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探尋納魯窩集

2023-12-09旅遊

大夥房水庫夏景美不勝收

人類的文明多由一條大河的源頭誕生並延續向遠方。遼東的每個城市都有河,每條河都對流經的城市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撫順不但有河,而且還是遼吉兩省柴河、清河、渾河、柳河、太子河、富爾江六條大河的源頭,大河一路奔流不息,滋潤和養育著兩岸人家。

在流經撫順境內的大小河流中,我獨對家鄉的渾河倍感親切。兒時父親陪我捉魚蝦,傍晚在橡膠壩旁金黃色的波斯菊下休憩,渾河就是那記憶裏最溫暖、最親切的背景。

一天,我駕車在河堤路上,渾河於身旁一路相伴,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我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自己在渾河岸邊生活了30余年,飲水思源,渾河的源頭在哪兒?那裏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渾河源頭在我心裏就像是一個秘境,吸引著我前去探尋。

周末的早晨,老傅、老高和我相約一起出發到渾河源頭一探,路途並不短,為消磨這一路顛簸的時光,老傅給我們講了一個跟渾河源頭相關的歷史故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故事還要從一個叫何秋濤的人和一個叫「納魯窩集」的地方開始說起……

在清代的一個夜晚,一隊人馬在城門外正借著月色匆匆整理著行囊,這裏的每個人都低頭不語,神色自若,帶隊的人正是「通達時務,曉暢戎機,足備謀士之選」的刑部主事何秋濤,而他們此行目的是前往東北執行一個秘密任務。那時,正值東北邊界地區的局勢日趨緊張,沙俄方面虎視眈眈,在大多數人還未真正意識到危險即將到來之前,何秋濤便帶著特殊使命,提前趕赴東北考察森林分布等情況。在出發前,他早已成竹在胸,選定了沿渾河主河道的方向,一路溯流而上,計劃尋崎嶇山路一直走到渾河源頭,想必定會有所收獲。

當一行人走到撫順龍崗山一帶時,何秋濤擡頭遠望,只見這裏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如海浪般連綿起伏的山峰覆蓋著蒼勁挺拔、連眾人都難以合抱的參天大樹。低頭看時,腳下那一路追蹤的溪流被一汪清泉所阻,泉水的背後是層層密林,再也看不到任何小路,這一行人終於找到了渾河的源頭。在這之後,何秋濤克服重重困難,在東北又考察了多處原始森林,寫下了對後世有極高參考價值的地理方誌名著【朔方備乘】。一生治學嚴謹的何秋濤,特別在專著中記錄下了這原始森林考察的第一站,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納魯窩集」。

「納魯窩集」就是渾河源頭的所在,如今的清原滿族自治縣灣甸子鎮。「窩集」在滿語中指茂密的森林,這讓我不禁想到,在金庸【鹿鼎記】當中所提到的鹿鼎山,滿語叫「呼瑪爾窩集」,兩個「窩集」均為一個意思,「納魯窩集」轉譯為「像韭菜一樣茂密的森林」。在小說【鹿鼎記】的結尾曾寫到,已經獲得藏寶圖的韋小寶,並沒有去開啟那足以推翻清朝的財富寶藏,給讀者留下了永久的懸念,

「納魯窩集」也屬於被清朝當作龍脈的長白山余脈之一,誰又能確定這裏不會埋有寶藏?「納魯窩集」後來改叫灣甸子鎮,是因這裏水灣林甸眾多而得名,如果說撫順是因森林覆蓋率高而被譽為「森林之城」的話,那麽這裏就是「森林小鎮」。來到這兒,我們並不急於尋找源頭,而是尋一高山,登山遠眺,俯瞰全鎮。當我們爬到山頂,只見腳下林海莽莽、溪水淙淙,好似一幅秀美清麗的山水畫卷,我想這也難怪唐代名將薛仁貴在行經此地時,因貪戀眼前的美景而不慎滾落馬下。薛禮征東,英雄氣概,沒想到卻因此地的美景而出現了「小失誤」。也許是當地人為了記錄這一難得小事,又也許是為了更加彰顯此處的美景,自那以後腳下的這座山便叫滾馬嶺。渾河的源頭就在這滾馬嶺的一處山坡下,隱藏在灣甸子林場的密林深處,幽靜而神秘,少有人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下山尋到了神秘源頭的所在。渾河其實有許多源頭,但根據河源唯遠、與主流方向相同等諸多標準,這裏在很早之前就被確定為是渾河的正源。在這靜謐的山中,茂密的綠植涵養了大量的水源,無數看不見的細流從葳蕤細草中流出,在山腳下匯聚成一汪純凈的山泉,隨後,順著已經被沖刷成型的小溝壑緩緩流出。

我聽說渾河因漲水時水流湍急,水色混濁而得名,更有努爾哈赤故意攪動渾河之水,使渾河「渾上加渾」,以期壯大聲勢,迷惑下遊明代軍隊的民間故事,使人們對渾河水色渾濁的感官印象進一步加深。但當我來到渾河源頭時,俯身在河流清澗之間細看,水質卻晶瑩透亮,清澈見底,絲毫不能將「渾濁」一詞與之聯系在一起。若不是看到在清澈的水底下有細沙在緩慢移動,很難發現這水原來一直在不停地流動,我用手捧起這水親嘗一口,清涼中帶有淡淡的一絲甘甜,通體舒暢。

