦設施,皆堪稱一時之選。這正是它能幾經戰火洗禮,屹立數百年的重要原因所在。

薪火傳承:古堡今安在

數百年過去了,曾經輝煌一時的開陽古堡如今也難免衰敗破敗。但是這座古老城池的精神依然流傳至今,繼續在人們心中熊熊燃燒。

自20世紀以來,開陽古堡曾多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專業考古隊伍的深入挖掘。一磚一瓦都在緩緩揭開當年的神秘面紗。

最引人矚目的發現,莫過於城內竟然埋藏著一條宏偉的地下水路。這條人工河道蜿蜒曲折,全長近5公裏,四通八達、貫穿全城。考古學家推測,當年這正是開陽居民的重要飲水來源,同時也是一條絕佳的戰時逃生渠道。

除此之外,考古隊還在城內發掘出了大量生活陶器、兵器遺存和各色古籍。其中最有意義的,莫過於一批珍貴的木簡文書了。經專家們仔細辨析,竟發現這是開陽軍事防務的珍稀史料,詳細記載了當年的編隊布防、戰時應對等重要內容,可以說是破解古堡之謎的關鍵鑰匙。

雖然如今的開陽古堡只剩下一些斷垣殘壁,但這片土地上的文物財富可一點也不少。按照相關規劃,未來這裏將建立一處大型的古堡博物館,讓遊人一睹開陽軍事文化的繁榮景象。

博物館將以"開陽屯軍史"為主線,分為軍事防務、民俗生活、考古發現三大展區。走進第一個展區,你將能一覽當年屯軍駐防的陣容編制,觀賞珍貴的古兵書籍冊、兵器譜系;第二個展區則重現了繁華一時的市井生活景象,還原了節日慶典的熱鬧場景;第三個展區展出了近年來在古堡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實物,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考古的樂趣。

除了靜態的實物陳列,博物館內還計劃設立多媒體4D影院,360度環繞式展現當年防城作戰和生活狀態的情景再現。如此貼近生動,必將讓觀者身臨其境,領略當年的軍事風雲。

如今,開陽古堡的遺存雖已破舊,但它的精神依然熊熊燃燒。多年來,一批批熱心的誌願者和專家學者都在為這座古城的保護而努力奮鬥。

最先走上護城之路的,是一群對家鄉文化懷有濃厚眷戀的開陽當地人。無論是協助考古隊伍的搜尋,還是自發組織義務講解,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保護家鄉古跡。如今,已經有數千名誌願者加入到保護行列中來,用實際行動捍衛著古堡的尊嚴。

與此同時,一些專業的文物工作者也在為古堡的修繕保護而鞠躬盡瘁。例如有專家便提出了一項頗具創新性的建議:利用3D建模、虛擬仿真等手段,復原開陽古堡當年的風貌,使之在虛擬空間永垂不朽。更有人呼籲,將古堡遺址規劃為一個開放式的大型露天博物館,讓遊人們一覽開陽璀璨的軍事文明。

一切的一切,都昭示著人們對這座古堡的無盡眷戀。開陽古堡雖已物是人非,但它所承載的軍事文化、邊陲文明和人性之光,必將萬世長存,熊熊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