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周末·洞庭丨從寡婦磯到城陵磯,一覽長江湖南段壯闊江景

2023-12-04旅遊

幾乎沒有中國人不知道湖南在長江沿岸,但即使是湖南本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長江湖南段的起始點。這短短一百六十三公裏的河道,上起華容縣五馬口,下至臨湘市黃蓋湖鐵山咀,全部在嶽陽境內,且都是湖北和湖南的界河,沒有一段完全屬於湖南的河段,但是因著洞庭湖的存在,湖南又是對長江水情有著巨大影響的省份。此次,我們乘船從寡婦磯溯江而上直至城陵磯,一覽長江中遊最壯闊的江景。

三個卡口是造成洪災險情的重要原因

我們在長江大堤陸城鎮段下車,沿長江大堤步行。

長江過了荊江段之後,接收了洞庭湖的來水,愈漸開闊,河道順直寬廣。對面堤岸線隔著茫茫江水,已在視野盡頭,兩堤之間不辨牛馬。下遊目光所及之處,長江左岸一個小山包,右岸一條小山脈,一者似龜,一者似蛇,兩山把江面突然束緊,形成一個卡口,從衛星地圖上看,長江此段酷似一個有著窄窄罐口的陶罐。

當地人員告訴我們,前方右岸小山脈叫馬鞍山,山脈靠江邊磯頭叫寡婦磯,江對岸的小山包叫楊林山,此處河道僅有1100米寬。城陵磯以下河段有三個這種卡口,除了這個最窄的卡口外,往上是白螺磯和道仁磯卡口,往下還有一個螺山與鴨欄形成的卡口。

三個卡口是造成長江湖南段和環洞庭湖堤垸險情的重要原因。長江與洞庭湖有著復雜的江湖關系,不算洞庭湖主入江口,荊江河段有松滋、太平、藕池和調弦四口與洞庭湖互通,荊江取直之前,四口長江來水將大量泥沙帶入洞庭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江水利委員會對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段進行裁彎取直,江水流速加大,挾沙能力較強,又由於三卡口導致水流不暢,泥沙在長江堤螺河段沈澱,四口進入洞庭湖的泥沙減少。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城陵磯以下河段累計泥沙淤積量超過22億立方米,河床逐年淤高,江心洲不斷加大,河道有效行洪斷面減少,泄洪能力下降,主汛期嚴重頂托洞庭湖口水流,使螺山站水流減緩,水位壅高,增加了湖南的防汛壓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螺山卡口等三個卡口滯緩了洪峰,又減輕了下遊的武漢、九江等城市的防汛壓力。

在三江口處的江心遙望長江下遊。

由於長江堤螺河段堤外有松楊湖、白泥湖、洋溪湖、冶湖等沿大堤連綴成片,湖南方面水利專家曾有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借道連湖繞過卡口向長江下遊行洪之議,由於會加大下遊武漢城市群的防洪壓力,長江水利委員會未同意。1998年洪災過去之後,國家先後投入巨額資金加固長江大堤,如今堤防寬厚,堤外還有子堤,長江湖南段已無潰堤之虞,河湖連通也就沒有人再提起了。

寡婦磯:長江流域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石磯

「磯」字從字義上看是水邊突出的巖石或石灘的意思,也是長江江濱某種地貌特有的稱呼,指的是江邊矗立的懸崖峭壁,一般凸出水面,憑岸臨江,三面環水,如同屏障,地勢險要。萬裏長江號稱有七十二磯,其中最有名的是「長江三大名磯」:城陵磯、采石磯和燕子磯,我們平時熟知的赤壁也是長江上的石磯,稱為赤壁磯。

