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陶淵明的詩歌中,有哪些用法與技巧,又是如何運用的?

2024-05-30國風

«——【·前言·】——»

為了驗證許學夷上述觀點的是與非,以下我們擬以陶淵明五古為例,對魏晉五古上句末字的用聲特點,作一番客觀而科學的考察。

陶公為魏晉詩人的傑出代表,也是聲律說風行之前的五古大家,以其詩為例加以說明,代表性與可信度自不待言。

經檢逯欽立【陶淵明集】一書(本文所引陶詩,均以此書為準,為免叢雜,不再一-出註,詳見逯欽立校註【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可知,陶淵明今存五言古詩,共有115首, 所計之數,包括【桃花源記並詩】之詩:即【桃花源詩】1首,而不包括【聯句】1首。

其中平韻者最多,計有79首,仄韻者次之,計有34首,轉韻者最少,僅有1首,即【擬挽歌辭三首】(其三)。以下即分而論之。

«——【·陶淵明平韻五古避·】——»

大而言之,就詩中到底是以避忌上尾為主,還是以不避上尾居多,陶淵明平韻五古的上句末字用聲,約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詩中不避上尾的聯數多於避忌上尾的聯數。這樣的詩僅有6首。如【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一首,全詩共4聯,其中不避上尾者,計有3聯,依次為第一、第二、第三聯;

而避忌上尾者,僅有1聯,即第四聯。又如【詠貧士七首】(其七)一首,全詩共6聯,其中不避上尾者,計有4聯,依次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六聯;而避忌上尾者,僅有2聯,依次為第四和第五聯。

再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一首,此詩共10聯,其中不避上尾者,計有6聯,依次為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聯,即各聯末字「如」與「田」、「饑」與「眠」、「鳴」與「遷」、「天」與「前」、「名」與「煙」、「歌」與「賢」,均同為平聲;

而避忌上尾者,則僅有4聯,依次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聯,即各聯末字「遠」與「然」、「事」與「年」、「阻」與「偏」、「至」與「廛」,均平仄相異。

類似的例子還有【飲酒二十首】(其八)(其九)二是詩中不避上尾的聯數等於避忌上尾的聯數,這樣的詩計有12首。如【移居二首】(其二)一首,全詩共6聯,其中不避上尾者,計有3聯,分別是第二、第三和第四聯;

避忌上尾者,亦有3聯,分別是第一、第五和末聯。又如【和胡西曹示顧賊曹】一首,全詩共8聯,其中不避上尾者計有4聯,分別是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聯;避忌上尾者,也有4聯,分別是第三、第五、第七和第八聯。

再看【歸園田居五首】(其一)一首:此詩共有10聯,其中不避上尾者,計有5聯,分別是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和第八聯,即各聯末字「中」與「年」、「林」與「淵」、「檐」與「前」、「村」與「煙」、「中」與「巔」等,均為平仄同聲。

而避忌上尾者,亦有5聯,分別是第一、第四、第五、第九和第十聯,即各聯末字之「韻」與「山」,「際」與「田」、「畝」與「間」、「雜」與「閑」、「裏」與「然」,均平仄相異。類似的例子,還有【還舊居】【擬古九首】(其八)等。

三是詩中不避上尾的聯數少於避忌上尾的聯數。此類詩最多,而高達53首。其中有避忌上尾者多於不避上尾者1-3處的。如【九日閑居】一首,全詩共有9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5聯,分別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聯;

而不避上尾者計有4聯,分別是第一、第七、第八和第九聯。此為多1處。又如【遊斜川】一首,全詩共有10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6聯,分別是第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和末聯;

而不避上尾者計有4聯,分別是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九聯。此為多2處。又如【飲酒二十首】(其一)一首,全詩共有5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4聯,分別是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聯;而不避上尾者僅有1聯,即第二聯。此為多3處。

也有避忌上尾者多於不避上尾者4-6處的如【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一首,全詩共12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8聯,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聯;

不避上尾者則僅4聯,分別是第五、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聯。此為多4處。又如【擬古九首】(其六)一首,全詩共9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7聯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和第九聯;而不避上尾者僅2聯,分別是第六和第七聯。

此為多5處。又如【五月旦作和戴主薄】一首,此詩共8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7聯為前七聯;而不避上尾者則僅1聯,為最後一聯此為多6處。

更有避忌上尾者多於不避上尾者7-10處的如【詠荊軻】一首,全詩共有15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11聯,分別是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和第十五聯等;

而不避上尾者則僅4聯,分別是第二、第五、第九和第十四聯。此為多7處又如【飲酒二十首】(其二十)一首,全詩共10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9聯,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聯;

而不避上尾者僅1聯,即為第六聯。此為多8處。又如【贈羊長史】一首,全詩共12聯,其中避忌上尾者計有11聯,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聯;

而不避上尾者則僅1聯,即第七聯。此為多10處。總的來看,以上三小類,以第一小類為最多,第二小類的數量也不少,第三小類相對則較為少見。

四是詩中不存在不避上尾者,即詩中為青一色的避忌上尾。這樣的詩,共有8首。如【酬劉柴桑】一首,全詩共5聯, 其中各聯兩句的末字,即「用」與「周」、「葉」與「秋」、「牖」與「疇」、「樂」與「不」、「弱」與「遊」等,均為平仄異聲。

又如【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四)一首,全詩共4聯,其中各聯末字,即「許」與「陽」、「實」與「長」、「液」與「光」、「寶」與「黃」等,亦均為平仄異聲。

再看【答龐參軍】一首:此詩共有8聯,其中各聯末字的用聲,亦無不嚴格地避忌上尾,即「舊」與「言」、「趣」與「園」、「調」與「篇」、「酒」與「然」、「士」與「緣」、「舊」與「宣」、「外」與「山」、「素」與「年」等,均為平仄相異。

綜上所述,陶淵明79首平韻五古中,以避忌上尾為主的詩歌計有61首,以不避上尾為主的詩歌則僅有6首,前者的數量遠遠高於後者,而為後者的10倍強,尤其是其中還出現了8首通篇嚴格避忌上尾的詩歌。

可見,與唐代諸公一樣,以陶淵明為代表的魏晉詩人,所作平韻五古,也不乏避忌上尾之作。這種避忌,即使不是有意為之但它們的存在,畢竟是一種客觀事實,而且已經成為早期五言古詩體式特點的一部份,卻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 ](明)許學夷撰 . 杜維沫校點 . 詩源辯體[ M ] .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144 — 178.

[2 ](日)遍照金剛撰 . 盧盛江校箋 . 文鏡秘府論校箋[ M ] . 北京:中華書局,2019.274 — 288.