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90多歲玩法拉利,死後把骨灰沖馬桶,這個男人活的才是最通透

2024-06-03國風

年過九旬的黃永玉,雖然歲月在他的面容上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在私下裏,他仍是那個熱愛生活、無所畏懼的「不羈少年心」。

當有人問他是否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時,黃永玉反問對方:「我又不是老頭兒,我是個會玩兒的!」展現了他的樂觀和豁達。

沒錯,這位畫家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仍對生命充滿了無盡的好奇心與熱忱。就連死亡這個常人恐懼的事物,在他眼裏也僅僅是人生的一場遊戲罷了。

臨終之際,當他被問及對遺體處理的想法時,黃永玉提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觀念——他想將骨灰沖進馬桶,簡單處理或者將骨灰分發給賓客,讓他們帶回家中作為肥料種植花朵,用他的話說,"這樣我的骨灰就可以澆灌出一片墨香了"。

這番奔放的言論是前所未有的,讓所有聽聞的人都感到震驚。原來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如此豐富多彩,對死亡的態度可以如此豪邁激昂;原來那句「老去之後事了拂衣去,從容不迫」,可以有如此大膽無畏的解讀。

在這位百歲畫家的眼中,生與死仿佛只是人生的一場大戲,他平靜地接受死亡的到來,也希望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方式轉化為新生,去滋養這世間的萬物生長。

黃永玉之所以有獨特的生死觀念,其根源在於他的家庭環境。在他看來,生命太短暫了,我們為什麽不活得光芒四射一些呢?同樣,人生苦短,我們為什麽不燃燒最後的火苗,將骨灰化作滋養萬物的養分,從而從死亡中獲得新生呢?這種不祥與歡愉共存的生命智慧,正是源於他一路艱辛而不羈的經歷。

黃永玉之所以對生死有如此獨特而大膽的看法,這與他出生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他出生於1924年的湖南常德,家庭是知識分子家庭,祖上有不少舉人,家境富裕。

黃永玉的父母黃玉書和楊光惠都是思想先進的新式教師他們在保守的鄉村率先剪發束腰、著西裝,是革新者他們不僅事業有成,戀愛觀念也超越時代,是當地第一對自由戀愛的楷模夫妻他們的愛情故事甚至得到了沈從文的題贊。

在這樣一個思想新潮的家庭中,黃永玉從小就表現出了極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他5歲的時候,他就拿起父親的畫筆開始臨摹。

他稚嫩的手在父母的指導下,逐漸熟練地在宣紙上揮毫塗抹看似是孩子的嬉戲,但在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黃永玉已經親自走進了藝術的大門他用手指間精確的線條描繪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支筆墨也帶他走進了一片藝術的林海從那一刻起,繪畫對他來說不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他通向理想生活的鑰匙。

黃永玉在13歲那年,開始嘗試木刻藝術,第一份微薄的稿費被他用來購買海鮮粥。這份香濃的湯粥不僅滋養了他的身體,也在他的心靈深處播下了藝術、生活、信念的種子。

從那時起,黃永玉便立誌要在藝術之路上一往無前,永不停歇他對藝術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都源於家人那個思想開放、勇於追求的環境。

黃永玉本應該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然後走上一條體面的職業生涯。然而,動蕩的時代卻剝奪了他的這份安穩,他不得不中斷學業,毅然選擇了外出闖蕩,為了生存而努力。

他從湖南家鄉開始,一路飄泊到福建,再到安徽,過著孤獨而又艱辛的生活,主要依靠畫畫和做一些雜務來維持生計。

正當他一心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時,一次意外的事件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那一年在泉州,黃永玉因為一時沖動而惹惱了他心目中崇敬的弘一法師。

法師怒氣沖沖,黃永玉充滿了恐懼和不安這次經歷讓他深刻地理解了世事的因果迴圈和人生的無常更叠這次慘痛的教訓讓他放下了心中的執念,不再為一時的失手而懊惱;他看開了人生,更加明確了應該把精力放在哪裏。

從那一刻起,黃永玉開始以全新視角審視這個世界。他發現生活中無處不閃耀著真善美的光輝,每個人都有權力去發掘屬於自己的那份美好。

他決心用畫筆去描繪陽光下歡笑的自然萬物,努力發現並傳達這個世界的溫暖與美麗,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生命的珍貴。

這次泉州之行雖然給了他當頭一棒,但也成為了他人生的一次洗禮。沒有這次經歷,他可能會固步自封,但現在黃永玉學會了看淡世俗、與世無爭,學會了在平凡中見證非凡,在困境中發現生路。

從那以後,他放下了心中的重擔,反而行走在更寬廣的人生道路上。

漂泊的貧困生活並沒有擊垮黃永玉對愛情的追求。26歲那年,他在江西的新環境中遇見了一位美麗動人的姑娘張梅溪。張小姐不僅家世顯赫,出身名門望族,還是當地有名的佳麗。

而當時的黃永玉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外鄉人,要贏得這位貴族小姐的芳心,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矣。

然而黃永玉並不是一個願意屈服於命運的人。他堅信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就一定能夠打動任何一個人的心。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他購買了一只小號樂器,每次張梅溪出現時,他就會擺出一副演奏音樂的熱情姿態,吹奏一曲溫馨的小夜曲。

日復一日,他的小號聲從未停止過,他只希望這能夠感動張梅溪的心。

一開始,張家的人把黃永玉看作是一場鬧劇。黃永玉不停地向張梅溪家裏唱歌,這件事看起來異常可笑。然而,張梅溪卻被黃永玉的堅定所打動,她看到他的愛是真心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家的人也逐漸接受了黃永玉,張梅溪最終選擇了和黃永玉私奔,只為能和自己鐘情的人在一起。

新婚生活雖清貧,黃永玉和張梅溪卻從中學到了知足常樂的人生哲理。他們堅信,只要手挽手,生活的困苦就會被淡化,縱使一日三餐無保障,只要他們一起面對,就可以忘記昨天和明天。

他們深知,只要開啟窗戶,就能看到陽光下的鳥語花香也許正是貧窮生活的磨礪,讓他們懂得了簡單中的美好,在艱難的環境中積蓄前行的力量。

就這樣,黃永玉透過一只小號贏得了愛情,這份愛情也重新燃起了他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這段曲折的戀情並未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貧困陰霾,反而讓他們能夠從容面對人生的變故和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