我擡頭環看四周,這裏遠離城市的喧囂,周圍皆為草木,如青紗帳一般將這渾河源圍了起來,萬籟皆以寂,但余細水音,這空靈的氣度、神秘的氣質,堪比千裏之外的西雙版納。這兒的森林覆蓋率極高,所以在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也極高,老高在一旁打趣說:「若是冷不丁來到這裏,待時間長了不得醉氧啊?」聽到他的話,我仿佛真的感覺到了一絲那來自吸入富集氧氣的醉意。

觀滴水而知滄海,我盤坐在渾河源頭旁,心中思緒不禁隨著這源頭向下遊流去,想象著這涓涓細流最終是如何成為了一條滔滔大河,奔流入海……

紅河谷漂流,絕佳漂流之地

源頭的河其實並不叫渾河,而叫紅河。紅河從滾馬嶺的山麓中逶迤而出,沿岸山勢百轉千回,怪石林立,林海松濤,兩岸盛開的山花映紅河水,赤橙如霞,因此而得名紅河。紅河之後一路蜿蜒向西,奔騰流入如今享有「中國北方第一漂」美譽的紅河峽谷,形成了一段全程12.8公裏的絕佳漂流之地,最後在清原鎮馬前寨村與在英額門鎮樺樹哨村發源的英額河匯聚成一條河流,從這裏開始,始稱渾河。

沿著202國道在清原鎮馬前寨村頭的馬前寨橋邊,就可以看到紅河與英額河的交匯之處,後來,我們也曾專程來到過這裏。我們沿著馬前寨橋西側的機耕小路,向兩河的交匯點走去,正值夏季,那天又逢下著淅瀝瀝的小雨,周圍悶熱潮濕。當我們走到河灘處,眼前忽然出現了一片沼澤,土地濕軟,草木叢生,在幾個小泥坑中還蓄積著不少水,早已不知是河水還是雨水。我擡起腳試著踩在看起來比較結實的地方,不料這一腳踩下去,整只鞋都陷了進去,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將腳拔出來。

沼澤擋住了去路,前方又有一排茂盛的榆樹遮住了視線,我們既走不到那交匯處,更看不到那交匯處,無奈只能望河興嘆。我是多麽想赤著腳走到不遠處的兩河交匯口,一只腳沈在英額河中,另一腳沈在紅河中,細細品味兩條河中哪一條更為清澈,哪一條河的水溫更暖和,哪一條河的水流速度更快,哪一條河的魚兒更多……

紅河與英額河在馬前寨匯合成為渾河,隨後一路翻湧著註入庫容達20多億立方米,惠及遼寧2300萬人的「大水缸」——大夥房水庫,這是中國在「一五」期間舉全國之力而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庫,也是當時全國第二大水庫。渾河流入大夥房水庫後,如一位堅毅的旅人暫時小憩,為之後的旅程積聚著體力,水面也一改之前噴薄奔湧之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不時泛起的「魚花」,引得白鷺爭相俯沖覓食,攪動了這原本的平靜。傍晚的湖面霞光瀲灩,一抹斜陽映碧波。在經過大夥房水庫短暫休息後,渾河這位「旅人」又重新邁開腳步,從古戰場薩爾滸附近而出,一路奔向撫順、沈陽、遼陽、鞍山等遼寧中部城市群,在盤錦與太子河匯流而成大遼河瀉入渤海,至此完成了全長495.6公裏的征途。

我們三人走出渾河源頭的這片森林,來到灣甸子鎮內,親身體會小鎮風情。藍天白雲下,一棟棟民居掩映於蒼翠群山的腳下,小鎮內不論是樓房還是平房,都蓋得整整齊齊,雨後的墻面被洗刷一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亮,整潔而又美麗。我們走在小鎮的大街上,路邊栽種的各色小花,形成兩道鮮艷的花帶,讓人看了心曠神怡,陣陣幽香吸引著蝴蝶和蜜蜂駐足,我忽然想起,世界四大名蜂之一——黑蜂所產的蜂蜜就是當地的特產,優良的蜜蜂品種配上極好的環境,相信這裏賣的蜂蜜絕對是上佳的品質。

靜謐之境難尋,可總會有那麽一處,能夠成為讓我們心靈得到休憩的港灣,我想「納魯窩集」灣甸子鎮便是這其中之一。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著路邊飛馳而過的樹木陷入了沈思。家鄉撫順肩負著守護渾河上遊水質安全的重大使命,為保護好這片國家一級水源地,多年來從渾河源頭到大夥房水庫,再到渾河流經市內的每一處地帶,撫順不惜以犧牲部份經濟發展為代價,堅持不懈地進行著生態的保護與治理。一方面家鄉對大夥房水庫水源保護區內的渾河、蘇子河、社河這3條主要入庫河流的河道及上遊的80余個小流域完成了綜合治理,修復河道生態600多平方公裏。另一方面,關停了保護區內200多家工業企業,搬遷或關閉了100多家畜禽養殖場,對近300戶村民進行生態移民搬遷,退耕還草3萬畝,育林造林70多萬畝。正因渾河源頭得以保護,森林植被得以恢復,才使得我們的渾河始終與林草青紗相伴,也正因為家鄉嚴格堅守生態保護的紅線,才使得我們能放心地喝到眼前的這一杯清水。

我們點滴的努力,終歸會獲得大自然的回饋。在森林深處、渾河岸邊,讓草木回歸草木,溪流回歸溪流,我們回歸自我,我堅信在每年秋天俯身采種子的人,在來年都會擁有一整個美麗的春夏。唯願家鄉風調雨順,源頭活水,生生不息!

大夥房水庫秋景怡人

(撫順市委宣傳部供圖)

文字:韓存東

編輯:徐博彥

檢校:水 天

責編: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