寡婦磯又叫大磯頭,算不上有名,但其與對面楊林山雙雙伸向江面,形成長江鎖鑰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走近寡婦磯,只見磯頭全部用花崗巖石鋪成,磯頭建成半弧狀伸入江中,分三級階梯,石磯頂上平台和欄桿有重新整修痕跡,底下三級階梯的石頭均呈鐵銹色,明顯屬於舊物了。石磯上有大型航標燈,紅白油漆相間,噴有「龍頭山」三個大字。航標燈旁還有一石碑,上面字跡依稀可辨認出「委辦楊林臨湘磯救生局兼工程局委員、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署嶽州府臨湘縣事、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署嶽州府巴陵縣事」字樣,原來這是一塊禁止在磯頭搭架攀罩網魚、以免過往船只撞觸石磯失事的警示碑,石碑落款為「光緒三十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了。我們下到第二階,砌墻條石上分布有一批凹槽,壁墻條石上還刻有從洞中爬出的浮雕蜈蚣,生動精美。當地人員告訴我們,條石上的凹槽是篙眼,是供渡船撐篙之用,古人認為蜈蚣可以鎮龍妖,刻蜈蚣寓意使長江之龍不再興風作浪,過往船只平安無恙。寡婦磯是長江流域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石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寡婦磯」這個奇怪名字的由來,有一段淒婉和悲壯的傳說。相傳清朝年間,一富商運鹽行船溯江而上,行至大磯頭,此處水流本已經較湍急,加之忽然狂風暴雨,江水翻滾,濁浪滔天,船夫雖奮力拼搏,終於支撐不住,最後船覆人亡。其妻痛不欲生,起誓要在此修建一平整磯頭,以方便過往船只航行,於是變賣全部家產,請來勞工把岸邊磯頭參差不齊的石頭修整平直,從而降低水流速度,後來過往船只再也不會因水急浪高而提心吊膽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把磯頭命名為寡婦磯。可能是嫌寡婦磯名字不好呼,當地人都稱之為大磯頭。

穿過寡婦磯,是一個簡易碼頭,我們從這個碼頭登船。

江水出現兩種顏色,一清一濁

秋日的陽光迅速躡腳走過,這樣的陰天正適合乘船。我們站立在船頭,舉目四望,暗雲低垂,天地無比遼闊,行船帶來的風輕拂著臉龐,讓人心扉大開。

江上,三五條長長的運煤船逆流而上,不久就被我們超越了。這些船船頭噴有「駐馬店」、「淮南」字樣,顯然,這些船是順淮河而下,經黃海,又從吳淞口溯江而上到這裏的。

船行約半個小時後從荊嶽大橋穿過,荊嶽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監利縣白螺鎮和嶽陽市雲溪區道仁磯鎮之間,是一座雙塔鋼箱梁斜拉橋,總長五千多米,主孔跨度就有將近一千米,氣勢恢宏。經過大橋的時候,大家驚呼不已,紛紛舉起手機拍照。

繼續往上遊走,江水逐漸出現兩種顏色,一清一濁,當地人員說濁的是洞庭湖水,清的是長江上遊來水。江水清於湖水,確屬奇事,原因是三峽大壩蓄水後,江水中的泥沙在大壩以上沈澱下來,下泄的水自然是清水,流到這裏依然清於洞庭湖水,在三峽大壩蓄水之前,洞庭湖水是清於長江上遊來水的。

船行到清濁江水分明處時,洞庭湖入江口——三江口就到了。我說不應該叫「三江口」,叫「雙江口」還差不多。有人跟我解釋道,三江指的是古湘江河道、上荊江和揚子江,古湘江河道也就是洞庭湖出口河段,上荊江是上遊長江河段,揚子江指的是下遊長江河段,這都是以前的舊稱,現在一般不這麽叫了。

三江口是自古以來的交通要道。青年李白從四川出三峽漫遊全國,過荊門入楚地,一路東下,留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詩篇;王闿運經過這裏出湘東遊江南,發出「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的豪言。還有更多的謫官,屈原、賈誼、蔡邕、柳宗元、韓愈、王昌齡、劉禹錫、蘇軾,或貶到湖南或經過湖南,他們乘著小小的扁舟,順著長江進入洞庭湖,從繁華走入偏遠,他們的臉上,無不寫滿了失意。感懷傷時,憂心愁慘,可以想象。滾滾江水東逝,石磯默立無言,江流石不轉。這裏大部份時間是安靜的,不過也曾熱鬧過。公元208年,一代梟雄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下伐吳,破荊州、下江陵,順流東下,經過了這裏,浩浩蕩蕩,旌旗蔽空。當時的曹操意氣風發,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經過三江口時,視江南半壁江山如在囊中的他可能都沒有興致向洞庭湖以南看一眼。曹操在赤壁和烏林遭遇了慘敗,才有了後來的三國鼎立。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乘船,原來最快的交通方式已經淪為休閑方式,三江口比之前更安靜了,好在還有城陵磯港。

城陵磯港正位於三江口,在洞庭湖入江河道和長江交匯處的東邊,是長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國家一類口岸。然而,由於嶽陽主城並不依靠長江,而是透過洞庭湖最北端水系與長江相通,影響到了嶽陽市的長江碼頭打造以及嶽陽長江航運通江達海的運輸能力。經過大力追趕,2022年城陵磯港的吞吐量突破100萬標準箱,成為全國第九個年吞吐量破百萬標準箱的內河港口。

據說,現代版的「靈渠」——湘桂運河已在規劃之中了,建成之後,長江珠江水系聯通,城陵磯港南可通南海,東可通黃海,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